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学霸安金鹏”, 20年的鸡汤还有余温?

你以为逼格不高的假故事早就散场了。殊不知,它们早换了包装誓要跟你厮守终生。

如果打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跟你说:少年,叔看你天资聪颖骨骼清奇,将送你一场人生开挂的大造化。不过,今天先给你一个小考验,你先给我支付宝回点儿血,然后头像边上有个关注,顺道也把它点了。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拯救地球的大事,意下如何?

我估计这号明天就得封。

我想说,啥年代了,吹牛得清新脱俗啊,比如新晋“盈科公主”张晴小姐姐。张律师的朋友圈就仙气十足:浓缩了霸道总裁、伤痕文学、流行鸡汤等精髓;集齐了郭小四、咪咪蒙之独家心法。直教人慨叹:做人的差距如此之大,看得人10万+次跳黄浦江的心都有啊。

有人说,牛皮越大,被扒越惨。还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那么,我要严肃正经地告诉你:错错错!莫莫莫!比如,当年你用尽省略号破折号感叹号——榨出800字读后感的农村版“北大学霸安金鹏”故事,原来,它真的只是个故事。

《这个北大学霸的故事够荒诞:一切都是假的,20年来却感动了无数人》——就在刚刚,这篇文章引发全国关注。前情提要很多人大概都耳熟能详:1997年,19岁的安金鹏获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并被保送北大。闻讯后的县文化局领导来家里“亲切看望”了其父母。文化局领导果然很文化,回去就大笔一挥,另一个闪瞎双眼的“安金鹏”就冒了出来。

火遍中国,威震东南亚。

这个“安金鹏”够苦情:爷奶双病在床,家中负债累累;母亲为他上学卖掉刚怀孕的毛驴,爷爷因为卖驴之争一命呜呼。你以为这就完了,显然“图样图森破”。故事还告诉我们:他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这个“安金鹏”的母亲还一人割打3亩地的麦子,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出了血;而读高中的“安金鹏”,听到“妈只知道你是个最能吃苦的孩子”的激励后,打鸡血似地含石子背英语,舌头跟石子磨得血水顺着嘴角淌下来……没错,这些统统都是假的。

这个“安金鹏”够牛逼:1996年首次参加全国奥赛,就一路披荆斩棘成了拿奖专业户,因为“要报答我那含辛茹苦的母亲,这成绩太轻太轻了啊!”;1997年他在全国奥数赛中满分第一,母亲给他转去200块钱和“为国争光”的字条;之后是国际奥数赛,老师看到破得不成样子的汗衫和背心哭得梨花带雨,他却引用母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安慰;荣归故里,他把金牌掏出来挂在母亲脖子上……没错,除了个别奖项是真的,除了《烛光里的妈妈》歌是真的,其他情结都是假的。

你能想象的各种牛逼和你不能想象的各种苦难,它们都无缝勾兑在“安金鹏”的故事里。

如你所料,它确实刊载过著名文学类期刊《知音》《故事会》。如果凤姐在美国有灵(犀),不知道看了这样的真相还能不能愉快地做指甲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很多年前就在度娘上发出《求安金鹏事迹的读后感,急!!!》等帖子的少年、中年,看到今天的番外篇,估计会对人生有了新的油腻之感。

高手,果然在民间。

不过,岁月还是那个岁月,江湖已经不是那个江湖。王林大师仙去了,更多大师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稍微出来露两手,马上就叫调皮的观众给扯下了遮羞布。比如,前不久的那个《6岁会编程14岁读麻省理工的“神童”》。山东的齐鲁网和山东广电的“闪电新闻”APP一同报道了一个来自山东莱阳的”神童”李某,称年仅14岁的他不仅已经被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录取,而且他6岁就开始研发软件,8岁时更是自主研发了一个《开放式云计算平台》……

这事儿弄得大家小脸通红,权威媒体、草根微博,乃至自家爸妈的三人聊天小组里,都转发了这个来自山东的“天才少年”的故事。感动啊、激励啊、振奋啊、自愧啊……这一切完了之后,才惊觉,我们都被这个14岁的孩子耍了。

用脚趾头也想得出来啊:一个8岁的孩子可能“自主研发”出需要众多职业IT工程师费很多年力气才能捣鼓出来的“云计算平台”?这比穿特步鞋的梗还要叫人笑得瑟瑟发抖吧。有些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一张报道中宣称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邀请函”的邮件的落款人 ,竟然是“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瞧着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这就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全名。尬戏的是,其中的Jefferson还拼错了啊。

可惜,这孩子不是生在20年前。不然,2018年的中国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可能又有惊天动地的读后感可以操作了。

这些“神童”的故事,简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离奇的是,比如真实的安金鹏先生,早在2006年9月24日,就在网上贴出过《关于张有德先生写我的文章的说明》,洋洋洒洒数千字,举证“张文为纯粹的文学作品,里面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我毫无关系”;且直言,“我从小学、中学至今的学习动力与家庭经济条件毫无关系,也与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基本无关”。至于14岁的山东天才少年,新闻刚露脸就被细节打脸。可问题是,有些人就是“我不听我不听”、“我偏信我偏信”!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因为自古中国就有的“神童传统”啊。这我可不是瞎说,比如汉代选官“乡举里选”,于是出名的孩子就越来越多,甚至鉴定神童成为一个专门的行当。东汉晚期著名大学问家郑玄,十六岁就得了“神童”的金杯。可是你要知道啊,这个年纪,在当时的神童界就是腊肉一块了啊。汉末名士何晏,“七八岁便慧心大悟”;《太平御览》里“年六岁”的张堪,“才美而高,京师号曰‘圣童’”。是不是要吓死你?

不过呢,再看看前些年加分政策大乱炖时候,中高考中的各类小神童漫天飞,他们忽而是发明创造大王,忽而是核心期刊专家……你就顿悟了,这个神童的优良传统,原来一如既往地牛逼闪闪啊。

还因为神童就跟景区门票一样,背后对应着“神童经济”啊。比如急功近利的家长,比如虚火攻心的教育,甚至散播神童消息的传媒,其实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啊。神童这台戏,哪是一个人唱得起来的?家长呢,是希望蒙混过关,把牛皮变现为通关过坎的“加分项”;而地方教育部门呢,无非希望借“神童”来加冕,打扮成政绩来骗点资源。正因为彼此同向而行,心思热切又锦瑟和弦,才让一众“神童”闹剧沸沸扬扬。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最后,“神童”文化作为一种刚需,还真是超有市场的。没这玩意儿,爸妈拿什么来激(嫌)励(弃)你?没这幕戏,廉价的眼泪何以安息?再说,消费贫穷早就成为一种时髦了。越惨越叫人感动,越悲越叫人振奋。就像那个“冰花”男孩满头冰霜的新闻,满屏都是悲愤和道义啊。这些容易激动容易掉泪的人儿,看不见他的小同学们正在为他的形象而哄笑。没错,“冰花男孩”确有困难,却未必没有自己的快乐。那些被虚构出来的、99.9%纯度的励志苦情神童,不惮以最坏地恶意说,它满足的,也有一种隐约的恶趣味、阴森的优越感。

我们的幸福,如果需要消费别人的苦难才能证明的话,这是多么病态的一件事?

“北大学霸安金鹏”的故事,终于要画上句号了。20年的鸡汤,却还有余温。你看看从早到晚手机APP里推送的那些励志故事,真和20年前的谎言有多少差别呢?忽然想起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些“神童”,也该下架了吧;而那些造神的大师,也该被这个时代拉黑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吐槽:北大教授的励志假鸡汤,为何炖了20年还有人信?
北大数学学霸:20年前,我被冒名顶替,一个“假数学天才”的荒诞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可悲人生— —沉溺买彩票
【江西】赖培峥​《“母爱的力量”读后感》指导老师:赖杏
《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读后感
《古代神童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