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1年历史中考专题(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战争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1、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的独立战争、③法国大革命、④中国的辛亥革命、⑤新民主义革命等。不难看出,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在革命者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旧制度的不满,他们设想了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并誓死为之奋斗,因此,革命又可被看为一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革命。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陈旧的制度,夺取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2、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世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与变法有:大化改新;罗斯福新政等
(2)、根本原因:旧的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3、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区别
改革
革命
背景不同:
社会背景相对平和
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方式、力量不同
①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②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暴力方式
根本目的不同
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改革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指对旧的制度进行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1)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3)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如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戊戌变法等。
2、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有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具有艰巨性、复杂性。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总之,对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的进行评价。
三、改革成败的原因及启示
1、改革的实质及原因(背景):
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原因大体为:①旧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④民族危机严重。
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促进思想解放,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3、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4、成功的改革:罗斯福新政。
5、失败的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四、易混易错知识
1、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成败的原因”。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败)了”?
改革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①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如罗斯福新政等。②为了解除民族危机和维护统治者的统治;③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统治面临危机而缓和社会矛盾。
改革成败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找: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③改革必然挥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一般主要从积极方面去分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①改变了社会形态。②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如罗斯福新政等。
对改革的认识要从原因、过程、启示等多方面思考:①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还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生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于改革中去,共同推进卧果的改革开放。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3、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戊戌变法
背景
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根源: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根源:早期维新思潮出现。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原因
失败原因: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于强大;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列强瓜分中国,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评价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1)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
经典题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西方国家)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
2、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第二、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共6分)
3、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4分)
(2)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4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3分)
(2)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答:(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2答:第二方面: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经济危机(或挽救了美国)(2分)。
第三方面: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或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或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分)。如答其他事例,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据,参照上述原则给分。
3答:(1)政治: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权利法案(或光荣革命)实现。经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
(2)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看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4答、(1)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1分)
(2)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1分)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完)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知识汇总】中考历史必须知道的易错题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备考笔记
【历史】抓分的关键——必修2中的易错易混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