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春兰(农民作家)

  一名农村妇女,在贫穷、艰难的生活环境下,却始终抱有一个文学梦想,她不断地写作,终于找到人生的尊严和目标。这是襄阳籍农民作家周春兰小说中主人公周任玉的故事。周春兰坦承,小说就是以自己为原型而写的。

  《折不断的炊烟》全书共24万字,小说以她自己为原型,描写了农村妇女周任玉在贫穷、艰难的环境下依靠写作找到了人生尊严和人生目标的故事。作品细腻而冷峻的描写了主人公周任玉痛苦和艰难的生活处境,周任玉因娘家贫穷无势、丈夫无能却脾气暴躁而备受婆家叔伯妯娌以及凤山村乡邻的欺辱,儿子生病无钱救治,丈夫的毒打也是家常便饭,这一切使她压抑无奈,她曾以喝农药寻求解脱又被救活,在身心饱受痛苦和煎熬之下走上了写作之路,释放情感,寻找做人的尊严。最终,因她写作有成,她的努力改变了原先欺辱她的叔伯妯娌以及乡邻对她的看法,并得到他们的尊重,从此她的心不再黑暗。

  初中毕业的周春兰与为人老实、兄弟众多的饶志启结婚后,因为家境贫寒,被同村人瞧不起。在地里干活,其他人一起聊天,唯独撇开她。婆媳、妯娌间关系也很紧张。周春兰表面上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内心的苦闷却一点点淤积。“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孤雁,迷失了方向,停靠在一棵枯树上。”周春兰无奈的说道。

  为发泄内心苦闷,她尝试将情感寄托于文字,开始创作诗歌。周春兰写作热情高涨,旁人却不停泼冷水,认为她是“另类”,经常冷嘲热讽。尽管寄出去的稿子很少被采用,每次还要花打印费和邮费,但周春兰始终没有放弃。1997年的秋天,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襄阳广播报》刊登了她的短诗《谁能与我同行》,这给她带来了信心与勇气,写作也从发泄郁闷逐渐成为生活的信念。陆续在原《襄阳日报·周末》、《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汉水》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散文《父亲是个赤脚医生》发表在《光明日报》。2010年2月,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方方专程来到周春兰家中,为她送去电脑、U盘,方便其写作。2011年因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的“长篇小说扶持计划”,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的指导下,周春兰六易其稿,最终完成《折不断的炊烟》,并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获湖北省第三届网络文化节“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优秀奖,成为省文学院签约作家。经过数十年余的艰辛创作,先后在市区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百余篇(首)。目前正在创作长篇小说《庄户人家》,初稿已完成,进入修改阶段,预计明年5月份完稿,主题同样是关注农村小人物的命运。。经此一番历练,周春兰成为湖北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有了作家的正式身份。

  像许多生活在苦厄中的凡人一样,人们在生活的无力挣扎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宗教般的自我救赎,但是周任玉和一般农村妇女所不同的是,她不是低俗地陷于愚昧的迷信中不能自拔,她有一个文学之梦,她一直在努力地用低成本的一叶方舟自渡,她在辛劳的间隙尝试着通过写作,倾述内心的感受,去自我释放,自我抚慰。

  周春兰在《折不断的炊烟》里给我们描述的一个乡村社会,周春兰没有那种声调高亢或沉痛的宏大叙事,有的只是局外人的一种文学化的平静赘述;周春兰没有知识分子或忧国志士的担当,有的只是一介村妇的世俗自扰。六易其稿,历时两年有余,周春兰最终炼成了一部二十四万字的鸿篇巨制。有人说苦难是一部书,那么苦难对于周春兰来说不仅是一部深重的书,更是一种人生磨砺后的财富。

  周春兰做梦都没能想到自己今生能出什么书,能当什么作家。苦难的生活曾摧残着她的身心,一度把她逼至生命的绝壁。她绝处逢生,抓住了希望的藤——写日记。慢慢地,文字成了她倾诉内心苦痛的惟一途径,写作成了她的一种精神需求。苦难磨砺了她,也成就了她。像所有的人一样,周春兰在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时,竟然有些不堪回首。因为娘家贫穷,父母老实巴交,加上少数乡村人世俗的观念和愚昧,常常使她陷入在自卑中抬不起头,如一只掉了队的孤鸟儿栖落在没有青枝绿叶的枯树上,孤苦伶仃的没人搭理,没人把她当成家人或乡亲。面对这些委屈,她只能坐在无人的田野庄稼地里哭泣。没有人在意她为什么哭,这也许注定是上天给她的逆来顺受的懦弱和无能,她除了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在田地里干活之外,就是把自己置在无人的角落里,无力地承受着人世间的人情冷暖,而不能反抗被歧视和家庭的折磨。周春兰没有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她没有勇气结束自己本已脆弱的生命,也无力在沉默中呐喊。她只是默默的忍受着上天不能给予公平的委屈,用偶尔巧拾而来的断了铅的铅笔,开始在黑夜里固守着一丝灯光,在孩子们不用的作业本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倾诉着每天受到的委屈,宣泄着不被人尊重的耻辱,然后用一张张信封寄出那份渴望的尊严。终于在一九九七年秋,周春兰的第一首诗歌《谁能与周春兰同行》在原《襄阳广播报》上发表,并得到襄州区原文联主席汪光房老师的理解和支持。一个小小的成就,坚定了周春兰的奋斗目标,它带给周春兰的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希望,更是一种精神动力。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难,周春兰都义无反顾的朝着理想奔去。发表在《青年文学》上的短篇小说《尘埃》就是在她从广州打工回来后带着一种伤痛写的。每发表一篇文章,她都会感觉很舒心。

  创作的过程本来就相当的艰难,而像周春兰这样既为人妻人母的又要种好地的农民,她不仅要起早贪黑,更要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不耽误写作,她常常在晚上或是下雨、农闲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静心创作,不管天气多么恶劣,都泰然处之。坚持就是胜利,当那一封封承载希望的文字被发表后,那种幸福只有她自己知道。在她获得了荣誉后被人嘲笑时,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文学创作的过程使周春兰学会了放弃和珍惜。用平和的心态净化自己,用明志致远的目光取舍物质和精神,这是周春兰从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收获到的最大财富。

  周春兰说,写作改变了自己对周围人的看法,也改变了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写作让我站在更高的路上。生活不只是物质的生活,还应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能让自己为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和婆婆,妯娌闹得鸡飞蛋打。读书学习不失为人进步的指路明灯,读书能使人坦荡,胸怀他人。无论发生什么,无论遭遇什么,无论自己怎样的渺小和卑微,我们都要敢于面对和正视自己和社会。以超常人的心态去理解,宽容,信任他人。用自己的长处改变自己,用自己的胸怀感化别人。这样自己生活得无悔于人,无愧于天地,面对黑夜心不再害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妇周春兰靠写小说赢得尊严
辽宁作家||【父亲何尝不是一本书】◆刘悦欣
百年乡土文学与乡村现代化
1992年11月17日,著名作家路遥逝世
穷怕了
农村农民孩子考上大学,家里贫穷上学困难,如何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