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德博学慎思笃行作文]关于“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篇一 : 关于“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关于“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而“盛德日新”则转语《周易》。

先贤们在《中庸》中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实这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问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好奇心是人生最大的求知动力,也是人心中的爱之能量的源泉,没有好奇心,人便不会主动去求知,同时人也不会真心去关爱他人,没有好奇心自然也就不会感到天地的造物之美和生养之德。尤其重要的是,“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且必须成为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乃因无根而不能成木,无源而无以为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得到的东西都会因不真确、不扎实而落空,而消散。这就是“慎思”了。学是越辩越明的,故“明辩”为第四阶段。

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中国文化事实上是一种“实践理性”,他不空开各种思想药铺,炫耀五花八门的思想、思潮,而是认准正确的,然后实行。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这种意思。而“笃行”之所以成为为学的最后环节,乃是因为它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不经此一环节,就无法证实是否真有所得,或所学是否正确。而且“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因此以”博学笃行”为校训之端,实就为学而设定,于劝勉学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但学校有两种使命:其一为学术研究,其二位为培养人才。无学术研究,就没有培养人才的权利和资格,甚至没有培养人的可能性。从“博学”到“笃行”,主要还是用来勉励莘莘学子的。学生若能于此有得,则一生可以得益受用。而“盛德日新”,则又从另一角度来说明办学的宗旨、学校的风貌、校内学者和所培养的学人的风貌。

《易·系辞》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所谓“富有”就不是空乏,无论从知识、品格和审美能力上讲,或三者联合而论,都是可通的。古代的教育,尤其是传统儒家的教育,极力要求学习要使为学者的品格发生变化。所谓“学能以变化气质为功”每天都有进步,就是最大的收获,也是道德的最繁盛的状态了。无论学子的气质,还是先生的人格,还有学校的内涵都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所长进,这样就会有盛德的“气象”。无气象,就不是好大学;无气象,就不是好先生和好学生。涵养科学、人文以至深厚,德性就会沛然横溢,人就有可能臻于”至善”之境界,养成完满之人格。而德之盛,需要积久而成,不是一日之功德之为物,最怕一暴十寒。坚持不懈的日新,始终不渝的创造,才是盛德的状态。《尚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求一日也不间断的发展并成长起来。北宋理学家张横渠先生有诗表示这种每日求新的精神:“芭蕉心尽展新枝,心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日新”就是坚持不懈地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新知。领会圣贤教诲,日积月累,必能达于天人,以入于穷神知化之境界。而日新之要,惟在此心之求伸求新。究其大端,无非卓然有立,不为流俗所污,不为习尚所使。必以日新之积而成盛德之美,乃能恒久立于不隳之堕之地,乃能不断张扬大学文化之精神,乃能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

尤其重要的是,博取知识、潜心实践、涵养德性、创造新知的过程,既是养成完满人格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至善与大美合一才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目标,更是现代大学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因此,以“博学笃行,盛德日新”作为校训,涵盖了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知、行、情、意、德等诗句因素,既体现继承往圣的历史传统,又可彰显开启来贤的实际功效,文理兼顾、中西贯通,这既是目前学校的发展现状,也是今天大学的必由之路。

篇二 : 慎思笃行作文

【篇一:浅谈厚德,慎思笃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题记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真的不知道怎么写,用心体会了一段时间终于明白了期间的含义。我们

是炎黄子孙,秉承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任重而道远。我们传承古仁人的志誓,只为中华的文明。我们的文圣,一代师表,孔子重学。而学,最重要的是德。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无德比无才跟更可怕。就像二战时期的毒气战,那是聪明的人类发明的。人类是多么的有才,但那些毒气害死的都是人类。现在一些发达的汽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就因为聪明的有才的人类自以为有保险,出了事有保险担着。呵,在才的后面掩盖着是那磨灭的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修身。使自己变得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仁人。

为人为事三思而后行。90后的我们在成年人,老年人眼中是任性的,是放纵的。我们也因为我们的放纵,我们的任性做过不少后悔的事。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也许一是的冲动自己会高兴点,但事情过后往往伴随的是后悔,是后悔莫及!因为冲动,在云长败走麦城,惨遭杀戳之后,作为兄长,作为一国之君的刘备,不是励精图治,以图大业,而是逞一时之快,欲扫平东吴为弟复仇。结果呢?还不是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弄得个,白帝城托孤。如果昭烈帝慎思,不任着性而来,有可能统一三国的是他,而不是司马家族。

笃行,是要求学子们学有所用。如果只是空洞的学习课本知识,而不去亲身实践,那我们学的只是死知识。那是一种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知识。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谈何治天下。天下之大,良才何多,真正能治理天下,真正能修身之后治国平天下能有几人。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

最终目的和归宿点。

古今成大事者,若不是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若能做齐几项,人的一辈子,也不枉过。而人生之路上的伴随必为厚德慎思笃行。

【篇二:慎思笃行,厚积薄发】

森林中有一种鸟,它一辈子只唱一次歌,但它们的歌声却是天籁之音。——麦考琳《荆棘鸟》

生活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极尽索取,对金钱和权力的疯狂追求,迫使我们加快生活的脚步,我们像是“磁铁”,只知一个方向,我们像是“扁舟”,随波逐[)流,就像迷失方向的海燕,只顾风雨兼程。

生活的原味在于点滴的积累,我们必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让自己静下来,沉静是思考人生的最佳方式,静下来思考的价值往往比疲于奔命更加有效。放慢脚步,沉淀出生活中最为本真的一面,有时你会发现生活中所热衷的种种原来是如此的可笑。静下来积累是一种超脱物外的气度,更是一种涵养。学会放慢生活的步调,学会在慢中积累,在静中反思,在沉默中爆发出掷地有声的绝响。

无论是漫步于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还是闭门三月的闻一多;无论是在艰苦中忍受的克里玛,还是只能做“深水鱼”的索尔仁尼琴。在他们身上我们既能看到慢的哲学,又能看到大智大勇的情感爆发,梭罗的筑屋独处,远离喧嚣,在沉静中积累终成《瓦尔登湖》,当闻一多带着全身的恶臭走出房门之时,人们殊不知他已经经过知识最纯洁的洗礼。爱国诗人克里玛的忍受最终见证了晨曦的到来,而索尔仁尼琴,用他那尖锐的笔锋见证了帝国大厦的崩塌……他们是蒺藜,他们是锐角,黑暗中最嘹亮的锐角。同时,他们也是沉默的隐忍者,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经历厚重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呼喊更加有力。

因此,慢并不是一种劣习,相反,慢能使我们更加周全地思考;慢也不是谨小慎微,而是在一次大胆尝试前的积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一辈子都在做大事,而是一辈子有一件大事足矣。只有在慢的过程中,积累才成为可能,而长期的积累则是爆发的动力和必要的条件。当余秋雨忙着张罗着自己大师的名号,当官僚们热衷于进修高校学历的时候,当“少年老成”的童星在电视机面前侃侃而谈的时候,我不禁要问,中国这是怎么了,从文化界到政界再到娱乐圈无不弥漫着急进的气息,社会再度不安起来,又开始了躁动不安,这于近代化之前又有何不同。正如鲁迅所说:“有明一代,以剥皮始,亦以剥皮终。”人们在生活中把原属于自己沉静的文化外衣剥个精光,剩下是行尸走肉的躯体以及无可挽回的精神堕落。物质的近代化无法把人们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带回来,这是何等的悲哀。我们要学会静下来,慢下来,厚积薄发才能奏出天籁之音。

【篇三:浅谈厚德,慎思笃行作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题记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真的不知道怎么写,用心体会了一段时间终于明白了期间的含义。我们是炎黄子孙,秉承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任重而道远。我们传承古仁人的志誓,只为中华的文明。我们的文圣,一代师表,孔子重学。而学,最重要的是德。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无德比无才跟更可怕。就像二战时期的毒气战,那是聪明的人类发明的。人类是多么的有才,但那些毒气害死的都是人类。现在一些发达的汽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就因为聪明的有才的人类自以为有保险,出了事有保险担着。呵,在才的后面掩盖着是那磨灭的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修身。使自己变得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仁人。

为人为事三思而后行。90后的我们在成年人,老年人眼中是任性的,是放纵的。我们也因为我们的放纵,我们的任性做过不少后悔的事。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也许一是的冲动自己会高兴点,但事情过后往往伴随的是后悔,是后悔莫及!因为冲动,在云长败走麦城,惨遭杀戳之后,作为兄长,作为一国之君的刘备,不是励精图治,以图大业,而是逞一时之快,欲扫平东吴为弟复仇。结果呢?还不是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弄得个,白帝城托孤。如果昭烈帝慎思,不任着性而来,有可能统一三国的是他,而不是司马家族。

笃行,是要求学子们学有所用。如果只是空洞的学习课本知识,而不去亲身实践,那我们学的只是死知识。那是一种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知识。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谈何治天下。天下之大,良才何多,真正能治理天下,真正能修身之后治国平天下能有几人。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点。

古今成大事者,若不是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若能做齐几项,人的一辈子,也不枉过。而人生之路上的伴随必为厚德慎思笃行。

篇三 : ***** 浅析湘潭大学之校训“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

浅析校训:“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笃行”便是从这里来的,意思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审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第三阶段,“慎思':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是否正确,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第四阶段就是”明辨“,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最后阶段,“笃行”:学到了东西就要努力实践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也只有“笃行”才能成就自己。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中就有说:“……博学不一定有用,博学要笃志,有一个中心,意志坚定,建立人品,那么知识渊博,有如一颗好的种子,意志的坚定是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 。

“博学笃行”缺一不可。

"盛德日新"则出自《周易》——“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万物变化就叫做道。大到苍穹宇宙,小到原子,电子,周围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有“变”才有“新”,有“新”才有“成”,“盛德日新”便是“为学”的究级目标--创新,创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知识是自己的,但也是别人的,只有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外著名大学校训集锦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解读
“笃行”怎么读?
厉 风:中西方大学校训之比较与欣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笃学之道---王津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