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常识出发重建教室
 
作者:弗 晓    来源:中国教师报2013年3月27日课改研究周刊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地方。教室的功能被弱化,或教室的教学功能被放大,不仅关涉到教室建筑设计和构造的不同,更关涉到教育和教学的理念之差异和分歧。

  比如有人注意到,一些国家的小班化教室(班级容量为24人左右),每间教室一般为100-120平方米,学生座位大致只占有教室一半的面积;除了遍布教学楼层随时随处为学生开放的固定图书馆或流动图书馆,教室的格局也呈多功能、灵活与变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临时随意整合;教室里不仅有阅览区,还有一组沙发或毛毯——当教师讲解告一段落后,学生便分开活动,或坐到地毯上看书,或围在一起讨论,或上网找资料(教室配有电脑,计算机接口随处都有)。

  这里显然关涉到这样的一些理念:

  一、刻板的规定是没有必要的,而可供选择的方式却应该是多样的;

  二、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发动学生去想——不是程式化的操作与机械的训练去应付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又主动地参与,个人有什么想法,可以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然后独立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实,“重建教室”,还原教室应有的功能,如果不从教育的理念考量出发,就算你充分利用了教室的构建和空间,比如扩大教室的容纳量,大大小小的屏幕和展示墙……最后也只不过是将教室变成什么都往里塞的“大箩筐”,让师生在这一方空间觅得诗意又如何可能?

  教室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其实,只需回归常识即可——因为我们已经偏离了常识。我们知道,培育学生学会学习、推理,以及提出和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需要在教室里生成,还必须延伸到教室外面一切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探究的过程。

  事实上,教室最大的作用是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它的出发点应该是给予学生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这里不仅有讨论、交流、分享,更重要的还应有仅属于个人的一切思考和活动——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引导他们无拘无束地想象和自由地去发现,对于每一个学生之开阔思路,直至抵达他所要进入的境界,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你为什么一直那么累?(附转型秘笈) | 我是教师
新加坡K12学校设计理念,【少教多学】引导的学习空间重构
【实验创新】在未来学校里,我们最想给孩子什么?从学校的物理空间谈起……
当建筑与课程融合:一所“3.0学校”的探路性设计
迈济校园创客空间实验室 | 迈济科技
AAAA-未来教育的“乡村样板”:3个方面解决农村未来学校建设难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