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笛王:陆春龄 | 中国民乐经典大系

他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的代表性传承人;

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参考“周小燕艺术中心”的模式,

为他筹建“陆春龄艺术中心”。



他曾被毛主席接见8次

曾为英国女王演奏中国竹笛

——中国民乐经典大系第一季第一期——

跟随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的采访

聆听“一代笛王”陆春龄口述他的传奇竹笛人生


《一代笛王:陆春龄》上篇


《一代笛王:陆春龄》下篇


繁华是上海的标志,茂密的梧桐树掩映着一条隐居在闹市中小路,靠北端有一处名声显赫的小区,几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没有电梯的六层公房,在高楼林立的上海显得其貌不扬,这里居住着响彻南北的一代笛王——陆春龄。


说起墙上挂着的照片,数着似水流年,

三十载的风雨春秋油然。

江南丝竹奏出英国民间小调


那是在1986年的秋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履及北京、西安和上海三地。那次是英国在位君主的首次访华,也是这位女王迄今唯一一次到访中国。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资料图)


在上海的行程中,几位艺术家被安排为女王展示江南丝竹及曲艺的独特魅力,这其中,就有竹笛界的一代宗师陆春龄。当时的陆春龄与赵松庭被并举为南派竹笛两大宗师,时年66岁,正逢艺术造诣与体力的黄金比例时期。即使时光远去,陆春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陆春龄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演奏笛子,摄于上海


那次是在上海城隍庙的湖心亭,开始她先听石文磊的评弹。


我被安排在一间茶室等候,屋子很考究,有不少红木家具。

演出前,我把笛子放在一个架子上,一根一根介绍给女王。


当我介绍到英国笛子时,女王眼睛一亮。于是,我用英国笛子吹了一首英国民间小调《乡村花园》,然后还演奏了《喜报》、《行街》。


女王听了很高兴,戴着手套和我握了3次手

——陆春龄口述


一位竹笛大师得到外国元首的礼遇,与他在自己所属行业兢兢业业耕耘良久密不可分。能够像陆春龄那样一辈子专注于一个行当的人不多。即使有,能像他那样一干就是88年的也是凤毛麟角。


在陆春龄的心中,岁月的风霜是最好的沉积,“老了,但是,不能暮气沉沉,要有朝气,有一种努力向上的精神。”在他漫长的吹奏生涯中一直以“吹到老,学到老”自勉,这也成了他的长寿秘诀。


除了竹笛之外,他也善于使用世界各国的同类乐器演奏,甚至创作。比如他用法国三孔笛创作了一首《和平歌》。这种笛子是用单手演奏的,另一只手要打鼓。


与毛主席的8次会面


让陆春龄更为怀念的,是他与毛主席的8次会面。1955年,他刚参与上海民族乐团筹备工作不久,便得到机会进京,为毛主席演奏。



毛主席与陆春龄会面


他为毛主席演奏的曲目,诸如《鹧鸪飞》、《行街》、《欢乐歌》以及《小放牛》等作品,都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宽松的环境中创作和改编的招牌曲目。


毛主席一共接见了我8次,我为他演奏了6次。曲目包括《鹧鸪飞》、《中花六板》、《欢乐歌》等。


我还记得毛主席对我说,‘吹得好,吹得好,要好好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谢谢,谢谢!’


后来在合影时,毛主席让我站在他的左边。” 

——陆春龄口述 



毛主席与陆春龄先生合影


这张大合影连同放大的合影局部,都挂在陆春龄上海寓所客厅墙上的正中央。另一边是1989年他获得中唱总公司主办的全国首届金唱片奖(1949—1989)的金唱盘。



陆老指着唱盘说:

“那真的是金的,还能用来在唱机上播放。”


在陆春龄富有传奇色彩的笛王故事里,同样少不了忆苦思甜。


“新中国成立前真的是万恶的旧社会。我那时在一家车行打工,连续工作48小时才有8小时的休息,又苦又累。


我开过出租车,也踏过三轮车,在江南造船厂当过工人,同时还参加了紫韵国乐社和中国国乐团,他们就是现今上海民乐团的前身。


那时,从事民乐的人大多有兼职补贴家用,因为光靠演奏还无法度日。我的职业生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启的。”

——陆春龄口述



陆春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


还有最后一个音乐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万物始新。上世纪50年代也是竹笛界迎来迅猛发展的高峰期,南北派各有代表人物。


北派代表冯子存用《喜相逢》这类作品把民乐从合奏和小合奏中解放而出,推上了独奏的舞台。南派代表则在江南丝竹领域各有造化。陆春龄的创作生涯便始于那时。


为毛主席演奏过,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演奏过,这些故事对陆老而言是一种骄傲,也是音乐历程中的一个个旋律明快的插曲。在采访中陆老告诉赵聪,他还有最后一个音乐愿望:


他还有美国的林肯中心没有去,现在最想去林肯中心演出,不知道谁能帮他实现?


百岁笛王的长寿秘诀



走进淮海中路吴兴路十二弄,是吴老的家


有人说,一本恭王府家史就是半部清史。那陆春龄的客厅则可算半部竹笛当代史。

 

客厅花瓶中各具异域特色的笛子,是陆老到各地访问后买下用来研究的的笛子,是陆老几十年传播中国声音的见证。



陆老家中各具异域特色的笛子


比起被称为“魔笛”,因长寿被尊为“笛王”,却仿佛是给了陆老巨大压力。斗胆问一句,年至96高龄,陆老可有什么长寿秘诀?


“ 吹笛,运气!吹笛,健身!


我从七岁开始吹笛子,吹到95岁还能吹,我深深体会到了吹笛,与健身、养生有关系!”

——陆春龄口述


见证陆老这近百年竹笛人生的,还有窗台上摆放整齐的各种奖杯,有水晶的、铜质的、瓷质的,刻有中文的、英文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态各异,好像在迫不及待地述说自己的故事。



陆老家中的奖杯


而陆老的音乐故事,如他本人一般长寿,并将不断延续。


《陆春龄笛子独奏:鹧鸪飞》黑胶唱片,年轻时的陆老





赵聪与陆老交谈,陆老精神矍铄


庭中笑谈《江南春》


陆春龄从人民中发展而来的艺术生涯,也让他致力于为最广泛的群众演出,甚至分文不取。


“我的作品和演奏的风格与精华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而来,和他们接触、学习才有所收获,待在房间里是创作不出作品的。


我的知识也是来自于人民,比如最好的笛膜是取自于二十四节气中小满前10天的江南水乡的芦苇荡。”

——陆春龄口述



一代笛王 陆春龄


因为陆春龄的巨大贡献和高寿,人们习惯称他为“笛王”。陆春龄不以为然:


“凡是一旦称王了就到了无上的地步,也就很难再有长进。人民赋予了我‘人民音乐家’的称号,对此我很满意。我就是一介吹笛人。”
   

陆春龄在第四届海内外书画展联谊会上表演节目,2009年

 

童年的陆春龄跟随一位皮匠师傅学吹笛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开汽车、踏三轮也没有阻挡他学习笛子的步伐,每日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练笛,处处体现着对艺术的一种执着追求与热爱,用笛声排解胸中的积郁,不断探求生活的希望,信念使他成为了一名专业的音乐家。



陆春龄辅导“中华笛艺”培训班学员,2009年


《欢乐歌》入百姓家


 因为受过苦,了解劳动人民,这一介吹笛人最喜欢的是下矿演出。陆老的家中,安稳地摆放着矿工们送他的矿石。


“山东莱芜铁矿、山西大同煤矿等,我都下去过。


矿工在停工的时候满头大汗、满脸乌黑,听我的演奏,他们很感动。


因为也没有什么别的,就给我矿里的一块铁或一块石作为报答,这是我受到过的最高荣誉。”

——陆春龄口述

 

矿山与陆春龄有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都曾留有陆春龄的笑声和笛声。


去安源煤矿时,陆春龄已年届六旬了。演出原来只安排在萍乡市的大剧场,但是,他偏偏要先下矿井,谁劝都没有用。


“我们来是为一线矿工演出的,不是做做样子的。矿工们日日夜夜开采煤矿,为大家送来光明。我们有危险,他们就没有危险?”


他下到矿井底层。窄窄的巷道,只能匍匐而行,每到一个作业点,他就拿出笛子,为矿工吹唱。这天,他转了六个巷道,还不时与工人交谈,拿起沉重的风镐掘煤。


回到矿上,听说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不适没下井,他又不顾劳累,拎起笛箱,找到老矿工,为他一个人,一气吹了七八首曲子。



陆老与矿山的不解之缘

 

陆老的音乐扎根于民间


除了创作之外,陆老还培养出了诸如俞逊发等一批传人,继续为竹笛事业添砖加瓦。


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师从于赵松庭先生,也曾先后受益于北派笛子名师王铁锤先生以及南派名师陆春龄先生,从而突出了南北两派笛子综合性的传统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


也正是通过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的介绍,中国民乐国际网才有幸获得了这次为陆老拍摄纪录片的机会,在此特别鸣谢王次恒先生。


同样,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詹永明,在艺术道路上也获得过陆老的大力支持。


詹永明先生曾赴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及讲学,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各国,被人们誉为'神奇的魔笛',更被《华盛顿邮报》称为'当今杰出的演奏家'。



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詹永明


他曾说:“陆老的音乐扎根于民间,是在继承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了江南丝竹的演奏手法。”


他在实践教学中还再三提醒学习笛子演奏的同学们:“切不可认为陆老的东西已经过时,南派曲笛的基本功就是通过这些传统曲目的练习来加强手指的灵活性和气息的控制。”


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创立的'中华笛文化系统工程研究和系列音乐会'中,詹永明还带领弟子完成了论'陆春龄笛子艺术'十万字的科研立项工作。



陆老、詹永明与学生交流



詹永明与学生,年轻力量茁壮成长


2016年1月12日,詹永明还专程探望陆老,言语里满是后辈对前辈的尊敬:


'陆老见到我前去探望他非常高兴。因为前几天的活动怕他老人家累了又吹奏又演讲的,现场老人家热情与全神贯注的表演真让每一位笛友感动与惊喜。


今天见到老人家谈笑风生,今年96岁高龄的陆老记忆思维清晰敏捷,与我畅谈他的艺术中心的设想等,祝福老人家春节快乐健康长寿。'



詹永明探望陆老


老来做《中国梦》,兴致不减


陆春龄的足迹踏遍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并将一些外国民歌改编成笛子曲演奏,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是影响中外的笛子演奏家。


他走访过大漠孤烟或是冰天雪地的祖国边陲。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的听众往往就是一个人——一个边防战士、一个铁道工人、一个劳作中的农夫。他们像女王和毛主席一样,静静地享受着一代宗师带来的清亮笛声。

 

陆春龄聊起自己创作的《中国梦》,立刻兴奋起来。这部经过了两年的时间才定下稿子、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是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对社会的关爱和感激。


陆老高声朗诵“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就像他总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没有共产党、没有人民,就没有我陆春龄。”


在采访的最后,陆春龄挥毫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生命不息,笛声长鸣,愿为人民吐尽丝。


这是陆老年至96岁高龄身体力行践行的理想,也赠予中国民乐国际网,感谢中国民乐国际网对弘扬民乐做出的贡献。


陆老挥毫



陆老挥毫赠中国民乐国际网


大概对陆老而言,这根小小的竹笛,沉甸甸的握在手中,不仅有对生活的感激,更是饱含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份真情承载着老一辈艺人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寄予,更承载着心中的中国梦。

[预告]

琵琶大师 刘德海 为何会泪流满面?



民乐国际《中国民乐经典大系》第一季第二期 独家放送,敬请期待!

听民乐 风华万载,赏经典 音画千年

  2017年,民乐国际将继续与您相伴!



文稿/张卓 刘赟

图片/王策 谢菁

策划/谢菁 王策 刘赟 金茹鑫 秦星  

北京双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笛王陆春龄逝世:我只是沧海一粟,没什么稀奇
一代笛子宗师陆春龄今晨去世 四川演奏家追忆其敬业精神
中华民乐-笛子独奏-江南春-演奏家陆春龄
“中国笛王”陆春龄:百年芳华吹一笛,要留清音满人间
锦雨丝丝不肯乾。 飘得卖花声到了。诗意笛声听过来
行不得也,哥哥 | 鹧鸪飞:春天的三个乐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