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家长来“学习”,《家长朋友圈》用融媒思维解题教育话题

既有嘉宾讲述亲身经历,也有专家的分析研判,《家长朋友圈》围绕家庭与教育话题,充分利用全媒体资源帮助父母上好孩子的“人生第一课”。

家庭教育季播节目《家长朋友圈》自5月31日播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该节目由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推出,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家庭教育和谐发展为宗旨,汇聚权威专家、分享生动案例,为广大家长提供心理+科学、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帮助父母上好孩子的“人生第一课”。

分享教育经验、探讨教育方法

以讲述教育故事、分享教育经验、探讨教育方式、实操教育方法、传承良好家风为主要内容,《家长朋友圈》采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嘉宾讲述亲身经历的家庭关系和教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化思考,从而让观众产生亲切感和启迪性。

在《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拖延宝宝》中探讨拖延症话题时,家长代表列举了孩子在家中的种种拖延表现,让很多家长产生了共鸣。但节目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在碎片化实例的基础上,解析内在原因,提炼核心观点,探求解决之道,让节目在探讨基础话题的同时呈现其内在逻辑。

例如,主持人和心理专家针对儿童拖延症的现象,建议“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建立成长性思维,有利于孩子面对拖延”“学会合理沟通,不打乱孩子节奏”等,并将这些建议的合理性细致讲解,使家长不仅获得了教育方向上的正向引导,也获得了具体实践上的解决方式。

《家长朋友圈》将感性分享和理性分析有效结合,有温度且有态度,让一些教育问题在接地气的展示过程中,得到了“道”与“术”的双重破解。

家庭教育问题,看似千差万别,其实其中很多属于多数家庭面临的共性问题。节目在分析讨论类似话题时,点面结合,剖析典型性的同时兼具覆盖性。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节目有意识寻找个案解析和共性话题的契合点,让两者彼此相融、互相映衬。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家长”中,主持人从列举种种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案例出发,引出“特殊时期里家庭矛盾凸显”的共性现象。主持人摆事实、讲道理,既讲述了首位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人生经历,又再现了女儿同班同学的真实故事;既举析了疏导式教育的成功案例,又反思了错误教育方法导致的失败教训。

除此之外,主持人还以“金句”的方式,为观众总结出一些面对共性问题的见解和应对路径,不仅点明“症结”所在,还切合实际地开出“药方”。

融合传统文化与心理科学,拓展传播“朋友圈”

《家长朋友圈》在创意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科学实现了同台亮相,并产生了化学反应。

如在谈到《弟子规》时,节目主持人于丹认为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其优点是“不讲空道理,教你具体的做法”,并即兴口头引用了其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并分析了其对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节目邀请心理专家刘朝莹作为嘉宾,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某些教育问题的心理成因和心理机制,更加科学理性地帮助家长们认清自己、了解孩子,寻求家庭关系的突围与提升方法。

此外,立足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融合和互动,《家长朋友圈》尝试以新型的创意理念来打通媒介隔阂、提升传播效果。

从具体的创作层面而言,节目通过融媒体手段,采用网络大数据经典家教案例,实现了传统电视节目的网生互动;表达上,主持人与网络现场百人家长团实时互动,让节目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网感”和“年轻态”。

节目还大量引入了一些社交媒体中典型化、趣味化的视频片段、热播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情节桥段等,这些涉及家庭教育的影像资料,更加生动形象地为观众带来直观感受。

借助全媒体资源,让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更加多元生动,传播更加纵深开阔。《家长朋友圈》为传统电视节目在融媒环境下更好地立足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家教帮】今日话题:培养孩子检查作业的习惯
用“系统思维”寻找家庭教育问题根源
思维决定孩子的命运!一语道破玄机:这几张家庭教育表,值得收藏!
精美言论:父母忽略这一点,孩子不可能有教养!讲得好,家长深思
亲子沟通话题不能只有“学习”
李玫瑾:怎样的家庭教育能使乖孩子长大后无法无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