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研|运动训练学(第七八十二章)

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81.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基本特征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82.动作要: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节奏

83.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 ①人体结构力学特征。运动技术必须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表现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作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客体因素: 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

84.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 ①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多层面的综合性;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

85.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直观法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起对练习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运用直观法时应注意1.根据具体条件和可能,广泛利用各种直观手段①提高多感官的综合分析能力;②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往往具有阶段性。2.把运用直观法和启发运动员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3.对于运动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应更多使用电影、录像和示范等直观手段。

语言法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运动员借助语词明确技术动作概念,纠正错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优点:一开始就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不致影响动作的结构和格部分之间的联系。此方法多用于学习简单的技术动作或不能分解联系的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格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优点:减少运动员开始学习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掌握动作的信心。此方法主要用于较复杂的技术及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成套技术动作练习中,和在改进动作、提高动作质量时运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时应注意①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②儿少初学者善于模仿,对于不很复杂动作,可先完整练习后在分解练习;③一般来讲,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分解练习的比例相应越大些;④“先分解后完整”或“先完整后分解”都不是固定的学习、训练程序。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想像法是指在练习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像,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此方法在优秀运动员中运用得更为普遍

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减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加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86.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重视运动技术创新。(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技术创新可分为两大序列一是单个技术——技术连接方式——复合技术序列;二是主导技术——辅助技术序列。)

87.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

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8.
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    

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特长技术;运动员的神经类型;种族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 ①系统构成元素不同。技术结构不同。

89.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旨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

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评价的指标包括两种①生物学与社会学指标;②质量与数量指标
90.
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91.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92.竞技战术的构成:竞技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A.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B.
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C.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D.
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E.
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F.
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93.战术分类:按战术的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

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

按战术的功防性质分类: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按战术的普适性分类:常用战术、特殊战术。P272-274

94.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95.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96.模拟训练有两种分类:一中是依被模拟系统将其分为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比赛动作的模拟训练和比赛环境的模

拟训练;另一类是将其分为静态模拟训练和动态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的一般程序和要求:第一,模拟训练虽然能帮助运动员或运动队针对特殊对手提高战术能力,但如果运动员或运动队不具有相应的一般战术能力的基础,模拟训练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因此,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第二,在模拟训练中,要教育作为主练系统的运动员切实树立“从实战出发”的思想,把同态系统视作被模拟系统,努力提高训练质量,从而提高针对特殊对手的特殊战术能力。

97.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 ①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③集体项目中,要考虑既能充分发挥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又有利于展现出最大的整体效应。

98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①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②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③确定战术原则;④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⑤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⑥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⑦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⑧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赛前隐蔽是有意识地隐藏本方的真实情况的战术行为,以求达到在比赛中争得主动、出奇制胜的战术目的。

赛前隐蔽的内容有①技术隐蔽;②战术隐蔽;③人员隐蔽;④阵容隐蔽;⑤器械隐蔽。(P285) 

99.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①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②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的关系;③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④充分利用竞赛规则;⑤计划性与可变形相结合。

100.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把握项目制胜规律;培养战术意识;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重视战术组合;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125.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2. 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见表12-3,12-4); 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1)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安排: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区别。儿童在初期每周23次,至多4次。每日安排两次课时,一次为基本课,安排提高专项所需的竞技能力;另一次为补充课,可安排较广泛训练内容。③周训练中,合理分配负荷课次时,首先应确定大负荷的次数。(一般安排3~5次大负荷训练课,但2、3种不同的任务);④恢复性训练课应占周总课次的1/4左右。

2)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只有加大负荷,才能引起机体更深刻的变化,产生新的生物适应。加大途径增加负 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126.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1.赛前训练周的主要训练任务: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2. 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①内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训练的合理交替,使运动员能够保持系统的持续训练,在一周中承受多次负荷,更加有效地发展专项竞技能力。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与其相适应的是负荷量的适当减少。要注意避免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同步增加;恢复性训练课增加至周总课次的1/3.

127.比赛的计划与组织1.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2.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1)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根据不同训练负荷后的完全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及高强度专项训练等,安排在赛前35天的训练中,而把恢复性的有氧代谢训练和中低强度的一般性训练安排在赛前13天进行。(2)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

128.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1.恢复周的主要训练任务:是通过降低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地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2.恢复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恢复周训练内容:①一般性的身体练习;②带游戏性的练习等。特点: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保持一定的水平。

129.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教练员制定的任何计划都需要通过一次次训练课的组织予以贯彻实施。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训练课的种类: ①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30.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准备部分的任务:使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准备承受基本部分训练负荷及完成所安排的训练内容,以及获得理想的训练效益。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结束部分任务:主要是解除训练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131.训练课的负荷量度:一、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不同训练负荷有着不同的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和专项属性。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 ①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

    二、训练课负荷量度等级的划分:1.依主要训练手段的训练量确定训练负荷量度的大小等级。在一次预订时间的训练课中,完成主要训练手段的最大训练量可作为大负荷训练课的判定标准,大负荷训练量的50%~80%为中等负荷,50%以下为小负荷。2. 根据训练课后恢复的状态确定训练负荷量度的大小。运动员有机体在训练负荷刺激下产生疲劳,负荷越大、疲劳越深,需要恢复时间也越长。(研究表明:各种性质的大负荷课后,需经过2~3天的恢复过程;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汇总
0497 运动训练学.doc
《运动训练学》背诵篇
教练员如何对运动员技术错误的发现和纠正(武术套路)
篮球训练计划
功率因子训练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