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纳粹最后的挣扎之E系列战车的起源

有人曾经总结:“纳粹德国是在生产线而非战场上输掉了战争,每辆德国车都像精雕细琢的艺术,犹如高贵的战马但对手却是廉价货。在:“数量也是一种质量”这个简单哲学上,高贵的日耳曼战马被丑陋的水货(讽刺生产简单的T34)吞噬。”即使如此,德国人却还是在战争最残酷的几年里开发了E系列战车。

但是这个背景却还是要从经济上说起。战争初期,德军可谓是吉星高照,再加上军民士气高涨,德国的迟迟没有转入战时经济体制。要知道希特勒的发迹正是利用那时的经济危机(啤酒馆暴动时,希特勒猛然批评了大工业家和大地主,主张“取缔一切不劳而获的收入,分享大工业的利润”)

从武器生产数量和工人收入来看,德国人居然战前经济动员并没有扩大,:更有甚者,武装力量对在人员和物资的准备也不足(1933-1936年新建飞机厂60个,车辆厂45个,火炮厂80个;纳粹想用这点本钱来“恐吓”各国,未免太少了)。希特勒为了保障民心,甚至维持较高的消费品产辆,使得军事资源不足。

德国虎式坦克1346辆(图片摘自互联网)

德国虎王产量489辆(图片摘自互联网)

痴迷于精巧机械的德国人使坦克变得复杂而昂贵,而强调可生产性的苏联坦克更大打,早打的思想。结果当机械化运动战变成消耗战时,德国人便开始自食恶果了。

苏联IS2产量3854辆(图片摘自互联网)

要知道第三帝国所控制的版图上不生产棉花、橡胶、锡、汞、而铁砂、铜、硫磺、石油的供应也短缺。如果生产资源消耗大,工时高的坦克,那结果可想而知了。

黑豹坦克由于将大功率发动机、倾斜式装甲、宽幅履带进行综合,甚至与IS2对比也有优势,然而这却是牺牲了可靠性与高昂的成本为代价了。尽管它在零件通用性已经有考虑,比起苏联却还是小儿科。

苏联T34产量大约50000以上(图片摘自互联网)

当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败之前,德国人基本是8小时工作制,而苏联是三班倒。甚至电影院、酒吧、歌剧院照常营业。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军用资源只占整个工业的31.1%,不到54%的钢材,有色金属不超过80.3%。

1942年前的德国经济与工业体系组织复杂,各部门职责重叠,缺乏巧妙的管理。更有甚者的是:经济部长是冯可,主要职权却是4年计划部长戈林行使。

后来托特因飞机失事毙命,施佩尔接替军事工业部长,它的才华就开始显露。为了心中野心勃勃的目标,上任之初就开始改革不合理的德国军事工业制度:吸收了年轻的血液加入领导部门、由技术专家组成专门的委员会。

施佩尔与希特勒(图片摘自互联网)

德国此时第一次能大规模生产体系标准化,减少型号,统一零件,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力。例如:无论是克虏伯工厂还是西里西亚只有10几个人的家族工厂,都可以按统一标准生产同样规格的枪管和齿轮。施佩尔还鼓励私人企业自治、委托代理和联营来扼制军工管理的种种争夺权利,这对在盟军大量轰炸下保持生产有特别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E系列一个完整车族企图替换国防军以及党卫军服役的履带战斗车辆,范围囊括从5吨的微型战斗车辆和100吨的重型坦克。

它们按照通用化的标准,且最大限度以技术共享、零部件标准化原则生产。

不过,这对于纳粹来说,终究还是太晚了。

小巧的E25坦克(图片摘自互联网)

钢铁巨兽E100坦克(图片摘自互联网)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基础小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5张二战德军珍贵老照片
你肯定不知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
横扫欧洲后,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而是固守欧洲,德国结局会不会更好?
希特勒为啥被怀疑是“穿越”的?当时的德国,真的领先太多
二战希特勒的得力战将,曾摧毁苏联519辆坦克,战后却成了富豪
二战德国十大顶尖工程师和科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