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套两大湖泊的消失与挽救
   历史上,黄河流经内蒙古河套地区时,曾造就两个硕大的湖泊,一个是屠申泽,一个是乌梁素海。

   屠申泽位于河套的西北部,古黄河之西,在今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北部。据《水经注》记载,湖呈东西向,东西长120里(汉里),约合50公里,其面积仅次于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的乌梁素海。该湖最晚在隋代消亡,现仅留湖迹洼地。

   乌梁素海位于河套的东部,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湖呈南北分布,湖面最大时达800平方公里,最小时为250平方公里,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全球同纬度最大的湿地,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现今,乌梁素海正在走向消亡。

   对于河套两大湖泊消亡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不当开垦土地说;有过度放牧说;有战乱影响说;有阴山森林被樵采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从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找原因,没有分析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经不起认真推敲。

   要弄清两大湖泊消亡的原因,需要分析两大湖泊形成和消亡的过程。

   众所周知,湖泊的存在,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片凹地,二是凹地中有水。凹地中在较长时间内有水存在,就成了湖泊;湖泊中的水逐渐减少,便走向消亡;湖泊失去了水,自然消亡;凹地消失,湖泊也不能存在。

   据此,首先分析一下屠申泽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消亡的。

   据《水经注》的记载,在秦汉时期,黄河进入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后的位置,是在河套的最西边,其流向是从南向北,即从今内蒙古磴口县补隆淖乡所在地附近一直向北流,流到今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东北后,遇狼山山前台地的阻挡,转而向东流。向北流的一段黄河时称西河,向东流的一段黄河,时称北河。就在西河即将转弯向东流的时候,黄河“溢于窳浑县故城东。……。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见《水经注·河水三》。窳浑县故城在今沙金套海苏木附近)。文中一个“溢”字,既道出了屠申泽形成的原因,也道出了屠申泽消亡的原因。

   其所以能形成屠申泽,说明这一带存在一个东西长120里的凹地,当黄河水“溢于窳浑县故城东”,进入凹地后,便“积而为屠申泽”。

   我们知道,黄河的特点是夹带有大量的泥沙。水流湍急,泥沙不会沉淀;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沉淀;水不流动,泥沙会全部沉淀下来,这是自然规律。由于黄河水是溢入屠申泽的,溢出后水流变缓,甚至不再流动,泥沙很容易沉淀下来。泥沙的沉淀,会使湖底抬高,也会使河水溢出处的河堤抬高。当河堤抬高到一定程度,河水难以溢出时,屠申泽的进水口就被堵塞了,从而断绝了黄河水的补给。另外,内蒙西部区是典型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这样,屠申泽一旦失去黄河水的补给,湖水必然日渐减少,终致干涸,于是,屠申泽也就消亡了。

   由此可见,屠申泽是因黄河水溢出而形成的;屠申泽的消失,是因黄河的泥沙沉积以及湖水的蒸发而造成的,是自然现象。而人类不当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樵采阴山森林以及战乱等等,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很小。

   与屠申泽的形成和消亡过程不同,乌梁素海的形成和逐步走向消亡却是另外一种过程。

  据《水经注》记载,秦汉时期的北河是一直沿着狼山山前台地向东流的。流到今乌梁素海时遇乌拉山北部台地的阻挡,转而向南流。由现在的黄河遗迹湖即乌梁素海推测,秦汉以前的远古时期,这个转弯是非常急的,弯度为九十度甚至小于九十度,这样急的转弯,汹涌的黄河水对河床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河水的激烈冲刷,河底很容易形成深坑,从而为乌梁素海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这样的急转弯不会长久,根据河流运动的规律,必然要经过一个叫做裁弯取直的过程,就是说,这里的黄河要改道,使弯度由小变大。主河道改道的过程,也是河底深坑扩大的过程。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看到,在秦汉时期,这个急转弯已经不存在了。黄河转折处的弯度变得非常平缓,从距乌梁素海以西较远的五原县东北边境一带就开始转弯流向东南方,进入乌梁素海中部后,继续向南流。这样,在黄河的身后留下一个巨大的湖泊,这就是乌梁素海。可见,乌梁素海是典型的黄河遗迹湖。

  乌梁素海形成后,黄河的主流仍然从乌梁素海南部流过,湖中之水继续由黄河源源不断地供给,乌梁素海呈现着勃勃生机。

  其后,黄河继续改道。

 按照《水经注》的描述,秦汉时期,黄河进入河套后,绕了一个很大的河湾,这个大河湾由西河、北河和乌梁素海组成。同时,在北河之南,还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时称南河。南河在西河开口,向东流到今西山咀以南后,与黄河主流会合。大河湾与南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就是今天河套的雏形。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初。之后,其情形发生了变化,:先是南河的水流量逐渐增大,北河的水流量逐渐减少;经过一段并流期之后,南河的水流量超过了北河,南河变成黄河的主流,北河变成了支流。黄河主河道的南移,是一个裁弯取直的过程。

  南河变成主流后,北河继续从乌梁素海流过,乌梁素海的水源并未断绝。到清末,北河的入水口渐渐淤塞,终致在清道光年间断流。北河断流后,乌梁素海的水源也未断绝,因为,在清朝末年,王同春等人在河套开挖了八条大干渠,这八大干渠南边直接在黄河开口,北边流入乌加河(即昔日的北河),乌加河又流入乌梁素海,最后向南流入黄河,这样,乌梁素海仍然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黄河水补充,继续呈现着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风采。

  乌梁素海最后断绝黄河水的补充是河套灌区实现一首制引黄灌溉以后的事。

  总干渠于1961年挖通,从西向东横贯河套。拦河闸也于1961年建成,横跨黄河。总干渠在拦河闸开口,河套的所有干渠一律在总干渠开口,这就是河套地区引黄灌溉一首制。

  一首制的实现,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水的用量,降低了河套的地下水位,减轻了河套土地的盐碱化程度,根治了河套的“水臌症”,昔日的盐碱荒滩,重新变成良田。

  一首制的实现,也大大减轻了河套农民的劳动强度。一首制实现前,河套的所有灌渠都是直接从黄河上开口的。每到春季,由于干渠的河口淤塞,或者黄河的主河道南移,黄河水进不来,必须疏通河道,追逐黄河主河道,才能引黄河水进入干渠。一首制实现后,各条干渠都从总干渠开口,河套农民再也不用年年开春冒严寒战冻土,去开挖干渠入口处的河道了。

  但一首制的实现,对于乌梁素海来说却是致命的。从1975年开始,为了降低河套的地下水位,通过拦河闸和各大干渠的进水闸,严格控制了河套的灌溉用水,用多少水,供多少水,没有多余的黄河水流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的黄河水源从此断绝。从那时起,补入乌梁素海的水都是河套的排水。随着河套地下水位的降低,河套的排水也越来越少,水源明显不足,加之湖水蒸发量大,乌梁素海便逐渐走向消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黄河改道形成了乌梁素海;由于黄河改道和河道的淤塞,断绝了黄河水的自然补给,再加上湖水的自然蒸发,使乌梁素海逐渐走向消亡。这也是自然现象。当然,也有人为因素。但所谓人为因素,无非是开挖了总干渠,建成了拦河闸,实现了一首制,人为控制了黄河水的流量,从而断绝了乌梁素海的水源,使乌梁素海走向消亡。事实确实如此。但没有这个人为因素,乌梁素海的补水河道就不会淤塞了吗?乌梁素海的水就不会蒸发了吗?可以肯定,河道照样会淤塞,湖水照样会蒸发。但如果没有王同春等人开挖的八大干渠,恐怕在上个世纪初乌梁素海就消亡了。所以说,乌梁素海的形成和逐步走向消亡,主要原因是黄河自身运动的结果,人为因素是次要的。

    那么,乌梁素海就没救了吗?也不是。要挽救,还要靠人。

   前面说过,远在清道光年间,由于北河(乌加河)河口淤塞,断绝了乌梁素海的水源,那时的乌梁素海就面临逐步消亡的境地。由于王同春等人开挖了八大干渠,挽救了乌梁素海。现在,要挽救乌梁素海,还得靠人工“引黄济海”,即人工引黄河水流入乌梁素海,再由乌梁素海流入黄河,让乌梁素海的水流动起来。

  怎样“引黄济海”呢?在此,笔者提出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方案一,恢复清末以后直至1975年的供水格局。

  前面说过,清朝道光年间,乌加河断流。从那时起,直到1975年的一百多年里,乌梁素海的水是由河套的各大灌渠通过乌加河(即今之总排干)供给的。现在要挽救乌梁素海,首先应当考虑恢复这个供水渠道,加大总干渠和各大干渠的进水量,让黄河水通过总干渠、各大干渠流入总排干,再由总排干流入乌梁素海,最后由乌梁素海流入黄河。至于农田用水的控制,可以考虑由支、斗、农、毛渠的闸口来实现。这样,既可控制灌溉用水,又可保证乌梁素海供水渠道的畅通,挽救乌梁素海。

  笔者认为,实现这个方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现在的各大干渠、总排干比以往更加通畅,只要让总排干以及河套的各大干渠,在春、夏、秋三季黄河水长流,并疏通乌梁素海的出水通道,加固总排干的河堤,这个方案就能实现。

    方案二,恢复秦汉时期的供水格局。

   秦汉时期,乌梁素海的水是由北河供给的。北河的上游是西河,西河从今磴口县所在地附近进入巴彦淖尔市,北河通过乌梁素海后向南流入黄河。现在要挽救乌梁素海,可以考虑恢复这个供水渠道,即从磴口县境内的黄河上开一个口子,引黄河水流入总排干,由总排干流入乌梁素海,然后再由乌梁素海流入黄河。这相当于疏通秦汉时期的黄河故道。

    如采用这第二个方案,尚有三个选择:

   1、利用已经开通的乌沈干渠。乌沈干渠是目前通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最大的一条引黄灌溉渠道。其开口处位于拦河闸南的黄河铁路桥附近,向西北流到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哈腾套海农场,全长约60多公里。乌沈干渠的渠梢距总排干大约40多公里,如果开通这段渠道,让黄河水通过总排干流入乌梁素海,完全可以救活乌梁素海。

   2、利用磴口县境内的东风渠。东风渠原名沈家河。它的开口处在乌沈干渠的渠口附近,向西流入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边缘,其渠梢距总排干约20公里,如果开通这段渠道,也可以救活乌梁素海。

    3、利用原来的乌加河河道,即西河河道。这个选择相当于方案一,不再赘述。

    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利用已经开通的乌沈干渠给乌梁素海补水,是挽救乌梁素海的最佳选择。理由有三:

    第一、可以救活乌梁素海,自不待言。

   第二、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大部分土地可以得到开发,荒废千年的汉代垦区又将重现昔日风采,等于再造一个河套。

  第三、还可以救活屠申泽。如果救活了乌梁素海,也救活了屠申泽,内蒙西部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有人担心,现在黄河水本身很紧张,哪有多余的水补充乌梁素海呢?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的黄河水是很紧张,但不是一年四季都紧张,也不是年年都紧张,只要调度适当,水小时少补或不补,水大时多补,乌梁素海的水是可以得到补充和改善的。

  现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挽救乌梁素海;二是听其自然,让乌梁素海变臭,变小,直至消失。如果要挽救乌梁素海,那就只能引黄济海了。

  实现“引黄济海”,不但可以使乌梁素海的水得到源源不断的供给,救活乌梁素海,而且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可以改善乌梁素海的水质。

    前面说过,现在补入乌梁素海的水,都是河套农田的排水,水量严重不足,水质极坏。

  有人估计,近20年来,河套地区每年使用的化肥为55万吨左右,这么多的化肥施入地里,庄稼能全部吸收吗?绝对不可能。据说仅能吸收30%左右,剩余的化肥基本上排入乌梁素海。

  有人估计,近20年来河套地区每年使用的农药为1500吨左右,其使用效率据说也只有30%左右,剩余部分也随着排水进入乌梁素海。

  农药直接威胁鱼类的生存。化肥使湖水富营养化,富营养化使藻类迅速生长,大量的藻类又与鱼类和水生生物争氧,使水体严重缺氧。水体污染和严重缺氧使鱼类和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死亡的鱼类和水生生物腐烂后进一步使水质恶化。

  另外,河套一带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几乎全部通过排干流入乌梁素海。在这种情况下,乌梁素海的水质能好吗?有人说,乌梁素海成了尿盆子,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

  现在的乌梁素海,水质非常恶劣,死水一潭,时而散发恶臭。长此以往,乌梁素海将是臭水一潭。不但会使河套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污染,而且必然会影响内蒙甚至华北的空气质量。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如果引黄河水进入乌梁素海,又通过乌梁素海流入黄河,乌梁素海的水就变成了活水。俗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乌梁素海的水流动起来,就不会腐败。同时,乌梁素海的水不断的流动,就可以稀释水中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质得到改善。

   第二,过去的乌梁素海,可以说是黄河最大的鱼类繁殖基地,也可以说是亚洲最大的淡水鱼繁殖基地。

  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是有一定条件的。一是要有适合幼鱼生存的水;二是要有合适的水温,益于鱼类的孵化;三是要有丰富的鱼食。过去的乌梁素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而且很优越。

  首先水质优良,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水。

  其次是有合适的水温,特别在春、夏、秋三季,其浅水处很适合鱼苗的孵化,繁殖,生长。

  其三,有合适的水温,有利于鱼类生存,也有利于其它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这样就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样的环境,黄河本身是无法比拟的。

  所以,过去的乌梁素海,是绝佳的鱼类繁殖基地。

  由于昔日的乌梁素海,上下左右都和黄河相通,其中的鱼苗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黄河,所以那时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最大的鱼苗供给基地,黄河鱼很多。现在,乌梁素海水质恶化,本身的鱼类都难以生存,又不通黄河,黄河失去了这个巨大的鱼类繁殖和补充基地,黄河中的鱼自然就越来越少了。现在人们哀叹黄河鱼越来越少,却找不到根本原因,其实,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如果引黄河水进入乌梁素海,并通过乌梁素海再流入黄河,使乌梁素海活起来,乌梁素海的鱼类繁殖功能得到恢复,大量的鱼苗源源不断的进入黄河,黄河鱼自然会多起来。

   第三,乌梁素海水质变好了,鱼类多了,必然吸引大量的鸟类来此栖息,这样,乌梁素海就会变成名符其实的鸟类天堂。

   第四,更为重要的是,乌梁素海水质变好,水量稳定,可以极大地改善河套地区乃至整个华北的气候,这个方面,前人的论述已很详尽,不再赘述。

   挽救乌梁素海,是一件功在当代,利于地球,美化河套,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如果乌梁素海实现黄河水长流;如果救活了古代的屠申泽;如果黄河水重新环绕河套日夜流淌;如果总排干两侧像黄河的防洪堤那样修通了油路;如果乌兰布和沙漠的汉代垦区重新恢复;那么,整个河套,西起乌兰布和沙漠,东到乌拉山,南至黄河,北到阴山,将成为美丽的大花园。如果这些都变成现实,河套的自然景观会变得壮丽无比,河套的生态会变得更加健康和谐,河套的气候将变得四季如春,河套的土地也变得更加肥沃,那时,河套才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塞上江南”了。与此同时,华北乃至世界也将受益。

   附录:后套八大干渠分布示意图(采自互联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梁素海 不可忘却的记忆
河套从哪里来(六)乌梁素海,你好漂亮!
乌梁素海的形成和演变
后套平原在哪?汉朝为何建两个要塞
内蒙古有片“海”下藏着两座城:一座是隋朝的,一座是唐朝的
【黄河行之二十四】朱丹林︱黄河走过内蒙古高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