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说话
养生前提:听懂生命说话


  张其成

  2016-12-13阅读原文

  本平台为“张其成国学基金”公众平台

  养生前提

  听懂生命说话




  北宋有一位以研究易学而名垂青史的大学问家邵雍,邵雍有名言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后世朱熹等人从中概括出了一个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以物观物”,并将其视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根本方法之一。

  那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养生学同样是一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努力,同样应当使用“以物观物”的认知方式和修养功夫。

  通古今之变,本来就是透过典籍文本、口耳传说、器物传承、习俗演进等“故事”来窥见偏时间轴上的奥妙,借着对这种时间序列上的宇宙周行变化大规律的把握,进而领悟生命的时间本质,应时处顺,让生命在时间轴的有限阶段中随时绽放此时此刻的精彩。

  究天人之际,自然是要考察人于天地间、自然中与万千风物、世间百态、人情伦常等存在的离合遭遇来探求偏空间维上的规律,凭着对此情此景下人生知变应变大智慧的领悟,进而洞察生命的关系性实质,更容易使生命安然适应于各种关系际遇。从这种视角看过去,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故事,养生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剧目,生、老、病是故事的另外的剧目,直至剧终谢幕,生命里的喜怒悲欢过程才是重要的。

  如果出于自身生命故事之外,以剥离在外的、高高在上的意识去“解剖”生命,一面照见基于生物科学学理的客观真实,一面看见基于循证医学等证据的大量的信息、统计数字及其评价,一面理解自身正在经历的痛苦、苦难乃至死亡的威胁,这里升起的是同情、怜悯、不忍和求助意愿。不失为一种理性的觉知,引导着规矩的、标准化的甚至可称量的生活,客观上损失了生活的温暖。

  比如有的老人会严格按照医生提供的计量方法炒菜、用油、用盐,甚至为了称量而称量,当你问他吃菜进嘴的感受时,还需一愣神的思考才能想出“正确答案”。

  我们中国传统的养生乃至治病从来不会真正外于生命本身,而是出入其间,我们的身体既是养生治病故事的言说者、感受者,又是听者、处置者。比如我们中医,在学术化的语言之外,医生还一直在用非教科书、非技术性的语言来与患者谈论病痛、感觉和体验等等,出生年月、社会关系、家庭情况、人生经历、脾气秉性、为人处世、情绪心态等内容均在探讨之列,通过这种深入交流,进而感同身受,又能医患各安其职,通力合作在一举手一投足的日用生活中谋求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病痛的治疗。

  又比如我们的养生技法,涉及诸如呼吸、动作、饮食、起居乃至目标、信念、价值追求等等,都被要求与四时合序、与地利合宜、与体质相配,是恰恰适合当事人一人而已的整体性的生活方式,其深层述求是推求天道以及人之道的自然,也是燮理阴阳而调中致和的自觉。

  (原文刊于《东方早报》2016-11-26)

  【张其成国学基金】与您分享

  中华国学、国医、国艺、国粹更多精彩。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究天人之际清明,通古今之变无涯
沈爱其好究天人之际,却通达古今画坛之变,成就其一家之风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宗之言”,...
古诗文名句典故详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国学精髓】古今名人的养生秘诀
博学之 | 天人之际、古今之间的学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