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修是逆向改变现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1
改变的本质是改变解读世界的心


这么多年我们寺院一直在做禅修。禅修是个什么概念呢?——大家没有接触它,觉得新奇、玄妙。禅修从本质讲,是逆向改变我们人现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因为人,都习惯往外看,当我们的注意力往外的时候就忽略了自己,不了解自己。我们的心一贯往外攀援,把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弄丢了,结果舍本逐末适得其反。也许,大家不理解这个,其实人真正能改变世界的是,改变我们解读世界万事万物那颗心,当你的心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然而人常常指责外在的东西,什么国家、社会、组织、单位、环境、风气、他人、家庭等等,认为都是这些给我们带来了不顺和痛苦,造就了现有的人生。


因为我们没有改变自己,所以跟外在的相处是不和谐的。禅修,就是改变你跟外界的关系,或者说解读世界的心。


我们常说到关系,你的心跟你的身体,你的人跟你的家庭,你的个体跟你的组织,你的存在跟你的国家,甚至天地、万物……这种种关系,你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一个人活得很健康、很幸福、很有成就,那他一定是处理这种关系的高手。倘若不能恰当处理这些关系,就会处处受阻,处处限制,处处碰壁,最后活得很不如意甚至非常痛苦。这些,都基于我们的内心。



禅,在佛教里叫静虑,也叫冥想,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把不好的东西过滤掉,使身心纯净,修炼专注、聚焦、身心愉悦、内心安住的能力,以及一切冲突和矛盾都能化解掉,转换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生命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来自人心对世界、人生、价值的解读——这决定着他的行为和取舍。要而言之,就是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来自对各种关系的认识,决定着一个人的眼界、心胸和高度。把这个“认识”突破之后你就发现整个人被解放了,释然了,获得了绝大自由,那些平时让我们纠结烦恼的问题都不成问题。



 

2
所有的成功和顺遂都来自转换

  

那么,怎么认识这个“认识”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每人每天都会碰到许多问题,好比家庭,为什么有的家庭很幸福和谐,有的家庭天天吵架闹的鸡犬不宁?难道幸福的家庭就没有问题吗?不是,他们的问题甚至比我们遇到的还多,关键是人家把它化解掉了。而不幸的家庭遇到一点芝麻小事就耿介于怀,像拍皮球拍成西瓜大,甚至最后西瓜四分五裂酿成大战。幸福的家庭好比一个强大的胃,即便有毒的东西吃下去也能及时分解、化解掉,而不幸的家庭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他的胃非常之弱,不能接受一点不适。


佛教里面很喜欢用一个词:转换。转换就是化解,化解就是转换。譬如莲花,为什么被人交口称颂呢?因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为什么在污浊的环境中它能开出鲜艳芬芳的花朵来?原因是它能转换,把负面的东西消化吸收掉,转为自己的营养和长处。



那我们人在不好的境遇中有没有这种转换能力?如果有,你把每个挫折和困境都当做是提高自己的功课,把苦难当磨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有这种“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精神,你的生命就会得到升华,心性便得到淬炼。这就是一种转换,犹如把一块废铁锻造成亮光闪闪的器皿。器皿是铁造就的,但不是一般的铁,而是经过热火高温淬炼捶打过的熟铁。没有这个过程,废铁永远是一堆废铁,不能发挥任何效用。


如果有人无缘无故把你扔到沙漠里去你有什么感觉,一定痛苦万分吧?呼唤苍天,垂泣大地,四顾茫然,觉得生不如死。但前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一个团体,有人自愿花很多钱买了许多装备,重走玄奘路。实际上就是挑战自己,认识自己,品味人生,体证古圣先贤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你再苦再难意志力受到摧毁般考验,还要坚持下去,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呢?因为前者是被迫的,人会产生痛苦;后者是你自愿的,内心接纳,故可以把它转化成力量。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如果我们做任何事不是出于自愿自觉便有被迫之苦,“苦”的本质,就是被迫,因为你没有驾驭客观环境的能力。



 

3
每时每刻关注当下就是修行


前两年,我去厦门参加校庆九十周年,当时跟校友分享了一个心得,我说这几年做了很多事,我感受最深有一点:你在别人面前有一百的光环,在背后就有一百的忍辱。光环跟忍辱是等同的。我们常常羡慕别人有钱有名,功成名就,却忽略了人家背后的努力和痛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只有这样认识事物才是全面的,才接更近事物的本相。


我有时候觉得人活在世上从本质讲其实非常简单,也可以简单下去,可为什么在现实中我们都活的如此复杂如此疲累呢?复杂,来自我们内心的欲望,累,也来自我们的欲望。佛教修行第一就是除去欲望,是贪欲。比如吃饭,人饿了要吃饭要进食这是欲望,也是本能,但你偏要吃山珍海味,吃饱了还想吃,见别人吃的好又心有不平,这就是贪欲。其实人只要填饱肚子就行了,其他的都是贪欲引起的。


贪嗔痴在佛教里称“三巨毒”,贪排在第一位。《二十四章经》说:爱欲之人,如执火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个“爱欲”也是欲,就是男女之间的欲望。有这个欲望的人犹如拿着火把逆风而行,当然很容易烧到手。所以人们会说:爱就是痛苦;恋爱就是瞎了眼;婚姻就是坟墓。等等,这些即是爱欲带来的痛苦。


很多人活的痛苦就是因为情执太深,如果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来去自如,顺其自然,全然不放在心上,看它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潮起潮退,云开云散,又有什么能牵挂呢?又有什么能伤害到我呢?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贪得无厌的心放下来,把向外追逐的心收敛下来,生活将安逸许多。不少人有个误区,认为“放下来”就是无所作为,或者什么也不做了。不是这样,放下来是把你内心的贪婪放掉,过多的欲望去掉,当你把精神的负担全副放下来的时候人就轻松多了,你就能更专注地把事情做好、做成。好比竞技场上的运动员,把心里所有的牵挂和紧张都放下,他才能发挥的更好,发挥到极致。禅宗说,不能放下,就不能拿起来。这一正一反的道理根结在此。



同样,老子说“厚德载物”,指德性深厚的人才有更大福报,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德行深厚的人当然不是那种贪心重的人,厚德,是你的内心没有那种功利心、贪婪心,没有小我,你是无私的、开阔的、至诚的、坦白的、利他的。宛如水,聚集越深浮力越大,承载的东西越多。假如你是个亿万富豪,但你的内心并不觉得自己多有钱,假若你名满天下,但你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也许你身居高位权力至上,但你内心从没当做一回事,觉得自己和平常人一样……这就是把自己内心空掉的人,他心无挂碍,所以能装载更多东西。反过来讲,如果你有点钱就整天四处标榜恨不得别人不知道;如果有点名巴不得人家都巴结恭维你,倘不如此就很生气,这说明你把那个东西攥到手里了,那个东西已经左右了你,你,还没有达到真正地独立、自主。


一次我参加活动,有个老人是书画院院长,他有十几个头衔,主持人介绍他时报了三个其他的没说,他就跑过去,让人家把他的头衔再都报一遍。我当时就觉得老人家活的很辛苦,何必如此认真呢。如果这些头衔真的名符其实,他就不应该如此要求自己;只有那些头衔都很虚的时候一般人才特别在意。一看他这种行为,我原来对老人有的一点好感顿时打了折扣。


在人生中我们能做到心无挂碍,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做到不被名望、地位、权力、金钱、相貌、情感所击败,做到来时无牵挂去时无纠结,就是大自在大潇洒之人,修行,是要追求这种效果。我们禅修的指导思想即把自己“调”成这种状态,怎么调呢?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接人待物,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当下,观照自己的心,使其归到正确的频道。


所以禅修里有个概念,修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心,你希望你的未来达到一个什么可能,你现在就要怎么训练它。佛教里对“智慧”的解释是——智是决断,慧是选择。智是了解事物的表象,慧是了解事物的本质。就是通过了解表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叫智慧。禅修实际上是训练我们达到“智慧”的状态。


如何达到智慧的状态呢?提前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样才能把事情看的更清晰,做出明智正确的选择。我们平时坐下来的时候,心里妄念纷飞,发现很难静下来,所以我们需要多做禅修,训练自己的心。



一代大哲王阳明给弟子上课的时候,每次都问弟子:现在,你的心安了吗?意思是你的心此刻是不是安住当下?要心神合一,不能人在此心在彼。这是他要求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问你离开家的时候,对家里是否做好了安顿?对父母、妻子、儿女是不是已经心无牵挂。然后静坐半小时,再上课。本来他能讲一千字,只讲五百字,留下时间给大家自己享用,自己琢磨。而且这样有个好处,学生觉得今天只讲了这点内容,好接受。不像我们现在,正好相反,恨不得把一天时间当两天用,两天的事情一天做,把一分钱掰开当两分用,都追逐利益最大化,享受最大化,在我们现在社会司空见惯,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行事标准。我们知道一棵树在地里,要十年才能长成大树。如果五年就长成,想想是什么样子?第一,根扎的不牢。第二,枝叶不茂密。第三,大风很容易把它吹到。植物和人一样,欲速则不达,表面看不错,其实有诸多潜在的危机伏藏在里面。因此我们在疾速做事、向目标狂奔的时候要及时觉照自己,把心安下来,看看自己处在一个什么状态。


每时每刻关注当下就是修行,就是禅修。比如我,当我坐在驾驶台的时候,就是司机;当我在厦门听课的时候,就是学生;当我站在讲台的时候,就是老师。不管你站在什么的地方,你能不能把此时的角色扮演好?你面对父母的时候,你是儿子,你应该怎么做,是一个什么状态?当你面对妻子的时候,你是丈夫,你应该怎么做?当你面对儿子的时候,你是父亲,你需要做什么?当你面对员工的时候,你是老板,你要怎么做?你是否把这些角色都扮演好了?你的心是不是都在当下?这个,在我们佛教叫观照。观,就是深入地认识你跟周围环境、他人,跟这个世界的关系。照,就照见自己看到自己现有的状态,应该怎么做,是不是做到了。能做到这两点,就是有智慧的人。




4
 成就别人才是成就自己


就像你们的公司,做的是健康,那我们从健康的角度去了解什么是健康?健康,有身体健康,有心理健康,有生活习惯健康,也有道德认知的健康,包括人与人相处的好也是一个健康概念。健康的观念来自你健康的认识,就是你怎么定位自己处在这样一种生命角色当中去看待自己的一期生命,你想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你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这些都厘清了,你的内心会生起一股力量,推动着你往理想的状态走。如果你每天有很多时间没法打发,或者很迷惑,东张张西望望,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不知道自己来人世一趟该做些什么,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就不知道现在怎么做。


那些圣人或者说佛陀为什么会受到万世景仰呢?有一天我终于悟出来了,道理非常简单:他帮助了我们这些无量无边沉沦迷惑在无知状态里面的人。说白了,就是我们这些人成就了他。他和我们众生是一体不可分的,没有我们这些众生他也不可能成佛。你看,这不是转化吗?


一个人再大的名望,再多的金钱,再不朽的功业,所能达到的结果一定是来自他帮助的那些人成就的。要看清这一点,不是我们自己成就的,单打独斗不可能成功。苹果在空中结出甜美的果子,它的根却深深扎在地下,营养的源在那里。花瓶里的花很娇艳漂亮,但过个三五日就渐渐凋谢枯萎了,为什么?没有根,失去了营养之源。


明了这点辩证法,我们做事才能通达圆满。俗世有一种习惯是,我帮助了你,你要报答我感恩我,就是一种对换心理。如果我帮助了你,你见我面也不打招呼、不知道知恩图报,我心里会很不舒服,甚至耿耿于怀十分痛苦。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应该放下,甚至要感谢那个你帮助的人。所以佛教里讲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忘掉人、我、物,就是没觉得自己帮助了你,也忘了你是谁,更没有那个物。做到这三点你布施的功德会无量大,反之小得多。


因此,我们要通过修行调整自己的心。你奉献的越多成就就越大,而且这种奉献,一定是没有任何要求的。


 

 

5
 互动交流


问:身体有疾病非常难受的时候,我们怎么去接纳它?

答:我给你讲个故事。我杭州有个朋友,是做农业的,纯天然的那种。他的农作物在地里,不会用除草剂把杂草去掉,而是把杂草剪得没有超过庄稼长。他就用这种方法保证了纯天然无污染,收成非常少,但是非常天然。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人有病的时候,心里要接受它,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你要和你的病和谐相处,如果你想着把它灭掉,心里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很难灭掉它,你用药物灭掉的同时可能把自己也灭掉了,就像给蔬菜打农药一样。


问:我们去进香,求佛保佑,真的起作用吗?

答:这其实是给自己内心种下一颗种子,给自己内心下达一个指令,比如说,我的论文要通过,我求佛菩萨保佑,其实是自己给自己一个信心,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因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这种暗示会大大地激发潜力。佛教的思想总体上是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没有人能帮你,佛菩萨帮你也是给你指点一条路径,路还要自己去走。


问:当我到庙里去的时候,去拜佛,我要求什么东西时脑子常常一片空白,好像被屏蔽掉了,只会念阿弥陀佛,这种情况很奇怪,为什么?

答:这是很好的状态,很多人还求不来呢。你可能与佛菩萨有缘。念阿弥陀佛非常好,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光代表智慧,代表喜乐,也代表健康。你能快乐,肯定就能长寿了。至于求什么东西,如果非要求,你可以在念一阵阿弥陀佛之后对佛说,保佑你的什么愿望实现,并许诺自己好好念佛,你就能如愿。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海禅心】细解人生的智慧DNA
心灵观察家
《心》:命随心转,你的心是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
佛说:人生有三大“劫难”,熬过去了,福报自然来
佛教哲理名言警句
微言碎语79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