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洋河和古井的中报简评

书房的朋友们,晚上好

本周交易:无

目前持仓

目前持仓:腾讯41%,茅台22%,洋河14%,分众14%,古B9%。

下表除『当前股价』和百分比之外,其他科目单位为人民币亿元。

#上期数据

注:①采用席勒市盈率估值的企业,不估算三年后估值;

②持股比例=持股市值/账户总值。在无交易状态下,该比例也可能因每只个股股价波动幅度不同,而发生小幅变化;

③仓位加总偶尔可能为99%或101%,原因是持股比例为四舍五入数据,例如10%代表实际仓位在9.50%~10.49%之间。

收 益

本周内沪深300指数基金510310上涨2.1%,本周内老唐实盘净值上涨1.4%

老唐实盘年度收益率

2023年内,沪深300指数基金510310涨幅-0.05%,老唐实盘净值涨幅+5.89%

老唐实盘滚动三年

及滚动五年收益率

注:老唐实盘年度收益率,取『基金净值法收益率』和『资金加权收益率』二者之间较低的数值记录,均不含新股收益。

老唐实盘vs沪深300ETF

强烈声明

本文为老唐个人投资记录,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均可能充满老唐个人的偏见和错误

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或基金,都有腰斩的风险。请坚持独立思考,万万不可依赖老唐的判断或行为作出买卖决策。切记切记。

重要事项

①本周大事简评。

②洋河中报简评。

③古井中报简评。

④腾讯版号及分众补贴。

仅对持股和交易感兴趣的朋友,读到这里可以退出了。后面是对上述事件的展开,无新内容。

①本周大事简评

见上篇推文。

②洋河中报简评

本周二,洋河披露了中报。

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18.79亿(半年报首次营收突破200亿),同比增长15.7%;实现归母净利78.6亿,同比增长14.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77.1亿,同比增长16.1%。

这个数据,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相比市场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洋河是优秀的。但和主要同行比,洋河是落后的。

今年上半年,白酒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数据如下表

<表格来自@赵云书房的分享,谢谢赵云>

从中我们至少可以观察到,这么几个大致的轮廓:

1)中港两地上市的21家白酒企业,上半年一共实现营业收入2173亿,赚到867亿净利润,净利润率高达40%,简直是一群印钞机;

2)其中茅台一家以不到3.3%的营收占比,拿走了超过40%的净利润。净利润率超过50%,是所有同业里马力最大的那台印钞机;

3)上半年营收规模过百亿的前六大酒企,赚走了全部利润的近90%。其他十五家分食其余约10%,市场份额和利润向强者集中的态势非常明显。

4)前六大百亿级白酒企业里,洋河增速明显落后,仅轻微领先于五粮液,排名倒数第二;

5)洋河作为白酒行业第三的地位,已经基本确定不保。前面和老二五粮液的差距越来越大。

此刻回看六七年前,洋河的净利润(58)马上就要追上五粮液(68),十年年化增长高达42%的高光时刻

老唐白纸黑字写下的对洋河的乐观之词

六年后回看,简直恍若隔世,脸已肿如猪头

现在摆在面前的局面是,洋河的营收和净利,先后将滑落至第四甚至第五,成了大概率事件;

6)加上今年老唐实盘五只持股里,洋河是唯一一只下跌的,而且跌幅还不小(超过12%)

所以,此时不管是书房外还是书房内,充满了对洋河的失望感。我完全能够理解。

7)单说这期中报,我其实也是略失望的,我本来估计的归母净利至少会在80亿以上。

不过,失望归失望,还是最开始那句话,相比市场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洋河是优秀的。

今年,对于许多企业和个人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原以为熬过三年疫情之后会好起来,没想到开放了,更难了』。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洋河和五粮液取得的14%或12%的增长,我觉着已经相当可贵,相当值得佩服,但和同行一比就尴尬了。

剔除茅台这个BUG不说,看其他的,比如咱家的另一家子公司古井,那是高达45%的净利同比增长。

坦率说,我挺不能理解的(黑自家持股,不会被骂吧

?),很难想象当下的消费环境,能支持出类似古井及XX和XX公司这样的增速。

这么一想,洋河当下2070亿的市值,对应全年大概110亿的净利润,不到19倍市盈率(2070/110)或5.3%的投资收益率(110/2070),再看一眼昨天刚下调过的,2.25%的五年期定存利率,还有啥不满的呢?


注:110亿是我预估的2023年全年净利润。如果感觉老唐乐观了,也可以引用大部分券商研究员105至108亿的预估去衡量


这几年高端白酒大发展,主要资源在中端的洋河,的确是落后了,这个必须承认。

自身发展落后的情况,叠加股市本身不景气,致使这几年洋河的股价的确没怎么涨。伴随时间的推移,股东越来越悲观,也是市场常态。

但投资者之所以能赚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有能力对抗由股价波动引发的情绪波动。

比如还是前面说的那篇《老唐实盘周记2020/12/05》里,之所以发出老唐实盘组合高估了,下跌风险大的提醒,恰恰是因为当年洋河(及分众)涨的特别好,书房『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有很多人开始追问,洋河/分众还能不能买?

所以我才郑重发出『未来几年收益会不好』的提醒。

你看,短短两年多时间,情绪又掉过头了

。此时,市场充满的是对洋河的质疑——而不是欢快气氛。

其实,洋河还是那个洋河,是那个宣传能力不错,但高端产能不足、品牌拉力不够,一切都在慢慢积累,一直和时间站在同一边的洋河。

2016到2023年净利润年化增长不足10%(从58亿到110亿),很可能恰恰就是2006至2016年,年化增长高达42%的果,也完全有可能是2023年之后高速增长的因(瞎猜,瞎猜,不可作为投资依据

)。

当下的洋河总资产606亿,如果剔除现金207亿,理财55亿,股权及基金投资70亿,其实酒业经营占用的资产大约也就不足300亿。

以不足300亿的资产为本,一年产出百亿现金(而且还没有白条),这样的印钞机,在市场上还不是一样有人嫌弃。一个真正将股权看作企业所有权凭证的人,怎么会不爱这样的市场呢?

一直悬在洋河头上的理财,本期财报可以看到,已经干干净净。全部理财55亿里,超过53亿是银行理财。信托理财一共只有不到三亿,就这两笔:恒大连本带息欠0.8亿,佳兆业连本带息欠2.2亿。

公司对此已经计提了1.65亿(已在过去的报表里当费用扣除),目前这3亿本息,是当做1.35亿资产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

只要未来依赖抵押的资产及信托公司兜底等各种手段,回收高于1.35亿,就不会产生新的损失。

或者说,哪怕最坏情况一分钱也收不回来(这几乎不可能),信托理财的最大损失也就再有1.35亿。对于年净利润过百亿,享受过几年7%到9%利率理财的洋河而言,不是多大个事儿。

当然,面临的新困境就是如何处理滚滚而来的现金。

上半年末,公司账上已经堆积了约265亿类现金资产,以及约60亿的股票、基金和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

伴随着他们未来在洋河的年度业绩里占比会越来越大,洋河投资部门的投资能力,对股东回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的。

这是这些印钞机企业几乎躲不过的命运,无论是茅台、腾讯、洋河、分众、古井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目前总体来看,分众和腾讯在这方面处理的较好,有好的投资渠道时,投资。没有好渠道时,分掉;

三家白酒企业都存在困境,不肯或不能分红的大量冗余现金,找不到合理回报的投资困境。

相比而言,洋河在三家里还算比较好的,虽然这两年多因为地产行业整体坍塌带来了一些损失,但逻辑和方向大致没有问题。拉长一点看洋河对资金的运用结果,回报率是高于茅台和古井的。

对于市场广泛关注的本期合同负债下降,我倒不觉着算多大的问题。

洋河半年报合同负债53亿,其中16亿是预收款,37亿是经销商完成销售任务获得的销售返点(可以用来提货),相比去年同期数据(去年同期79亿合同负债,其中25亿是预收款,54亿是销售返点)的确是明显下降了。

但当下的市场环境里,除了茅台这个出厂价和市场零售价差几倍的怪胎之外,其他的白酒企业想让经销商提前打款,要么需要给经销商提供金融支持(比如收银票甚至商票,或者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或者协助经销商贷款等),要么需要在价格(比如返点比例、费用支持等)方面做一些让步。

对于手中并不差钱的中高端白酒企业来说,值不值得付出这样的成本,企业管理层是要去衡量的。

向经销商压货、占用经销商资金,迫使经销商去努力销售,与努力协助经销商销售,增加市场推广费用(广告费、促销费等),推动经销商产生付款及进货需求,完全可以是殊途同归的方式。

而恰巧本期广告促销费,同比大增75%,而且新增方向指向性很明显。

公司大幅减少了全国性广告费,增加了更有针对性的地方广告投放,同时将大部分费用(近70%)投放在试饮、品鉴、赠品、以及开瓶扫码红包等直接的促销费用上。

套用互联网界喜欢的说法,这是将颗粒度做细了,销售工作下沉了

这个数据背后,是一组一组跑市场的小团队,是一桌一桌的笑脸拉拢,是一个一个扭开瓶口的二维码,我相信市场最终会给这些工作以回报的。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数据背后反应出来的,销售工作之艰难。硬是靠这些试饮、品鉴、赠品、红包砸出来销售数字,我们反过来想,若非投入这么大的销售费用,可能营收数字会很难看。

这是品牌拉力不够的企业日常正常画像,它们没有办法把货摆在那儿等顾客指名道姓地点名买。

另外,洋河本期报表显示中高端增长较好+17.6%(主销省内的低端酒同比只增长了3.8%),省外增长较好+21%(省内+10%)也确实和市场感受相似,省内被今世缘抢走了很多市场份额。

其他方面的内容,书房已经有不少朋友写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有啥问题咱们留言区聊。

不过,本周有一篇负面报道,似乎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我也没看见公司有回应。可能是发出这篇报道的报纸,影响力太小的原因?我也帮助扩散一下,希望公司能做个回应。

文章来自一家叫《时代周报》媒体,发表于8月28日,题目叫《洋河接盘泛海系,当信托公司股东亏惨了》。

我比较喜欢看子公司的负面新闻,或许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认真拜读了这篇报道后,报道总体谈了三点质疑,有两个我能解释,一个我无法确定真假,希望洋河公司能做个回应。

第一个质疑是:洋河持有民生信托5.95%(准确数字5.9455%)的股份,2022年民生信托年报净资产只有20.93亿,对应5.95%股份净资产只有1.24亿。

但洋河2022年年报里,对这5.95%股份记录的公允价值是3.38亿,同时,民生信托身陷多起官司,经营持续亏损,记者认为洋河有计提不足的嫌疑。

<老唐注:2023年中报记录-0.24亿的公允价值变动,期末公允价值为3.14亿,中报P17>这个质疑有一定的道理,但谈不上有力。

企业的公允价值和账面净资产值不相等,是常见事件,尤其是对于类似信托公司这种有牌照管制的金融企业而言,公允价值高于净资产并不奇怪。

当然,洋河公司如果能回应一下,管理层是如何评估民生信托股权的公允价值,那就更好了。

第二个质疑是记者说,洋河公司2020年有13亿理财资金,分为三笔投向民生信托的中民永丰1号理财计划——这是一只投资范围为债券、货币基金及债券基金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3%~5.65%不等。

按照洋河公司的披露,2021年该笔理财到期,已经全部收回。但记者调查认为,中民永丰1号有一笔资金,投向了民生信托控股股东泛海集团的债券。

这笔债券总金额12亿元,已经于2021年8月30日违约,其中有5.732亿没有得到兑付,涉及到民生信托永丰1号和永丰2号信托产品。

记者见有媒体报道,2021年6月16日到期的某永丰1号产品投资者,以及7月6日到期的某永丰1号产品投资者,均未能获得兑付。所以,怀疑洋河有虚假披露。

这个是记者自己有意无意马虎了。

记者自己写了,洋河是分三笔投的永丰1号,分别于2021年5月25日,6月15日和6月22日到期,而记者作为证据提出的永丰1号,也分别是6月16日到期及7月6日到期等。

它说明两点,

A.永丰1号这个大代码里面,是分批、分产品的,到期日有先有后,投的东西不一样;

B.2021年8月30日泛海债券爆雷,但洋河的理财是2021年5月和6月就已经到期收回了。泛海爆雷不爆雷的,和之前的投资者已经无关。

很显然,6月16日和7月6日到期未兑付的证据案例,应该也是踩了其他雷,而不是8月30日爆雷的泛海债券。这个质疑不严谨,有哗众取宠之嫌。

第三个质疑是我比较关心的,也是希望洋河公司能回应的。

记者说洋河2021年以12.8亿受让了民生信托持有的云峰基金(马云和虞峰掌控的基金,虞峰是原分众传媒的联席董事长)10亿基金份额。

这件事我在《老唐实盘周记/2021/08/07》里详细写过,也谈过了这可能是民生信托的抵债之举。详情可点击蓝色文章标题跳转阅读。

记者说,经过查询,这10亿基金份额,至今依然有3.1亿没有过户到洋河名下。没有过户的原因,是自2022年2月25日起,就被北京金融法院多次、反复冻结。

最新一次冻结是从2022年11月8日起,到2025年11月7日终止。迄今为止,这3.1亿基金份额的所有权归属,依然是悬疑未定。

我第一次听到这条信息。洋河公司没有披露过这笔基金涉及任何诉讼。

该笔基金份额,从2021年买来后一直正常地归入笋子(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并已经陆续变现1.18亿元。半年报账面公允价值还有11.62亿,从未发生减值损失或权益纠纷。

那么,提到的3.1亿未过户给洋河的事情,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那可能是记者掌握了错误的信息。

如果存在,那就需要公司回答,是因为何种原因导致转让后被冻结的?公司又为何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没有通过法律渠道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做信息披露?

这是关系到公司管理层的诚信问题,是投资者非常关心的事,希望公司能够做个正面的回复。

我知道洋河公司有员工关注书房的,希望该质疑能够抵达董秘办公室。谢谢

③古井中报简评

古井的中报,没啥东西可说,一份非常靓丽,远超我预期的中报。

各项数据都很理想,很难想象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古井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交出了这么好的成绩。满意。

上半年营收113亿(也是半年报首次突破百亿规模),同比增长26%,归母净利27.8亿,同比增长45%;扣非归母净利27.3亿,同比增长45%。

公司财报简单,业务简单,估值也简单。

财报上,340亿总资产,大致就是由195亿类现金(银行存款、银行理财,银行承兑汇票,没有信托),62亿存货(基酒和成品酒生产成本),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各30亿(新产能扩产进度近半),土地11亿,收购商誉6亿,其他6亿组成。简单通透。

业务上,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华中地区(包括安徽,河南,江苏,湖北,但主要是安徽本省),86%以上的销售收入由华中地区产生。

全部营收中,低端古井系列和收购的本部之外的部分,各占10%。另外80%的营收,来自利润最高的年份原浆系列。该系列的增长是本期高增长的核心,年份原浆同比销量增长25%,营收同比增长31%。

本期这么高的营收增长,广告促销费用增幅居然不大,同比只有17%。

而且主要是促销费增长(这个和洋河一样),广告费同比几乎持平(+1.25%)。看样子,古井和洋河不约而同地都在做渠道的下沉工作。

业绩嘛,上半年已经是27.8亿了,正如一季报里的猜测,全年可能要奔45~47亿去。

但我个人实在有点没理解到这个增速,是怎么做到的

。暂时还是做保守估计,从一季度时的全年36亿,上调为全年40亿吧。

并顺手将古B一年内的卖点,上调为40亿×40倍=1600亿人民币。完毕。

④游戏版号及分众补贴

另外,本周下属子公司还有两件小事儿,一并提了。

第一,8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2023年新一轮进口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共有31款游戏过审。

腾讯有一款《航海王:壮志雄心》在内。该游戏由腾讯魔方工作室群旗下《火影忍者》手游团队负责,主打游戏的格斗打击感和视觉效果。

第二,8月30日,分众传媒发布公告称2023年已获政府补助2.85亿,因为超过了去年年报归母净利(27.9亿)的10%以上,触发信息披露义务。

这是一个程序性的公告,关注意义不大。中报已经汇报了2.34亿补助,公告等于说7月和8月又收到了大约5000万。完毕。

今年小分分的年内涨幅,在持股里面排第一。

如果从去年10月底算起,居然偷偷摸摸翻倍了。这大环境下,由此表现,非常不错

,继续加油,哈哈。

祝朋友们周末愉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1月大资管月度回顾:5家信托公司被罚 严监管成常态
洋河的2021年业绩推算过程分享及有关产能的一个猜想
30岁以前靠体力赚钱 30岁以后靠钱赚钱
[理财心经]你的钱多久可以翻一番
蚂蚁金服未来收入大拆解:65%的收入靠技术输出,而非贷款、理财、支付、保险、征信……
“烂大街”的共享单车被追债!这家公司净利骤降55% 喊ofo“还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