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凤霞:拨响心灵的琴弦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律动
武凤霞小档案

  武凤霞,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教研室主任,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学术学科带头人。

  曾作为河南省唯一代表参加黄河流域六省区一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作为大陆代表之一参加第二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多次应邀到河北、山东、浙江、黑龙江等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或讲学。

  一次上班途中,偶一抬头,看到满树的新绿,虽然这绿色不如夏天来得葱郁、热烈,但那淡淡的透着鹅黄的嫩叶却让我感受到向外涌动的生命。

  彰显着生命魅力的树木美丽!洋溢着生长律动的课堂精彩!

  这里所说的精彩不是所谓的“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生旦净墨丑纷纷登场”的“戏剧性”效果。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能洋溢着生长的律动呢?

  少控制的课堂

  很多老师喜欢控制。大到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小到教学中一个环节的设计,甚至到问题表述的语序、过渡语表述方法等等,把教案写成实录的大有人在,“此处有掌声”的预设也并不是笑谈。尤其是供千百人欣赏学习的公开课上,更是移步换景无痕,景景精彩有度。课堂精致得犹如一束精心挑选的鲜花,少掉了哪一支,摘去了哪一朵都会丧失一份美丽。

  但遗憾的是有着太多预设的课堂上,我们只能品味精致,感受不到课堂现场的不确定,而没有了不确定的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成长的律动。

  《生命 生命》是一篇颇具哲理的小文,作者的目的是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但是,和四年级的孩子聊生命的话题,的确让人感到沉重。所以,第一次教学时,考虑到文章理解的难度,我拽紧了手中的缰绳:

  “同学们,生命是什么呢?飞蛾告诉了我们,香瓜子告诉了我们,杏林子也告诉了我们,下面让我们分别去拜访拜访她们。我们先来走进杏林子,读一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

  学完第二段以后,又过渡到第三段:“生命是什么呢?告别了飞蛾,我们接着去拜访拜访香瓜子,读……”

  两节课下来,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虽然有点困难,但学得还算不错。课后,一位听课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虽然学生谈的是生命的话题,对生命的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整节课上却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为什么?为什么口中读着“生命”,心中想着“生命”,笔下写着生命,整节课都在交流生命,但课堂上却不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控制太死了!学生跟在我身后亦步亦趋,哪里还会有生命的创造?

  于是,再教此文时,我用一个问题统帅全文:“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问题的指向是“没有想到的”,而这其中又包括着太多的细节和层次。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飞蛾竟然如此珍惜生命;没有想到在比自己强大百倍的敌人面前飞蛾还能够拼力挣扎;没有想到杏林子竟然在抓住飞蛾以后又忍不住放了它;没有想到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地方也能够长出瓜苗……在对这众多“没想到”的交流中,学生对飞蛾、香瓜子的认识由表面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更重要的是飞蛾、香瓜子身上那些“可见”的“没想到”为后面杏林子身上“不可见”的“没想到”埋下了伏笔,引发了更深的震撼。

  所以,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缰绳不离手的牧马人,而是站在远处的守望者。

  少情感灌输的课堂

  说到“灌输”,大家想到的往往是“知识灌输”、“能力灌输”,其实,还有一种普遍存在但却被彻底忽略的灌输形式——“情感灌输”。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满目皆是:“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哪些文字中体现了作者的欢乐”、“哪些细节让你震撼”、“哪些地方体现出了XX的可爱”等等。这所谓的感动、震撼、可爱是谁的感受?又让谁来体验?很清楚,学生埋头寻找文字,在大脑中编织语言表述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说老师思想、体悟老师情感的过程。曾听一位老师教学《厄运中的海伦》一课,整节课的主打问题就是“哪些文字让你感动,想想自己因为什么而感动。”于是学生就围绕老师要求的感动诉说自己的感动。但是那轻淡淡的语气中、笑眯眯的表情里哪里有丝毫的感动?学生们其实是在认认真真讲述着老师需要的假话。

  这样的假话实说的课堂上如何能有生长的律动?

  同样是这篇课文,另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学生的思维马上如放飞的小鸟,那振翅的声音让所有有机会目睹的人震撼:有的说看到了一个痛苦的海伦,因为小小年纪就经受了失明的痛苦;有的说看到了一个聪明的海伦,因为它仅仅用手指的触摸就能够学会说话;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勤奋的海伦,正常人学习一国文字都困难,她靠手指的触摸学会了几国的文字;有的说看到了一个顽强的海伦,不被灾难吓倒,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幸运的海伦,因为它有着喜爱她的父母和认真帮助她学习的老师……

  学生的发言是踊跃的,体验是多样的,即使同一段话也能体会出不同的内涵。海伦的形象就这样在大家的交流中丰满起来,整节课没有谈到“感动”这个词语,但课堂上洋溢的却是深深的祝福和感动。学生们那灵动的语言、多彩的思维、丰富的解读不仅诠释着海伦的内涵,而且展现了他们都是一个有着独特生命、独特思维的人。

  把生命的活水注入课堂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习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很多时候老师们习惯用言语的说教来完成人文的熏陶,其实,那过嘴过眼不过心的所谓熏陶充其量也只能算得纸上谈兵。只有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把生命的活水放进课堂,才能真正引起心灵的震撼,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感受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律动。

  仍然以《生命生命》一课为例。文章的结尾很理性,或者说是二十多年前流行的一些口号用语,比如“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等等。这些语言即使倒背如流,在学生心中也只是蜻蜓点水,那浅浅的涟漪更是转瞬即逝。

  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放弃了对最后一段的理解体会,而是把杏林子的生平引进课堂,结合“我一定要好好使用生命”这句话来体会。学生们听到生命的痛楚和不屈时,惊讶了;看到那残疾的双手,那与身等高的著作时,沉默了!沉默中他们把震撼写在了脸上。“想到了么?”回答我轻轻问候的是缓缓的摇头。是的,他们想不到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文章竟然出自这样一位女性之手。想不到在剧痛折磨下的生命依然呐喊着要“好好活”!再一次拿起书诵读杏林子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孩子的动作变得轻轻的,我听到了刚才还有力的诵读突然间轻淡了许多,好像在捧着杏林子那脆弱的生命,好像怕惊动那熟睡的灵魂——“生命还是杏林子忍着病痛的一脸微笑,生命是杏林子用残疾的双手书写的一部部著作,生命是杏林子向命运不屈的抗争。”虽然没有踊跃的发言,没有激荡人心的豪言壮语,但我真切感受到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孩子们把那一溪活水引来的震撼写在了心底!

  高尚的人格就是这样一点点涵养起来的!

  充满着生长律动的课堂是自由的,这里是学生放飞心灵的精神家园;充满着生长律动的课堂又是开放的,在这里,每个生命都能获得应有的高贵。

  《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9日第5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凤霞《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唤醒主体: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以《生命 生命》教学为例
向自读课堂要教学高质量——肖老师《再塑生命的人》课例品析
南坞镇一中语文教研组举行听课活动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市五中十六届校优质课语文组选手赛前演练
19.《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