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为之使
userphoto

2022.06.24 广东

关注

《素问》曰“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转输中心,精气津液通达之枢纽,五脏调达之中轴,本文从脾与五脏之联系,剖析“脾为之使”的具体内涵,如培土生金、健脾养心、实脾抑肝、健脾补肾、滋养元气、调和上下等,对脾胃学说的发展,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为之使”刍议

作者/王邦才

《素问·刺禁论》云:“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为之使”是《内经》对脾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其在脏腑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使”,即执行传输的使者。

人体生命运动的形式表现为气的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而升降出入的传输中心在于脾胃,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气,脾胃纳化升降于中央,使气机运转,精气津液通达,生化有源,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亦云:“脾者土也,治中......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


(黄帝内经·素问)

所以脾胃不仅因其生长滋养作用为“后天之本”而攸关于人体,也由于其所具有的中央枢机功能而成为气机升降、水液代谢、脏腑活动的肯綮。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

脾居五脏之中,“脾为之使”,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脾为肺使,培土以生金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得脾土输送之精气以长养而金生,使肺能朝百脉,司呼吸,主宣降。若脾胃虚弱,生化乏源,不能输精,必上焦之气不足,肺失所养,卫表不固,不耐寒热,既能使肺失宣肃而短气乏力,又易受外邪之侵而体虚易感。

治病必求于本,欲生金固表,必先培土,土健则生化有源,则金自生。同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失运,痰饮内生,亦易上干于肺,故痰饮喘嗽之疾,当健脾助运,通阳化饮以治

2、脾为心使,健脾以养心

《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可见心脾相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受脾气以养,才能成君主之官,主血脉而司神明。若心神失养,当求其源,健脾以养心,归脾汤实健脾养心之典范,治心脾两虚之失眠,古今皆用之。


(白术)

3、脾为肝使,肝病当先实脾

脾之与肝,一膜相连,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助脾运化。张仲景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肝木易犯脾土,众所周知。

然肝之疏泄条达,亦赖脾之运化升降正常,若土壅则木郁。正如张锡纯所云:“脾气上行,则肝气自随之上升。”若脾病,则肝亦应之,如脾土壅实,亦常引起肝木郁滞。脾气热,下流肝肾,肝主条达,热侵于肝,迫使气逆筋急,病多为厥。故善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

又脾土衰亏,肝木乘之,许叔微有惊病抑肝补脾论。抑肝培土,治肝风之惊悸,此肝风惊悸指脾虚肝强之慢惊风而言,所谓“土虚木摇”,治用抑肝培土,宁心甘缓之方,用人参、茯神、枣仁、龙骨、炙甘草、南枣、小麦,以实脾抑肝。

此脾胃虚弱而致肝木顺乘,故培土抑木,培土为先。王旭高有培土泄木、培土宁风等治肝病之法。叶天士更云:“治肝不应,当取阳明。”脾胃之气相通,缓中,则病自已。


(茯神)

4、脾为肾使,先天不足重调后天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精易亏难生,先天不足或年老;肾精亏虚,惟以调补后天,以滋化源。

若脾虚不运,则肾精更无所藏;肾主水液,若土不制水则泛溢;肾为作强之官,若无脾输精气以灌注则必痿软无力,此皆脾为肾使之义也。故脾病常累及于肾,而成脾肾两伤的病变,故善治先天者,必调补后天。

曹仁伯《继志堂医案》有云:“精生于谷,肾之精气皆赖谷食以生之,而谷食之化,又赖脾土以运之。”

许叔微常用补脾健胃之法治愈肾亏之证,其在《本事方续集》中说:“凡下部肾经虚者,不必补之,但补脾护胃,俾谷气全而精髓自生,此乃至妙之法。”故先人有“欲补肾者当从脾胃中求之”、“补肾莫如补脾”之说。

5、脾为元气之使,甘温可除热

“元气”是生命的原动力,虽发源于肾,但必赖后天摄入水谷的精气以滋养,故李东垣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脾胃内伤,气虚火生,内伤热中之证,“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东垣立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或益气泻火并重,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人参)

6、脾为寿夭之使,养生当重后天

《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东垣释之曰:“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又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且饮食有节,乃养生之要则,《内经》谆谆有教,后之养生者,必谨和五味,以调脾胃。

元·忽思慧撰《饮膳正要》,其本源于《内经》“谷肉果菜,食尽养之”之旨,“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故脾与人之寿夭休戚相关,养生当重后天之本。

7、脾为升降之使,上下交损治其中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失常是内伤病机的重要方面,黄坤载在《四圣心源》中云:“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水不滞......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

故临证时如遇气机转输不畅,上下交通不能,或上下交损证时,调脾胃当不失为治疗的有效方法。李东垣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叶天士明确指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如治心肾不交证,《千金要方》有磁朱丸,该方在用磁石与朱砂重镇安神、交通心肾的同时运用大量神曲,消谷健脾,斡旋中焦,既有助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又可防金石之品质重碍脾。


(磁石)

对于心肾不交之遗精证,《辨证录》中有心肾两资汤,以人参、芡实、山药补中健脾,运调枢机,疏通上下,使熟地、山茱萸、菟丝子、茯神、酸枣仁等药得以水火相生。叶天士治神伤精败,心肾不交,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用参术膏以米饮汤调送,可谓治虚损之高手。

由此观之,《内经》提出“脾为之使”的理论,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指导临床实践,均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完这个,你就是生活中的专家了
《养生堂》藏象学说(12)
慢性肾炎蛋白尿
脾胃
一个中成药,补益3脏之精气,上补肺气,中补脾胃,下补肝肾精
补肾先疏肝,还是再健脾,送你三个中成药,疏肝健脾补肾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