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话照进现实:杨门女将的神话与真实

千百年来,由于戏曲、小说的渲染,杨门女将的故事家喻户晓。从佘太君到穆桂英,从八姐九妹到烧火丫头杨排风,杨门女子个个都是巾帼英雄,她们飒爽英姿,武艺超群,名扬宋辽,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那么历史真的如此吗?


“百岁挂帅”的佘太君是否确有其人

外族入侵,宋仁宗惊恐万状,而此时,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无敌令公杨继业战死,英勇威猛的杨家七子死的死,伤的伤。于是,已近百岁的佘老太君不得不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孤儿寡妇奔赴沙场,并最终打败了西夏。这就是著名的《佘太君西征》。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家喻户晓,她将门出身,善于骑射,作战勇敢。杨继业死后,她更组成了杨门女将,从而有了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西征等动人故事。以上佘太君为杨业之妻的史实,仅存在于戏剧和传说中,宋代正史或者宋代文人的有关笔记里均没有记载。直到清代,才在方志和笔记中出现杨业娶折德扆(音同“以”)之女的说法。光绪续修《保德州志》引旧志说:“杨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使,娶妻折德扆女,后归宋。……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


折德扆,《宋史》有传,其父折从阮,祖父折嗣伦,太祖父折宗本,自唐至五代直到两宋,一直是府州豪族,负责当地军政。后晋石敬瑭做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折家与毗连麟州的土豪杨信(传说中称杨滚,即杨业之父)起兵自卫,结为联盟。《新五代史·折从阮传》在提到折家的地位和作用时,曾说:“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佘太君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焉能不受长辈们战斗精神的影响?更有甚者,折家“出自西河折曲”,乃是“大魏之苗裔,宇文之别绪。”大魏,即东晋时代拓跋氏鲜卑贵族拓跋瑾建立的魏王朝(史称北魏);宇文,便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当时虽已汉化,但仍保持着“战身为俗”的习惯。无怪乎《晋乘搜略》十二卷说:“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靳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编者注:粱红玉击鼓退金兵)。”
后周时期,折德扆为府州防御使,屡挫北汉军的进攻。降宋后,曾率军破北汉诸城。其子孙也在抗辽和抗西夏中战功累累,可见折家是世代将门。折德扆和杨业曾同在后汉为将,山西临县有七星庙,传说是杨业和折太君喜结良缘的地方,近代学者以大量的地方志进行考证,普遍认同佘太君即折太君的记载,佘、折二音在西北读音相似,音如“蛇”,所以才会导致流传至今的是“佘太君”。
乾隆重修之《保德州志》也记载了佘太君的故事。为什么称为“太君”呢?据史书载,宋廷赵匡胤建龙三年诏日:“定文武群臣母妻封号,庶子、少卿……刺史……母封太君,妻县君”。杨延昭官在刺史之上,其母封为太君,自当无疑。
那么,史实真的如此吗?我对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尚有存疑。
常征的《史事考·佘太君(折太君)考》认定杨业之妻为折太君的主要根据是毕沅的《关中金石记》载。我查了这本书,果有折克行碑跋,但原文与《史事考》所引大有出入。两者不同处主要有两点:
1.原文没有“叙折太君事”五字。
2.原文之末有“非此也”三字,说明毕沅是在驳斥“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之说的。
既然此碑没能“叙折太君事”,更不是折太君碑,自然就不能以此碑作为杨业之妻为折太君之证。
从目前所见的材料看,佘太君最早出现于元代杂剧《谢金诈拆清风府》,到明代如《黄眉翁》等戏曲、小说中便常见其人。地方志中,也是到了清代才记载到折太君。既然宋代并无关于杨业之妻折太君的记载,为何元代杂剧、明代戏曲小说中会出现此人呢?
这是由另一个折太君演变而来。
《宋会要稿》中载:按丰州与府州、麟州相邻,均为陕北边州,折太君之夫丰州刺史王承美曾于太平兴国七年、八年,两次打败来攻的辽军,斩敌四五千,迫使契丹七八万帐(户)内附,从此,承美、折氏在世期间,契丹再不敢进犯。大约折氏辅佐其夫有方,故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承美死后,宋真宗特意诏折氏进宫。这时,她大约六十多岁(王承美于开宝二年归宋,其时当已成年,以20岁计,则大中祥符七年为64岁)。到仁宗时,太君为丰州剌史王文玉死后由谁接班之事,又上奏于朝,其时约七十五岁。这个折太君与杨业、延昭同时,其抗辽、上状、进宫、年寿、活动地域等均与戏曲小说中佘太君有相似之处,民间传说逐步附会到杨家将里,经过戏曲、小说加工,就成了现在人们所知道的佘太君。
以上说明,目前所见资料,还不能断言杨业之妻就是折太君,而戏曲、小说中的佘太君是由王承美之妻折太君的事迹演绎而来,清代地方志则是受戏曲、小说的影响而记载。

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是以谁为原型的?

“杨门女将”另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是杨宗保的妻子、著名女将穆桂英。
却说木阁寨主,号定天王,名木羽。有一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生有勇力,曾遇神女传授神箭飞刀,百发百中……
这是最早的关于穆桂英的原始记载,载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刊行的《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称“木桂英”,其父名“木羽”,其寨名是“木阁寨”,到后来的小说戏曲中才演变为“穆桂英”、“穆羽”、“穆柯寨”,并称为“山东穆柯寨”。


在杨门女将中,关于穆桂英的故事传说最为脍炙人口。然而,历史上是否有穆桂英其人,或者说,小说、戏曲中的穆桂英这一人物形象是根据什么史实形成的,这在学者们的研究中还是一个未成定论的问题。卫聚贤先生《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中首次考及穆桂英,翦伯赞先生也赞同他的说法。
穆桂英的“穆”姓,卫聚贤以为是“慕容”一语的音转。慕容氏作为古代鲜卑贵族,久有尚武的传统。这一观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不管是“穆桂英”,还是“木桂英”,其音急读,都与“慕容”二字音相近。二是慕容氏为鲜卑族大姓,唐五代后,居住在北宋西北边境的鲜卑族人多融人党项部落成为党项族,包括以“慕容”为姓的吐谷浑部落;杨家世居麟州,麟州一级及四周均为党项部族居地。因此,杨家联姻多为党项族人,而且也与鲜卑慕容氏联姻。欧阳修《杨琪墓志》:
杨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
杨琪为杨业之侄孙、孙文广之堂兄弟,“穆容”即“慕容”。又据乾隆《保德州志》卷二:
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今州南慕塔村,犹其故地云。
宋代史料均称延昭子为文广,而无宗保,小说中将文广事迹析为宗保、文广两代演绎。此处所载杨文广所娶之“慕容氏”,即明人小说中杨宗保所娶之“木桂英”或“穆桂英”。
而且,明以后戏曲小说中,穆桂英总是以一种“善战”、“生有勇力”的形象出现,这一点与党项族妇女的形象十分吻合。党项族妇女生性强
悍、英勇善战、多有巾帼领兵作战之习。《辽史·西夏外纪》称:
喜报仇,有力小不能复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趋仇家纵火,焚其庐舍。俗曰敌女兵不祥,辄避去。
党项妇女勇悍善战之习与穆桂英能征善战的统帅形象相吻合。
当时人们很可能是将环州慕家族协助宋朝保卫边疆的史实与杨家、折家保宋的史实融在一起,再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罗织和塑造,这就成了杨家故事中的穆桂英形象。
如果说穆桂英并非确有其人,只是基于“慕容”氏而塑造的英雄形象,那么,使她最为出名的那个“天门阵”是否存在呢?
那个家喻户晓的《破天门》,虽然不像传说故事那样,给“天门阵”加了许多迷信色彩,也没什么“穆桂英的降龙木”,更无杨延昭与穆桂英之间的“公媳之战”。这些多系艺术家的臆造或虚构。但是,杨家将通晓兵书阵法,多次与辽兵野战,直接和肖太后、肖达兰、大鹏翼对阵,却是史志有载的。就是“天门”二字,也能在历史上找到它的影子。太原西60里有天门关,折太君娘家五世孙折可求(一名折可存),曾在此抗金。高阳关东北15里处“有天门口”(现属任邱县),故相传是杨六郎“破天门阵”的地方。天门南边有地青塔,民间世传为天门阵“青龙阵”;青塔西南有地“白洋”,传说为天门阵之“白龙阵”。传说中的“天门阵”是摆在九龙谷,考之三关周围皆系平原,没有山谷,但三关西边不过200里的地方,有“羊山”,(在今徐水县西北)。史书有载,杨延昭设过“羊山之伏”,把辽兵引入山谷,然后伏兵四出聚而歼之。还有杨延昭奋战飞狐(今涞源北)辽将大鹏翼的记载,这些传说互相附会复合,便逐渐形成了《破天门》的传说。

揭开杨门女将与部将存在与否的面纱

传说中的穆桂英,以及有名的柴郡主、杨七娘、八姐、九妹,还有那烧火丫头杨排风等女杰,史书均无记载,从有限的历史线索中考查,也只能说她们是“传说人物”。至于柴郡主,就更是在史上无迹可寻了。因为赵德芳,即赵匡胤的四儿子,只活了20岁即病故,既没有封过八贤王,也没有养过什么贤妹郡主,更无法与杨延昭联姻,这些不过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寓意相托罢了。
《宋史·杨业传》说,杨业,并州太原人,本来是后汉名将,“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后来归降于宋,“帝以(杨)业老于边事”,令主持北边军务,曾经痛击南下进犯的契丹军,“自是契丹望见(杨)业旌旗,即引去。”杨业战死后,其子杨延昭也以“智勇善战”闻名,“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杨延昭子杨文广也以善战常胜著名于史。他曾经向朝廷献抗御辽军的阵图和收复幽燕之策,然而未得到答复就去世了。
以上就是《宋史》给我们的全部资料,其中并无杨门女将的记载,民间广泛流传的“杨门女将”,是以杨业一家忠烈勇武的事迹为基础,逐步扩衍而成的。
杨家部将孟良,也不见于史书,只见于地方志;焦赞则见于元史。《元史·焦德裕传》记载:“远祖焦赞从宋丞相富弼本传,其确在庆历四年八月(公元1044年)任过河北沿边安抚使,斯时杨延昭去世时只有三十年,焦赞镇守三关之一的瓦桥关,隶富弼麾下是可以想见的。”《雄县志》载,城西三里亚邢村有焦赞墓,古称亚古城。曾有诗云“亚古城荒焦赞墓,桑干河近孟良营”的名句。故传有“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谚语。这可以从地方志记录杨延昭的遗迹中得到证实。《代州志》说:“崞县(今山西)阳武峪,有杨六郎砦,时部将孟良、焦赞同守焉。”《定州志》说:“焦山在曲阳县北二十里,相传宋人焦赞据此。”“定州(今河北定县)南关有孟良桥,在孟良河上,河源出嘉山,山顶有孟良砦”。
作为地方志,这些记载尚不足以说明焦孟二人的存在,不过从这些简单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杨延昭有一批孟良、焦赞式的部将,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说,千古流传的杨门女将,历史上确无其人的话,确实让为之或悲愤或豪情激昂的一代代人不能相信,也不愿相信,但史实就是史实,是任何人所无法改写的。
实际上,有关佘太君的故事与传说,不过是历代人民的想象与愿望的产物,属于艺术典型。用佘太君这个艺术典型,来证折太君其人,等于先有假设,再去求证。再如,在历史材料中,根本没有穆桂英的任何史料。假如要肯定小说、戏曲中的穆桂英,即历史上杨文广的妻子,那么,我们可否考证穆桂英如何破天门阵,如何使用我们现在都不可想象的所谓“法术”呢?这难道也是实有其事吗?
如果以清代地方志为证据证明杨门女将的存在,那么清代距宋已有近千年,谁能证明上面的记载不是根据传说而录的?从宋代史籍看,杨门并无女将,只有男将。如果杨门女将真的立过如此显赫功勋,则正史必有记载。同是在宋朝,一个妓女出身的女将梁红玉就能列入史册,而如此豪气干云、挂帅征边的英难为何不能写入正史呢?
不过,不管杨门女将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是多大程度的存在,这样一个已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的群体,确实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那种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英勇不屈的刚强意识、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都让我们感怀、感动,钦慕不已,并且还将在我们以后的历史中更加发扬光大激励后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门女将》精彩剧照
名家荟萃 重磅推出 | 国家京剧院《杨门女将》(群星版)
巾帼英雄穆桂英为主角的相关影视剧-女儿身,男儿气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佘太君姓折 潘仁美不是凶手
杨门女将背后的神秘家族:她们不是简简单单一群勇敢的寡妇
杨门女将故事源流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