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三喻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摘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不同方式提出后喻文化、并喻文化及前喻文化。本文阐释了三喻文化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我国师生关系的发展状况,对如何构建未来师生关系提出了几点思考。

文化即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的传递模式不仅影响着教育的价值,而且影响着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而教育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目的、内容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更是被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本文将以“三喻”文化为理论基础,探讨在三喻文化理论构架下我国师生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对未来师生关系的发展提出几个构想。

一、“三喻文化”的内涵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在《代沟》一书中,依据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战以来当代文化之间的基本差异,依据文化传递的不同方式,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当论及“未来重复过去”型时,我用“后象征”(postfigurative);论及“现在是未来的指导”型时,我用“互象征”(cofigurative)这个词;在论及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这种文化类型时,我就用“前象征”(prefigurative)这个词。[1]

后喻文化又称后象征文化,即所谓的“老年文化”,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文化,是一种变化迟缓、难以觉察的复制性文化,缺乏疑问和自我意识的,其基本特点是长者是社会的权威,是整个社会的楷模,更是年轻一代的楷模,年轻一代的生活是既定的,前辈的过去就是他们的未来,他们必须也只能承袭前辈的发展之路,文化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和方式,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逐步传授。 

并喻文化又称互象征性文化,其典型特征是现在是未来的指导。它是一种平行的文化传播模式,即文化在年龄相仿的同一代人之间相互传递的模式;它也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化,肇始于后喻文化的崩溃之际,既掺有后喻文化的因素,也暗含了前喻文化的性质。 由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们视野的开阔,长辈和青年都意识到以往经验相对变更的社会已经失去了普遍性,老年人不在是幼儿学习的权威,同辈人之间正在取代父母成为更重要的榜样。

前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后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二战以后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造成了代与代之间的激烈的、不可逆转的分裂。在这全新的历史时代面前,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传递的价值,他们不得不向年轻一代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

二、三喻文化视野下我国师生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前喻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前喻文化是一种强调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濡化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它强调未来是对过去的复制,传统文化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专制独断,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就我国师生关系的发展来看,民国之前的师生关系本质上就是与此文化类型相对应的专制的师生关系。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出?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自孟子开创师道尊严,把教师置于“天、地、君、亲”同等地位以来,到民国初期,师道尊严一直是师生关系的主流理念。教师被认为是文化的化身,其身份意味着权威性和强制性。教师传统权威统治一切,忽视或压抑学生的独立人格,并以精神压制和生理折磨为手段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师生之间尊卑分明,学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复制原有的文化,强迫学生对知识进行机械记忆,不求甚解,学生只是忠实取向的知识的继承者。师生关系是紧张的、冷漠的,体现了不平等性和专制性。

 (二)并喻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清末民初,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认识不断得到了深化,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潮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逐渐得到了更新,人们开始要求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西学东渐的浪潮将西方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带进了中国,“师道”与“尊严”逐步由对立走向缓和,师生关系也由“一朝为师,终生为父”般的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多了一层亦师亦友的色彩。教师和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人权意识不断增强,教师不是强制性的权威,师生之间更加强调平等、民主。

(三)后喻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人类在由工业社会向以网络为标志的信息社会过渡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唯一渠道,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维权意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也不再盲从,同时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教师的绝对权威已经消解,大量信息的传递不再局限于晚辈或者同辈之间,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或媒体来获得,教师作为传统知识的拥有者和知识权威者的地位受到动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权威的代言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对象而是合作伙伴,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来自于对话与反思,他们围绕具体的问题情景,在来自不同的立场上给出自己的思考,通过沟通最终达成和解

三、关于未来师生关系的思考

   信息时代使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发生了改变,后喻文化正在取代并喻文化,学生们在不断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却在经历反社会化,这些也都在客观上改变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已不在是知识文化的权威,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促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多方交流的、发现和发展知识、文化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两个认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一)  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观

    在以网络为标志的新信息社会,人类进入充满想象的电子时代的进程中,年轻一代对先进知识、技术特有的直觉和敏锐使其更容易适应新的网络文化,网络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年轻一代流连忘返,不懈追求。[6]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有些教师所占的知识和信息的数量和新颖度反而不及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从权威的高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实现人格上的平等,甚至某些方面可以以学生为师,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继承者,更是学生情感、意志、价值理念成形的引路人,教师在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技能性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面对庞杂多乱、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表现出来的不知所措或陷入负面影响时,经验较多的教师应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及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二) 坚持理解与尊重

世界发展到今天的教育,已是一种高素质、现代化、人文性的教育。哈贝马斯提出理解是“交往合理性”的核心,交往行为之所以具有合理性,是因为理解是交往的本质特征。而师生交往最根本的是两个主体间的理解与沟通。通过理解,双方才能相互承认、相互接纳和相互沟通,实现真正的交往。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最为独立人格的精神整体进行交往,是站在平等的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同样要把老师作为一个与他一样的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的真实的人而接纳并尊重他,把教师作为一个生活的先行者、一个有生活经验的人而接受他的支持与帮助。尊师重道自古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然而,过去由于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对等也不平等,只是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民主化和平等化,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因此,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 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 

   在后喻文化时代,师生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跨越师生间鸿沟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正如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多尔所说:“在这一新的后现代,我坚信,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为此我提倡一个会话——对话性会话——为核心的课程。[7]而奥地利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认为世界存在“我—你”世界和“我—它”世界之分。“对话”只可能发生于“我—你”世界之间,而“我—它”世界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8]在“你—我”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 做可与之对话的“你”,师生之间的对话应是开放的、是心与心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彼此相互接纳、理解,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共同成为开发者和创造者。

(四) 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现代心理学表明,师生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刺激——反应”结构,而是一种互动的反射环结构。[9]教学活动是一种双主体的认识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认识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知道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学生也要了解教师,将对教师的期望直接反馈给教师,以便激起教师教学的热情及对自己的关爱。这种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在不断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以享受学生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从中体验到与学生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多向交流、交往、互动的关系,师与生、生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摩擦、碰撞、共振。师生在这种互动的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到大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与承诺【摘抄】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传统文化与师德
校长必读 | 不改变习惯、不相信学生,学校的课程建设将事倍功半
从教学的缺失谈课堂的革命
公开课教学中师生博弈关系的社会学审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