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众妙之门的秘密——重解道德经 第一章

作者:星贤

首先说明一下,考虑到大家的阅读习惯,本文仍按照通行本《道德经》的八十一章顺序来写,并将通行本《道德经》与本人以多部简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并列出,以便读者比较阅读。

我在对《道德经》重新解读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老子之说绝非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那样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象。因此本人这版《重解道德经》颠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对“古本道德真经”的全新破解,想必应该更为贴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请读者自行品鉴,也欢迎探讨交流。如有不喜请略过。

通行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本合校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古本注释

眇:细微。

噭:古同叫,鸣叫、呼喊。

古本释义

道可以言说,道并非永恒。名可以命名,名并非永恒。

无名,是万物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故而经常无欲,以观察其细微;经常有欲,以观察其所呼叫。

两者出处相同,名称相异但所说的是相同的概念。

非常玄妙,是众多细微之事的门径。

真经解读

此《道德经·道篇》的第一章在马王堆帛书《老子》中是排在《道德经·德篇》后面的,因此这一章是不是老子所写的第一段文字,还是个悬案。现在我们按照一般的习惯,还是把它作为整部《道德经》的第一章来解读,看看老子到底说了些什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句话作为通行本《道德经》的第一章,困扰了中外学者两千多年,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可谓是众说纷纭。本人不喜欢博征旁引,读者可自行查阅各家之说,在此不多赘述。

“道可道,非常道。” 这可以说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原本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是由于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把“恒”字改成了“常”,后文中的“恒”字皆同此。我们先来看看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说的“道”到底是个什么道。

“道”字有很多种解释,一般认为在《道德经》中出现的道主要有三种解释:

1、道体。是对宇宙本源的形象性描述。名词。

2、道理。是对宇宙秩序、规律、真理的抽象性描述。名词。

3、道白。言说、讲话。一般做动词用。

可以说历代所有学者都将这“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字理解为“道体”或者“道理”了,根本没打算考虑第三种解释。但实际上这第一个“道”字既不是指道体、也不是指道理,而是把第三种解释中一般做动词用的“道”改做名词来用了,即说法、话语之意。这种临时改变词性、灵活运用的方式叫“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较为常见的。老子创造性地使用了“道”字的动名词双重性,前一个“道”做名词,后一个“道”做动词,使得文字读起来颇有韵味和美感,但却因此迷惑了所有人。

于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意思就是:话语是可以言说的,话语并非是永恒的。大家可能会说:“这样解释好没劲啊,不如解成宇宙大道那么过瘾。”先别急,这表面的平淡背后才是真正的惊世骇俗!

接下来“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名称是可以命名的,名称并非是永恒的。名可名,前一个“名”做名词,后一个“名”做动词,手法一样。

但是“道可道”与“名可名”这两句话为何要摆在一起呢?真正的原因就是“道”与“名”具有可比性。“道”指的是话语,“名”指的是名称。名称是什么?名称就是个符号。而话语又是什么呢?话语同样也是一种符号,只是话语可以是一个符号,也可以是多个符号组成的符号串。所以我们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把简单的符号以复杂的方式组织起来。既然话语和名称都是符号,那把“道”与“名”放在一起来互相印证,就是非常合理的事情了。

所以这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话语和名称都是可以表述的符号,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这绝对是真知灼见!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语言和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确是一直在演变的,而且语言和名称这类符号本身就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人类思维是符号化的,是语言化的,所以我们可以经常在脑子里自言自语。每一个念头和想法都是一串符号,也就是说话语、名称、符号这些其实就相当于人类的念头和想法。但老子为何要特别强调这些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前面说过,名是抽象的符号,接下来老子就讲到了符号的作用:无名,就是没有名称和符号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就是万物初始之时的样子。也就是说,在万物创生的最初阶段是没有名称和符号存在的。而有名,就是有了名称和符号,这个名称和符号就成为了万物之母。也就是说,万物都是从名称、符号之中创生出来的。

是不是看起来很玄?万物怎么会是由名称、符号所创生的呢?不得不承认,老子的智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诚如老子所言,世间万物可以说的确就是由名称、符号和念头魔法般地创造出来的。正所谓“相由心生”。这完全可以从量子力学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佛学中得到印证。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悟,在此先不讨论。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前文讲到,在没有名称和符号的情况下,万物还没有创生;而在有名称和符号的情况下,万物则滚滚而出,纷纷创造出来。接下来老子所讲的就是:如何观察世界在万物创生之前和创生之后不同状态的方法。因此本句中的两个“其”所指的就是世界万物。

要想观察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必须先使自己分别做到“无名”与“有名”。那如何才能做到“无名”与“有名”呢?老子使用的方法就是“无欲”和“有欲”。无欲则心念、符号不会升起,有欲则心念、符号必然产生。

故而老子可以经常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没有欲望、没有杂念、没有想法、没有话语、没有符号在头脑中闪动之时——观察世界在万物还没有创生之前的细微空寂。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讲的分明就是静心之法啊!的确如此,这句话其实就是道家修炼的根本所在。

而经常在有欲有求的状态下——有欲望、有念头、有想法、有话语、有符号在头脑中闪动之时——观察世间万物创造出来之后的呼叫喧嚣。这是讲在平时清醒的状态下,观察万物的生机勃勃与纷繁复杂。而这同样也是一种修炼,是入世的修炼之法。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这个“两者”指的是哪两者?这是个大问题。是指“道”与“名”?还是“无”与“有”?还是“无名”与“有名”?还是“无欲”与“有欲”?亦或“眇”与“噭”?

大多数的学者都把“无”与“有”看作是老子想表达的玄妙事物的关键。而实际上,本篇一开头就引出的“道”与“名”才是此“两者”的真正所指。老子想表达的其实是:话语和名称,都属于符号,虽然叫法不同,但说的是同一码事。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本章最后一句,老子点明了“道”与“名”的价值。那就是:话语和名称都是非常玄妙的,它们是探索众多细微奥妙的门径啊!

本章评述

第一章讲完了,我的心情激动而平静。老子的智慧出乎意料之外,他并不像很多人所以为的那样,讲些什么迷离恍惚、讳莫如深的话,而是实打实的告诉大家:

创造力的根源:语言、符号、念头,这些才是这个世界进行创造的真正根源。而且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世界创生过程:世界最初是无念的,后来则有了念头,于是由念头创生出世间万物。

修炼心法:修静心,无欲以观察细微。修清醒,有欲以观察喧嚣。

探索门径:话语和名称、符号和念头,这些才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众妙之门。

大多数修道法门,如瑜伽、佛家、道家,都强调向内去求、向心灵深处去探寻。禅宗更是要把一个话头参悟得了了分明。佛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还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有这些极为相似的道理,也正是老子当年想要告诉人们的。可惜直到今天,我才读懂了老子。不知各位读者是否也能读懂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自然文化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自解《道德经》
147. 《道德经》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每天学习一句《道德经》之第一章(4)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道,名:不可说不等于不存在
解密《道德经》第一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