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考| 论“书势流”




【思考】


书法是一种形象的视觉艺术。书家在书写出前要有兴起-'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由形象的直觉思维而产生表象-'未形之相'(明·项穆语),此相'须入其形'。正如蔡邕所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形势出矣。'势乃相(象)也,势由心出,形由笔注,由势生形,方有'取势'之说。势乃动之势,动者如流,且贯穿书法创作的全过程,正是'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由此才有'书势流动'之论,借文艺创作的'意识流'之提法,对此便可简称之'书势流'。


可见,'书势流'是一种书法创作的客观存在,是书家'欲书'化成'流于笔端'的心理桥梁,是学养、性情、技法等的综合体现,是在潜意识下一种不知不觉的集中,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宣泄、流淌。研究'书势流'无疑对书法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清人对'书势流'也有一定的体验,且在书法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操作,但往往用'气'、'气势'、'心行'表示其意。梁中书说,'写字要有气','有气则有势'。这里的'气势'便指书势。他还说'随笔可','注'乃'流'也。刘熙载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很明显这里的'气'就是'气势'。蒋衡说:'夫书必先意足,一气旋转,无论真草,自然灵动,若逐笔安顿,虽工必呆。'这里的旋转,显然是指'书'旋转式的'流动'。刘熙载还说:'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意思说,崇尚清厚的书法作品,是由心中清厚之书势流动而来的。


'书势流',这种书法创作时心理世界的表象流,流之笔端便成了形势。它自身有九个特性:一曰'情绪性'、作书源于兴起,'偶然欲书','任情恣性'也,说的是书势流起于不,行于情:二曰'朦胧性',明项穆说,'笔之妙用,悠焉忘思','执笔者自难揣摩,抚卷者岂能测量哉',这便是书势流的'朦胧性',致使'心虽无形、用从有主,得意而忘象'也;三曰'贯通性',孙过庭说,'一点成不定期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林散之云,书'不能不贯气',便是此也,此乃所指'书势流'与'书写流'的相伴性;四曰'风格性',林散之评王铎书法为'东倒西歪,但你学不像,他有气势,上下勾连',这正是'书势流'个性化而导致风格独具的生动写照;五曰'投入性',正所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由'心手两忘'方可达'心手双畅',由此足证刻意求'书势流'反而不得,不求反而生之的辩证之道也;六曰'自然性',即其阴阳之本质也,阴阳之变也是其圭臬,又是其构成;七曰'惟一性',因'书势流',是各种因素综合之表象,故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世上根本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书势流',难怪王羲之书《兰亭序》后,洒醒再书,终不可复得也;八曰'潜能释放性','书势流'佳者,智如泉涌,灵感迭生成流,佳作纷至,孙过庭有云,'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为体互乖','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这正是说'书势流'是开启心智的'引信',是书家潜能释放的'催化剂';九曰'创造性','书势流'的'意在笔前'的不确性与作品的'意在笔后'的'奇怪生焉'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书势流'的魅力所在,这也是其精髓。


由上观之,'书势流'这种由情境、民志而生,随笔而流,自然贯成一气,一去不复回的动势,揭露了书法创作的'心象'运动的实质,这无疑是书法学和心理学相互渗透的结晶,为书家创造更多精品提供了一个捷径。


再论'书势流'


古人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从直觉思维出发,提出了'书势'的概念。它萌于殷周、始于东汉、兴于魏晋、固于唐宋、旺于明清、延亘至今,可谓源远流长,缘何?乃'书势'之重要也!正如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所云:'圣人作易,立象以尽天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此'象'乃'书势'的'象势'。然'书势'又有何用?'字有血肉筋骨,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包世臣〈〈艺舟双楫〉〉)可见,喻之来'气流'的'象势,是'笔墨'与'神采'的桥梁。由上可见'书势'的地位之显赫!可古人'论势'多属有感而发,迸出的智慧'火花'固然可贵,但终难成'燎原之势'。采用现代相关知识和科研方法'书法研究'接轨,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之,本人据此曾《论'书势流'》(《中国书画报》2001.6.25)。嗣后,反复再研'书势流',虽受益匪浅,胆仍不尽意,故而再论之。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指出:'作者一法,观者两法。左右牝牡(外表形迹),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可言。气满则离形势现时专说精神中事,故有左右牝牡相得。'可见,这里的'气'就是指'象势流','左右牝牡'便指'形势流'。古人把'象势流'喻为'气流',并包氏首开先河,早在东汉,蔡邕在'笔论'中,就已明确指出,书之'善焉'关键是酝酿'沉密神?quot;的'不盈息'的'气'。须注意,联系上下文,此'气'不单是屏住呼吸。晋王羲之所论'阴阳二气'可生'风神'、'华壁',其意是说'风神'(神采)与'华壁'(笔墨)之间的纽带是'阴阳二气'。宋苏轼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能成书也。'可见'气'是书法的2号元素,耐人书寻味的是苏轼为何如此排序?元陈绛曾在《翰林要诀》中辨之'气清'、'气和'、'气肃'、'气奇'、'气古'、'气澹'交替用之,'形势'变矣!明项穆所言,'天地之气','调和人的)元气',使字有'骨气',无疑指出了'天'、'人'、'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之大局,以气为主。使转所以行气,气得则形体随之?quot;(清包世臣语)这段话,不仅指明了'象势'之'气流'是书法的主元素,而且还道明了苏轼书法五元素排序理由,在于'象势'的'气行'而'得形势'矣!由上足证:'象势流'似'气流';其'气流'足否,是'欲书'的关键;这个'气流'是'神'与'形'的纽带;是'形势变化'的原因;是'天'与'书'的'桥梁';是'书之大局'。


古人把'象势流'喻为'气流',是在于其具有无形、无体的流动性。气满则圆、圆者必逸的特征与'象势流'特点十分吻合古人喻之精妙,可见一斑!其作用如下:


一、首次把'势'、'气'、'流'合一于'象',揭示了书法的'形象美'不同提法本质的'同一'。


二、明确了'气'与'象'的辩证关系,即'形象美'为'抽象美'的'载体'。


三、明晰了各种'气'都是'象势流'的一种(以下简称为'象'),如:'气势'-'象'之总、'象'之形、'象'之趋、有时也是'象'的代名词,气韵-'象'的韵律、节奏,气概-'象'总貌之大谓,骨气-'象'之刚劲;神气-同'意气',为'精神美(审美)另一种提法等。


四、揭露了书法创作的心理过程,就是'象势流'以'气'的形式酝酿、流动的过程,使书法创作趋于简捷。


由上可 把'象势流'的质视为'气流'之重要、必要。然而'象势气流'是如何形成的?曰三部曲:一'养'二'酝'三'满'也。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精彩之论,他把学书比作学拳'真气养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盖其直来直去已备过折收缩之用。观者见其落笔如飞,不复察笔先之故。''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不从事于支积节累,则大谬矣!'此谓素常学积五车、翰墨功多之'一养气'也。'夫书必先意足,一气旋转,无论真草,自然灵动,若逐步安顿,虽工必呆。'(清蒋衡语)此谓兴来气足,气足则圆,圆者欲逸之'二蕴'也。包世臣曰,'气满则是来源极旺',旺者必逸,正是,'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正可谓'体势既成,自辟门户,而意志流露,其得力处,必见笔?quot;(清包世臣语)此'三满'也。


盖非不论'气'皆为'象势流'之'气','气'须'正'、'雅',方可谓'真气'也!'象势流'之:'气',植根于科学理念的'本源'之中,'理气二字,最须渗透。有理方可言气。有气无理,非真气也。有理无气非真量也,理与气会,理与情谋,理与事符,理与性现,方能摈落筌蹄。都成妙境。'(秦祖永《相阴书诀》)然'非理之气',则为'火气'、'邪气'、'怪气'、'俗气'等,统称之为'低气'。若'低气'盘旋,恶俗之书丛生,这乃是书法一大悲哀矣!故现代书法人,不仅素常要养足'真气',而且要逐步树立正确的'理念',同时也要狠去'低气'方可'理直气壮'!这里的'理念',就是指'书法的抽象美',中的审美观点、审美思想(书法抽象美还包括人品、情趣、情绪、境界等);而'理之气'('象势流')包括:人相、物相、书相、滋味和音律等。


'书势流'及其形质'气流'的提出,是宗于书法学之正本,引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按着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构建的'书法学说'及'书法模式'。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希望由于自然科学的知识、方法向书法学的迁移,能够科学地为书法研究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理论知识书目
古人论书名言
笔法的江湖
书法论述经典收藏
浅谈蔡邕《笔论》,让你了解书法是什么?
高二适碑帖题跋中的技法和审美观念(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