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考前最后一天:一套卷读懂做会高考语文

【高考】考前最后一天:一套卷读懂做会高考语文2012年06月06日 17:28:59

 

    一套卷彻底读懂做会高考语文卷

(揭示命题设问真正规律、真正做题技巧)

(之前发过一次,这是考前再次发出,大家看看即可,今晚早点休息)        

 

说明:1、本套题目绝非市面上那些随意拼凑之作,而是费尽命题者多年经验不断磨合而成,所选题目均为自主研发命制,均为新题,完全依据考试大纲,并与北京各重点区县高考模拟卷命题模式保持一致。

      2、对题目的分析包括命题意图和试题精解。命题意图专门为新老师和常年关注授课而对命题不甚了然的老师编写,极为具体而深刻地分析了每到题目的命题方法,包括选材、难度设置法、区分度设置法、反命题法等等,在校教师或新教师可以通过认真揣摩开始尝试并熟悉掌握命题方法;学生则要同时细看命题意图和试题精解两部分,看命题意图是为了更好了解出题人的想法思路以及刁难考生的基本手段,知己知彼;看试题精解是学习如何破解这些题目。看完后可以完全掌握高考出题规律并同时掌握做题技巧,并在日后学习中不断规划和调整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

      3、本套题目均配详细地的难度预测,方便考生和教师使用。

      4、本套题目只授权新东方网和人人网国家玮人人主页发布,并将在稍后编入丛书,不允许转载,请不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围剿 侥幸 角色 矫枉过正    B.拂拭 嗜好 卜筮 恃才傲物

  C.绚烂 殉职 徇私 瘦骨嶙峋    D.宾客 嫔妃 濒危 五彩缤纷

命题思路点拨 

选择 B

预计难度  0.7

命题意图 希望考生能够在试卷开头能够已最佳状态进入答卷过程,所以不宜采用难度较高的题目。题型设置上本题的出题模式即考察学生的语音基础,同时又能够兼顾对学生字形掌握的程度,并需要考生有基本的思辨能力。当然,目前北京卷比较容易见到的此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如下: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指摘                  沤心沥血                 绿林(lù)             为虎作伥(wéi)

      B.冒然                  老骥伏枥                 炽热(zhì)          原形毕露(1ú)

      C.歉收                  一筹莫展                 着装(zhuó)        阴错阳差(chā)

      D.皈依                  以逸代劳                 刹那(shà)          十二生肖(xiào)

   

题目精解 本题命制有意绕开北京目前的常考题型,目的是让学生在准备此类题型的时候能够注意题目创新性,事实上,此类字音字形题目的考法多样,考生一定在考前努力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问法。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可以参照新东方官方网站上国老师给大家详细总结的必备字音字形,但需要注意背诵方法。首先抽取一天时间,从头至尾看下面的所有资料(包括字音字形),一天就足够。准备一只红笔,一个本子。只要碰到你不认识的字音字形或搞不准的字音字形就用红笔划线,你会发现其中有80%左右是你能够理解和认识的,那么剩余的20%左右就是你需要记诵的,将那个字音字形抄在本子上,之后不断看本子上的那些字音字形,看第二次的时候仍然用红笔在看了第二次仍然记不住的意思的字音字形下划线,这是你最需要记的,第三次则是将第二次划红线的字音字形再看一次,再次划下那些仍然记不住的字音字形,以此类推,你会发现你需要记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完成拿下这部分的背诵。静心给自己一点时间,你可以的。不要相信任何所谓答题大法或技巧,做题有策略,但不是此类题目。A围剿、侥幸、矫枉过正均读jiǎo,角色读jué;C殉职、徇私读xùn、瘦骨嶙峋读xún,绚烂读xuàn;D宾客、五彩缤纷、濒危读bīn 嫔妃读pī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听了那位老师关于“大爱”的深刻解释后,面对街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学生们中置若罔闻的旁观者少了,慷慨解囊的多了。

B.如果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C.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北京国安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D.越来越多地人对微博这一新鲜事物趋之若鹜,这既带来了人们交流个体思想的便利;同时也为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伤害别人提供了某些便利。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5

选择 B

命题意图  一般试卷中语文选择题要求第二、第三道题目在难度上要加大。成语题目考

          查应该由单纯从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实际分析能力的考察。所    

          以要求命题者在选择成语抽查时,尽量选择那些难度适中且在日常生活中较

          常用者,好的命题者尤其反对在命题时选择那些偏怪的成语,这实际上是命

          题水平低的表现。因此,成语的命题应该从为题目设置合理的语境(文本环

          静)着手。增加难度的干扰方式有:1、加长考生的阅读时间,拉长句子长      

         度,比如本题D选项,“越来越多地人对微博这一新鲜事物趋之若鹜 ”已经

         完全足够学生解题,无需再读后者;2、有意将干扰性选项设置成与成语本

         身含义和语境同时密切相关的不宜识别的干扰项。比如本题干扰选项A置若

         罔闻实际上是说听了以后仍然不给予理睬,但命题者有意将题目核心放在这

         个成语后面的“旁观者”上,因此该项的错误是置若罔闻本身不能与旁观者

         这个发出视觉动作的内容搭配的问题。

题目精解

   A置若罔闻:指听后仍然不予理睬,不用于视觉;

C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D趋之若鹜: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有贬义。

关于成语的具体背诵方法,参见国老师在新东方官网发布的一天搞定成语背诵。但同学们仍然需要参照前面老师说的命题人设题方式。传统考察成语的方式一般为成语褒贬、成语使用对象、成语本身含义等,我本人之前命题也一般让三个错误选项分别错在成语褒贬、使用对象以及本身含义等三方面。但现在命题老师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因此关注加点成语的上下文语境就成为更加重要的解题方法,建议考生在做题时适当结合病句的基本错误去重新审视成语题目,这样可能很多之前并不真正理解的成语题就可以一下子解决掉了;尤其注意的是成语与其上下文的搭配不当,这是现在命题的一个趋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3·15晚会上的这段视频再现了三里屯附近一家麦当劳餐厅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将掉在地上的牛肉饼重新捡起来并最终做成汉堡卖给消费者的。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你所选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你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李雷和韩梅梅”这两个名字,对80后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他们青春岁月所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4

选择 C

命题意图  病句题的难度一般在0.35—0.45之间较为合适,并且需要有较好的区分度,

          这是保证基础知识部分前五道题整体命题质量的关键。在设置干扰选项的时

          侯,尽量避免那些特别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出现,比如一般来说多重定语、多重状语、数量词用法、双重否定等学生经过多年训练已经烂熟于心或凭借语言感觉即可直接判断出的病句是不宜出题的。比较容易的加强题目难度的方法是:1、通过添加关联词将句子拉长,并在拉长后句子的后半部分设置语病;2、在设置搭配不当的时候,尽量拉长两个互相搭配的词语之间的距离,让那些仅仅凭借语感的学生无法一次性判断出答案,比如本题中的A选项,“这段视频再现”关键词是“再现”,与之搭配的应该是再现某某情景,但命题人有意将再现某某情景之间加入大量内容,并进而将情景删掉,这容易让学生无法迅速判断出答案。3、句式杂糅在题目质量较好时容易成为最具干扰性的选项,比如本题中的B项,表面上看是“做”和“行为”不搭配,实际上是句式的混乱杂糅,可以表述为:否则他的行为就可能有违公众利益。或:否则他就有可能做出有违公众利益的事。4、必须有一个容易看出错误的非干扰性选项,否则题目可能过难,本题的D项即是,汉语介词一般出现在句子(或分句)的开头部分时,容易出现取消主语等问题。5、增加题目难度的另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故意将正确的句子拉长,这样也容易让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误认为这样的句子肯定有问题,如本题的正确选项C。

题目精解

   A中“再现”缺少了宾语“场景”等。

B中后一分句有问题。表面上看是“做”和“行为”不搭配,实际上是句式的混乱杂糅,可以表述为:否则他的行为就可能有违公众利益。或:否则他就有可能做出有违公众利益的事。

D 项李雷和韩梅梅对年轻人熟悉不合逻辑,主宾错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曹操,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白马篇》等,人称“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B.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C.老舍,其小说《骆驼祥子》以及话剧 《茶馆》《龙须沟》等,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

    D.巴尔扎克,其作品《人间喜剧》系列,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

命题思路点拨 

选择 A

预计难度  0.55

命题意图  一般文学常识题目的命题方法是三个中国文学常识和一个西方文学常识搭

          配比较合适,但本题有意将B选项也变成西方文学内容,加大了题目的区分

          度。文学常识的干扰性选项设置方法从易到难有1、作家国籍错误,比如欧

          亨利的国籍被改变成俄国,但难度较低;2、作家代表作品按照相似性原则

          推写一至两个,好像应该是作者写的,但实际不然,具有较大迷惑性,比如

          本题中的A选项即是,将曹植的《白马篇》混入到曹操的代表作之中,看似

          合情合理,实则考察学生对知识细节的掌握程度。3、有意在答案选项中加入较多带有数字性的信息,因为具体年代和时间段的记忆是个人记忆最薄弱的部分,加入这些干扰性因素会使题目迷惑性增大。比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样的选项,但一般来说,这些涉及到具体时间的文学常识不应作为错误选项,仅作为考察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干扰性选项,除非考察的时间非常重要。

题目精解

    A选项错在《白马篇》是曹植的作品而不是曹操,B为干扰项,主要是欧亨利的国籍问题,他的确是美国作家,因为后面将它与俄国的契科夫放在一起,容易让人误解他也是俄国作家。其实,这种文学常识题目经常出现的命题情况是下面这样的类型: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代表人作有《卖炭翁》《琵琶行》等。

C.《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呼唤个性解放,感人至深。

D.俄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一般容易出现的设题点出了在上面命题意图中提到的之外,对于学生来说,西方作家的国籍问题;中国古代作家的代表作问题都是容易设置错误点的地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一般涉及考察文学常识中的时间类型题目都不大可能出现错误,除非是常识性时间,考生在作答时不要被大量出现的时间吓住。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②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③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④后者是文化之“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⑤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包括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则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

⑥离开了“魂”,“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就难以发挥教育引领的作用。

A. ④⑤②③①⑥  B. ③⑤②④①⑥  C. ③⑤②①④⑥  D. ①②④⑥③⑤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7

选择 B

命题意图  本类题目一般出现在基础知识选择题中的第五道,题目难度应控制在0.7左右,让学生以较轻松的答题心态进入到下面第二大题文言文的作答。从本质上看,此类题目考察目的有二。第一,考察学生心理素质,因此有必要在命题时将文段长度拉长,给人以繁杂之感,但选文内容不宜选择如社科类阅读题一样离学生生活较有距离的文段,以常见和使用为标准即可;第二,突出考察学生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对语段的重新组织实际上从反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正常表述时的状态;能够在平时按照正常逻辑较可靠地讲清楚一段话的学生应区别于那些在言语表达时基本逻辑混乱的学生,这样的命题思路可以较好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原则。因此,命题此类题目时,除了有意加大文段长度制造阅读障碍的同时,可以考虑在每个被打乱顺序的小分句的设置上使用提示性较强的词汇,给学生最大的逻辑提示,比如本题中的②④两项,很明显有逻辑承接关系。这有些类似于数学题目中的“巧解”。这样本套题目就有了更大的区分度,将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逻辑能力差,需要逐句阅读被打乱的小句子并花费大量时间思考整合者;第二类,有基本逻辑能力,但仍需要逐个句子阅读后才可能做出判断者,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第三类,有较好逻辑能力,并能够通过观察选项组合特点迅速推知答案者,如果用巧解本题作答时间应该不超过45秒。

题目精解

       通过观察所有小分句推知,②④两项一定是排在一起的,因此直接推定B、D两项为备选项,分析两个选项,找出其差异,主要在究竟文段是以③句开头还是以①句开头,显然③句具备引领整个句群的“话头”特点,因此直接选出答案选项B。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日:“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日:“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注释: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微时,欲聘之                 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屏左右                    屏:使……退避。

  C.廷璋获之,械送京师              械:镣铐。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    赍:携带

7.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姊乃从之                    ②使天下之人,感敢怒而不敢言

    B.①并人来攻其城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D.①城中鼓噪以出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有干材”的一组是

 ①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                ②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③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                ④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⑤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⑥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即使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第6题0.7  第7题0.5 第8题0.7 第9题0.4

选择 第6题C 第7题C 第8题B 第9题A

命题意图  文言文选文出处比较广泛,按照常规要求以史传类作品居多,少数时候可以出现先秦诸子文及其他如墓志铭、。选择史传类作品时,一般出处可以考虑《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但从语言上讲,《史记》和前后《汉书》等因时代原因稍显古奥;元明史又稍显浅易,因此南北史、新旧唐书、五代史以及宋史成为命题首选,难度适中,尤其写人物的传记常有正气;而宋齐梁陈则阴气偏重,很让人想起鲁迅关于中国历史吃人的论断。命题人在选择材料上不可不仔细查考并应具有相当的古文功底,但同时必须对整个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包括古代政治生态及历朝历代文气)有所了解,不必读全《二十四史》,但可以参考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等人著作(比如《廿二史考异》)或选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都可对每个朝代文气以及士人风貌有自己的判断,文言文选材不当可能出现误人子弟、贻害无穷的结果。另,为了增强命题人基本文化素养,可以选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论》对中国基本文化问题的转换有大致了解,进一步希望有更深入研究者应再阅读汪晖《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等书目。

    考虑到目前中学生古文水平整体偏低,命题既要起到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不宜在本部分考察过难的题目,应在命题时着重考察学生基本古文能力(主要是词语积累与语法),着重强调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第6小题一般是词语解释,不宜出现偏怪词,尽量结合学生语法考察词义是比较好的命题思路,比如本题实际上是考察名词活用问题,偏重学生基础能力,难度不大,但考得很扎实;第7题一般设置一道虚词意义用法考察题,将选文与课本中的某些句子进行对比,最好体现知识迁移能力,还是强调对考生语法能力的考察。平时训练时,应打破对语法教学的不屑,不能为了求得所谓的素质教育或新课标,让学生连最基本的古文语法都不甚了解,传统的文言虚词教学应该以比较扎实的方式进行,这十几个虚词,学生既应该掌握其义项,同时又应该了解其每个义项的例子并进行背诵,实际上文言实词可以采用理解记忆的方法,在阅读中这往往并不是真正的障碍,而文言虚词实际上对一个人能否读懂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言背后的思维问题也就是语言哲学问题十分关键,因此考生应该在虚词学习上更花些功夫,努力将文言语法(其实很多情况下与学生英语语法教学内容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学好,这样才能应对此类试题。8、9两题的命题方法和做题思路也可以参考下面社科文选择题的命题方法。

题目精解

6、C  械:用镣铐拘禁

7、C  所:代词,用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或事物、地方。A之:前者是代词,“他的话;后者是助词,的:B其:前者是代词,可译为“这”;后者是语气副词“一定”。D以:前者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后者是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8.B  ②写廷璋的悲伤;⑤写廷璋好仪表;⑥写廷璋善待士。

9.A  “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文中没有依据。

【参考译文】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一向低微贫贱,有个姐姐守寡住在京城。周祖地位低下时,想要娶她,姐姐把这事告诉了杨廷璋。杨廷璋去见周袓,回来对姐姐说:“这个人相貌不一般,不可拒绝他”,姐姐就听从了他的话。

周祖随从汉祖镇守太原,杨廷璋多次探望他的姐姐,周祖喜欢他的纯朴谨慎。姐姐去世,周祖留杨廷璋在身边供职。等到外出讨伐三处叛乱,入京平定国难,杨廷璋多次献上奇妙的计谋。周祖即位,追认册封杨廷璋的姐姐为淑妃,破格提拔杨廷璋为右飞龙使,杨廷璋坚决推辞不受。

周世宗从澶渊返回京城,说杨廷璋有办事能力,升为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病不朝见,周袓命令杨廷璋前去接替他。将要出发,对他说:“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谋取(或想法除掉)他”杨廷璋到达后,让周围的人退避,把诏书给史懿看,告知他祸福利害,史懿当天就上了路。不久听说周祖去世,杨廷璋几天吐血不进食。

正值隰州刺史孙议去世,杨廷璋派遣监军李谦溥掌管州事。李谦溥到后,并军来攻打这座城,参与谋划的人认为应当赶快救援他。杨廷璋说:“隰州城防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准备(或制作)攻城的器械,应当用妙计来打败他们”就招募了不怕死的勇士一百多人,许诺给予重赏,从小路派人约李谦溥做内应。到达后就悄悄在夜间出击,城中士兵呐喊冲出,并军大败。奏章送到,世宗下诏褒奖他。

宋初,加官检校太尉。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命令卢多逊撰写碑文赏赐他。李筠叛乱,暗中派遣亲信让他携带封密书信向邻国求援,杨廷璋捉获了他,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京城,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等到皇帝亲征时,诏令杨廷璋率所辖军队进入阴地,分散贼势贼军平定,返回军镇。

杨廷璋髯美,上须长而下须短,喜好修饰容貌仪表,即使会见小吏,也未曾怠惰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在晋州时,太祖任命荆罕儒为钤辖,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杨廷璋推诚相待,毫不设防,荆罕儒也不敢动手,最终也没有祸患。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阅读延伸题:第I卷文言文中,“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表现出廷璋什么样的品质?结合本文,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55

预计区分度0.68

命题意图  本题有意将区分度也做了预计,意思是强调该类题目虽然整体难度并不大,在设问上也非常清楚,但却可以因为学生在作答时的表述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答案内容,评卷人依据学生的不同答案即可较好区分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所以虽然难度并不算大,却应该有着较好的区分度。很多命题人对“阅读延伸”这几个字理解不妥当。应注意,在满分10分的题目中,应有2分左右分配给“阅读延伸”中的“阅读”,即根据文章本来内容或文章主题作答,这部分学生是不能谈个人观点的;之后的8分分配给“阅读延伸”中的“延伸”,此时学生必须根据原文内容向更深入一步的观点进发,否则如果仍然仅仅依据原文回答而没有个人“延伸”出的观点,也不应视作高分答案。给定答案说明时,命题人一般应明确指出考生答案特别是对论点的分析一定不能是对论点简单的重复,特别是对论点翻来覆去的正反论证,这样有凑字之嫌,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为令人遗憾的能力缺陷。正如作文命题与阅卷中我们极力反对学生套作一样;阅读延伸题目我们极力反对学生为了写满200字而拼凑答案,我们要求学生在对论点的论述过程中能够在逻辑思维上做到层层递进,将论点从不同侧面详细论证,而不是反复强调论点,这是阅读延伸题目的基本要求。另外在答案设置上,举例部分一般占到2—3分比较合适,很多学生不会论证,直接以举例方式开始“延伸”,这是基本说话能力的缺失,不懂得将一个观点完整的说完需要论点—论证—论据—结论这个过程,而仅仅只有论据,这样的答案一般给分2—3分比较合适。总是,随着北京卷阅读延伸题目的逐渐成熟,我希望命题者在给定答案的时候能够进一步详细起来,不要将对考生答案的最终裁决都压在阅卷人那里,让考试信度最大程度得到保证。

题目精解

   详细解析一下如何写成满分答案:如下——

    这表现出他能够做到礼贤下士,对任何人都能够发自内心尊重的品质。(2分,必须

结合原文作答,不要在此用“我认为”,因为还没有提出论点,仅是回答原文问题)我认为,这与一个人格局大小密切相关,只有格局宽广的人,才能够真诚的去敬重每一个人。(2分,论点,注意不能重复上面结合原文回答的话,而是要有意往下深入一层,这里就是由尊重别人深入到内心格局很重要这个论点上去)所谓大格局往往不仅表现为外在的雄壮与豪放,而是更深植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当内心深处真正宽广的时候,人反而能够越发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不足,进而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个周围的人,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多的力量,这样表现出来的往往正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敬重。(2分,不是反复重复本文论点“格局很重要”,而是就格局的表现方式,外在与内在进行深入分析,这就是所谓的层层深入)本文中的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但杨廷璋却用心中的大格局去对待荆罕儒的小人之心,推诚相待,毫不设防,最终感动了荆罕儒。(3分,例子,一定审好题,看看是要求结合文章例子还是结合现实还是结合读过的作品等)故而,我坚信人只有大格局,才能有大胸怀,也才最终会获得对别人的大包容,我欣赏这种包容一切的大格局。(1分,再一次深入,将格局推到人的胸怀,文段境界有高了一层)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中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6

命题意图 此类题目易出,需注意这类文段尽量增强难度,最好选择先秦时间段前后的文段。

题目精解

5分“/”为必断处,对2处得1分,9个全对得5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对不得分,断错也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两处扣1分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身既死兮神以灵,                .(屈原《国殇》)

②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③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⑧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7

命题意图 参照2012北京考试说明语文部分对背诵诗歌的要求即可命题,无命题难度,不赘述。

题目精解

    ①子魂魄兮为鬼雄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无以至千里

④登东皋以舒啸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泉香而酒洌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

⑧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

满江红

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著名诗人,金亡后终不仕元。②律残无射:秋季九月。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这里使用了用典的手法。

  B.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

C.“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

D.本诗表现出诗人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元人的痛恨。

 

②词中的“此花”指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 (4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7

答案 第一小题选D

第二小题 菊花。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展现它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答衬托或“对比”也可。前半部分着力描写菊花的高洁;“到而今”三句写“菊花凋零衰败,与开头它的娇艳形成对比。)

 

命题意图一般要求古诗文选择题目无需特别难,考生可以借助选项中的正确内容适当理解诗歌,也实际上也是命题人对考生变相给出的福利。注意古诗文中的“反命题”策略很重要,像山水、田园、一般战争(边塞)诗歌尽量少在高考类题目中出现,因为此类诗歌是从小学语文到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核心所在,大部分学生对此谙熟,实在不具备好的区分度,也不利于高考指挥棒对学生古诗更高能力的指挥作用。汉语言文学之美,可能正是在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这部分,选诗中有意用典的目的在于希望唤起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元典的重视,真正让语文回归文气。语文功底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一、实用性;二、文学性,前者在基础知识有很好体现,而文学性则必须在阅读部分体现出来。因此,反命题的意义重大,同样着眼于战争,可能更为深入的考察具体战争时代的题目会更多一些比如南宋金、南宋元、金元、明清、唐吐蕃、西汉匈奴等设定具体历史情境的考察形式会更多。同样着眼于诗人个体情感,可能伤春悲秋、孤寂愁闷要比仕途失意更多。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策略性的命题方式。还有一种可资参考的命题方式则是选择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诗人、词人,但有意绕开其常见的写诗、作词套路,比如李白,有意在考察中出现山水、思乡之外的李白的诗歌(参见2010年北京、山东考卷,2009年江苏考卷),让李白的象征诗出现在考试中。最后,还可以在诗歌体式上进行反命题,比如北京卷在考试中曾出现过考察《诗经》中诗歌的情况(2007)也曾出现过考察不太常见的叙事诗(2011)等情况,这都是很好的命题思路。

题目精解

在作答上,学生应该从对诗句的翻译、加入诗歌风格或手法、加入诗歌情感等角度全面作答。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很多学生知道要从上述三个角度答卷,仍常常出现失分问题,原因是具体细节掌握不够扎实。比如关于手法问题,很多学生比较谙熟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等常规手法,但实际上按照考察频率来看,这些年对古诗手法要求是逐渐提高的,出现最高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描、正侧面描写结合等手法,而这些内容很多考生是不清楚的。尤其是对比作为答案,历年大量试卷都作为标准答案出现,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而对比在给定答案时,为了照顾考生,一般会写成对比(反衬、衬托)。

第二小题答案是菊花。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展现它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答衬托或“对比”也可。前半部分着力描写菊花的高洁;“到而今”三句写“菊花凋零衰败,与开头它的娇艳形成对比。)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关于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传说的来源,目前学界大概有几下几种意见:以王松、姚宝渲等学者为代表的“国产物”或“本地产生说”;谢远章、蒋述卓、东方既晓持“外来说”或“源于印度说”,刘守华、李佳俊持“回流说”,傅光宇、郑筱绮持“综合说”。但论者往往忽视了长诗《召树屯》的形成机制背后隐喻的正是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传统的张力互动关系,而非简单的“外来说”或“回流说”。

我们知道,刘守华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纵横交错的文化网络中的〈召树屯〉》里,曾对召树屯故事的直接来源做过令人信服的考证,他以为8世纪以后,孔雀公主故事以各种体裁在南亚地区传播,显然借助了佛教文化的力量。“当时,这个地区出现了一股改编或新编佛本生故事的文学浪潮。”从原点意义上讲,《召树屯》与佛本生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以为它一旦融入到傣族文化的场域后,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制衡机制之中:即与本土多神教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召树屯》长诗文本的最终形成是建立在民间赞哈艺人传播的基础之上,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中的理论,傣族赞哈们起到了重要的“把关”(gatekeeping)作用。因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作为把关人的傣族赞哈们必然将个体的民族性动因参杂到对外来佛本生故事的理解中,从而在逐渐接受佛教教义的同时,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去。以《召树屯》长诗文本中出现的神龙来说,傣族龙的神性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司水功能被格外重视,但与佛教龙的那种超验神性(天龙八部护法神)相比,他在行事时还是顾及勐神寨鬼的,这实际上意味着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形式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的相互妥协。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长诗《召树屯》表征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即处在多元神宗教系统与佛教系统这个撕裂状态中的文化形式。从某种角度上讲,作为叙事长诗的《召树屯》是傣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纠结点,是复杂多元文化的有趣映射。

 

      (文章取材于国家玮的《摩古拉隐喻的嬗变:从〈召树屯〉到〈孔

    雀公主〉》,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无论是“外来说”或“回流说”都不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它们对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传说来源的简单推测。

         B.作者引证刘守华的《纵横交错的文化网络中的〈召树屯〉》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证明在傣族文化中佛教与傣族本土多神教之间具有某种紧张的关系。

         C.作者认为傣族民间艺人赞哈对推动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对佛本生故事的理解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D.傣族龙在行事时对勐神寨鬼的顾及,这实际上意味着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最终完全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妥协。

 15.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作者认为“长诗《召树屯》表征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即处在多元神宗教系统与佛教系统这个撕裂状态中的文化形式”的原因?(5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14题0.65  15题0.55

答案 14题 C

     15题 1、作者认为佛教文化与傣族本土多神教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2、作者认为傣族赞哈会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去。

3、作者以为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形式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是妥协的。

                 (答出一点给2分;二点给3分;三点给5分)

命题意图  

此类题目在现代文考察中呈现越来越注重考生真正阅读能力的趋势。也是就说在命题时,一定要注意部分考生可能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用他们在英语阅读中已经习惯性了的定位答案区间的方式找到所谓的上下文等方法,在读不透彻的前提下也能够大致作出题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高考题目绝无什么信度可言,选拔出的学生一定是高分低能的。所以命题时最好是避免出现让考生看到上下文之后就可以直接照抄得出答案的情况。要给考生这样的印象,整个社科类论文的基本特点是论点明确,并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论证即是围绕着中心思考又是层层递进的,不能仅仅靠抓住所谓的关键句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才能够逐渐培养出来。

题目精解

如果考生能很好理解上面命题意图中的解读,就会发现,15题就是这样。题目设问来源于原文的最后部分,但是答案的分布是在整个文章中的,考生不可能仅仅依据看问题句的上下文来得出答案。并且本题被赋予高分值,共5分,命题人希望考生能够非常详细地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尽量依据原文并适当删减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段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三条答案实际上分别来自于原文的三句话:

“但我以为它一旦融入到傣族文化的场域后,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制衡机制之中:即与本土多神教之间的紧张关系。”经过提炼整理成为“作者认为佛教文化与傣族本土多神教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作为把关人的傣族赞哈们必然将个体的民族性动因参杂到对外来佛本生故事的理解中,从而在逐渐接受佛教教义的同时,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去”经过提炼整理成为“作者认为傣族赞哈会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去”。

“这实际上意味着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形式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的相互妥协”经过提炼整理成为“作者以为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形式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是妥协的”。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油菜花

                               张承志

 

     那年从川北的剑阁栈道东行,在苍溪的白龙江上,我遇上了被油菜田斑驳点缀的红军渡。于我而言,大巴山是个陌生的新词,面对着它,我心里留着一丝谨慎,只想浅浅地初探。比起大西北,这里的油菜田零散而且破碎,难得看见绵延起伏的大片黄花。直陡陡的断崖坎,巴掌大的三角地,都被四川农户见缝插针地种上了油菜。它们明灭闪烁,从向阳处到背阴坡,从低矮的山脚到高高的山顶,依着几天的节气跌差,次第分批,有条不紊地开放。

     在川东北眺望油菜花,感觉多少有一点异样。也许因为突兀地走到了苍溪渡口,我总把这倔犟的花,与悲剧的红四方面军联想一起。他们突然就抛弃了依托,离开了根据地。他们几步就迈进了松潘草地,接着走进了一部长长的悲剧。确切地说,在四川,我为2月的油菜花开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远在青海的祁连,花的满开,要等到7月上旬——流落祁连的红军,一定也曾对7月的油菜花季惊奇过,我深信不疑。

      世上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也许是青海门源。

      那里有一望几十万亩的大面积油菜田,沿着一字并肩的祁连雪山,浩荡的金波一望无际。门源创建了“油菜花节”,日子定在了7月10号。这日子与四川的2月实在差得太远了!

      我意识到: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

     花期的剧烈跌宕,如世间的峻险无常。从剑阁到松潘,在岩石缝隙,在高高山顶,那一块块鲜黄确实不合时宜。它开在贫瘠的土壤上,它宣布着异端的思想。我忽然想,若是没有油菜花,不仅那些牺牲的红军,包括我们都会觉得太寂寞了。这不起眼的小花,它藏着奇异的隐喻,挑逗人莫名的激动。

     谁知是在四川还是在青海?反正,我与这种花结成了某种关系。

     这一次到汉中,当又一次看见山上块块涂黄的时候,我心里主要是地理的兴趣:这儿可是南方北方的分界;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

     来汉中的目的,是想到城固县去,打听上世纪60年代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橄榄树的下落。写《幻视的橄榄树》时,一位老专家写信来教给我一个重要知识:秦岭白龙江是气候的分界线。橄榄——那神圣的和平树,它在中国尝试栽种的伟大实践,其最北端就在秦岭的南麓、陌生的城固。

     但是没料到,在陕西城固,无论市民农民,提起橄榄树,人人一问三不知。这和把好不容易完成了驯化,并把树种到尺粗的成果砍了个精光的四川广元,恰恰是南北一对。在广元,我们在公园找到了石鼓似的断根;在城固,只看见一个植物园里有橄榄树的广告。

     只遗憾没有去城固县林业局。我留了一线念想:受到冷落的橄榄树,一定还悄悄躲在国家的苗圃,怅然望着满山的油菜花。我说不清对油菜花究竟是不满还是理解——正是油菜花,挤走了橄榄树的种植。

     急功近利的中国人,等不及橄榄油普及锅台的未来。但是从四川到汉中,在陡峭破碎的坡地上染黄的油菜花,意味着菜子油依然是中国农民的经典食品。橄榄树以及它的神圣背景和传奇的油,进入每年都被油菜花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还需要一些时间和机会。

     与其说和一种植物莫名地结了缘分,不如说不自觉地了解一些植物的知识。这是一次小小的学习,但也横跨着宽广的地理。

     我喜欢油菜花,不单因为它是最适合中国农民的油料;也因为它点缀了我的长旅,装饰了一路旱渴的风景。即便如此,当我发现它真的沿着纬度,次第接续,一分分攀升一般地开花,成了中国大陆上花期拖延最长、南北种植跨度最宽的一种花——心里真是又惊又喜。

     油菜花——它随风散洒,遇土生根,落雨花开,安慰天下。它从南向北,逐省逐县,点缀贫瘠的大地,添补百姓的生活。它虽不鲜艳,也不名贵,但唯有它,与我形影跟随,相伴了一场。

                                   (选材于张承志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坚信世上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是青海门源。           

B.“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第二人称你称呼油菜花,使文章显得更为情真意切。

         C.作者对城固百姓对橄榄的陌生感到意外的原因是老专家曾亲自写信告诉他那里正是中国它在中国尝试栽种的橄榄的最北端。

         D.从文章中可以推知,作者并不认为在短时间内橄榄油可以替代油菜籽油。      E.作者喜欢油菜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油菜花让他的旅程充满惊喜

 

 17.结合全文,逐条分析作者认为“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的原因?(5分)

 

18.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以“油菜花”作为全文题目的意图。(6分)

 

19.文中油菜花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16题0.8  17题0.35  18题 0.35  19题0.5  19题区分度0.75

答案 16题AE

 17题 要点一 油菜花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段开放;

要点二 油菜花的开放总是大面积的,漫山遍野的;

要点三 其他花木无法替代每年都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的油菜花

     18题

要点一 “油菜花”实际上是广大中国土地上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象征。(答出象征、隐喻的意思即可)这样写使得文章表达得更为含蓄,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要点二 “油菜花”构成了全文的行文线索,与作者从川北到青海再到汉中的整个旅程始终相伴。

要点三  全文通过详细描写作者三次与油菜花的相遇以及作者对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的感悟,实际上表达作者与油菜花象征着的中国百姓们的精神联系。

19题 阅读延伸方法见前面文言文阅读延伸,与之相同。

命题意图  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全国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历数这些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国一《灯火》;2009北京《司马祠》;2009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国二《岳桦》;20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2008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2008全国二《马樱花》;2008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路”、“碧云寺”、“古道”、“马樱花”,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我无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证在这里铺陈,想说的只是,五六百套卷子看下来,“象征”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本质的表现手法几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抓住本质,一切似乎都明朗起来。象征的好处在本套题目中是以如何理解题目的形式出现的,问法是题目有什么意图,实际上意图就是好处、目的、作用等等表述,都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而已,象征的作用为:一、使得文章表达得更为含蓄,更有艺术感染力;二、象征物构成文章的行文线索;三、通过写了象征物,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这里需要注意,一定不能冒着省事的风险只作答上述纲要,而是结合原文内容,比如象征物在这篇文章中是指什么,表达了什么,都必须说清楚,否则得分仍然会偏低。 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最终达成一定与考题标准化密切相关,考题一旦标准化,题目类型就比如走向趋同化,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做到标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省份,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自主命题;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课标,在现代文命题思路上不是呈开放化,反而渐次走向趋同。倘若非要点破其中玄机,只能说,就语文考试学来说,现代文阅读可能设置的题目类型实在也仅此四类——词句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观点评价。我们不妨说得更细致绵密,彻底揭开命题背后的潜规则。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其题目难度依然是0.7左右。这意味着,考生只要在文中将需要解释的词句进行定位,并依据文本提示判断答案是在定位完之后的上文还是下文的两至三个句子就完全可以了。从语文考试学的角度来看,难度控制在0.7上下的题目绝不可能以段落或篇章为单位确定答案,而只能以独立存在的句群为单位。如果想得满分,考生所要做的亦仅仅是将定位完了之后上下文两三句中的关键词(一般就是名词或形容词)找到,并重新使用它们造句。这样的思路对付一般的词句理解题绰绰有余,再次强调一次,因为难度决定答案范围,这是语文考试学中必然的出题规律。反复强调过,这样的题目是考试必出的,无需多引更多省份的卷子。本套题第二道现代文题目是一个内容分析类型,照我的说法,考了二十年,几乎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第二类,特点;第三类,两段关系。从语文考试学上来看,难度普遍维持在0.5左右,且提问方式多样,但归结起来就是上述三种。有意思的是,在标准化考试重压下,出题渐趋保守的今天,命题人似乎越来越不愿变化这些花样。随便举些例子,我们经常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如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请分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特点等等,等等。如果说,解题的过程是反命题,那么命题人在出这类题目时,不过是将文章划分为若干层次,依照这个层次分别给出答案点数。一般意义上,规律是5分以下的时候,一点一分;5分以上的时候,一点两分,照此,学生直接划段,并按要求从各段特殊位置句中找到答案并依据题目分值答点即可。难度是0.5,不上不下,扣分一般就是因为漏点,明了给分原则,也就不难了。

题目精解

17题 本题表面上看答案简单,但实际上是依据文章内容高度概括的结果。这里命题人有意回避了从原文原句中给定答案的方式,另外也有意回避了让答案仅仅存在于问题的上下文的传统答案给定方式,因此预计难度为0.35左右,是一道难题。解决方法其实并不难,打破一般的从原文中找答案方式不代表答案可以不根据原文,而是要将文章若干段落合并后大致概括文段含义。要点一“油菜花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段开放”依据文章作者对四川所见的油菜花概括;要点二“油菜花的开放总是大面积的,漫山遍野的”则根据作者在青海所见概括;要点三“其他花木无法替代每年都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的油菜花”则是依据在汉中油菜花与橄榄对比的那部分内容概括。

18题 本题考察现代文阅读的本质象征,有关象征可以参看上面命题思路部分的详细分析,其好处也在上面。只要知道这点不难直接写出本题答案。注意,本题中油菜花象征的那些质朴的落地生根的中国农民,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朝圣者在精神上对中国广大土地上的农人的敬重以及与他们的精神联系。这点要求学生明确答出,从而有效避免很多学生想要所谓“看不懂文章就能做对题”的错误想法。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曾几何时在一个一切都追求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读书的方式也悄然发生的变化。正如我们为了追求多快好省而选择吃快餐;为了能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与周围的一切保持紧密联系,我们提倡快读,类似“一口气读完……”的书名更是吸引我们的眼球。在这样的快节奏中,我们反而越发怀念当年在静静的夜晚,不是为了学习成绩或是工作需要的随性阅读,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那些自己真正喜欢,能够真正触动灵魂的真正的书。

        请以“多少次,在灯下展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严禁抄袭,宿构和套作。

预计区分度0.58

命题思路点拨 

介入学生作文教学的维度很多,但必须具备可靠的突破口。高考作文特别怕的就是套作,与套作相类似的就是毫无意义的作文套路式教学,甚至夸张地将800字中每个句子写什么都给学生规划好。阅卷人不傻,一眼就能够看出这样的所谓行文套路,一定不会给出高分成绩。另外,考生不能只擅长一种材料的写作,而应同时应对考试的多种情况,一般来说,在真正考试中个人经历、时事评论、文化文气三类文章都有可能出现;尤其是后两类,比如之前考过的2011北京作文的时事评论类文章,就另当年很多按照07、08年准备隐形翅膀的同学吃亏不少,要时刻记住考试的反命题。另一类反命题是文化、文气类,主要针对现在作文教学和考试中的偏向,学生作文越来越像政治评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感动中国、奥巴马、乔布斯比比皆是,但就是没有像样的文人文气,针对这样的情况,也会非常有针对性的命题,考生必须做好准备。首先,必须认清,考试作文材料或题目大致可以归纳为时事时评类和泛文化哲理类两大块。前者如今年的全国二由代买彩票引发的调查、北京卷对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等;后者如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回到原点、这世界需要你、旧书等等。审题立意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时事时评类题目,在正面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反向思维进行立意是考试取得高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精讲一道题目,如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实际上,就完全可以在正面立意个性重要的基础上把论题进一步推向深入,“拒绝平庸”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开放的主语,考试完全可以由此自问“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通向成功的通途么?“拒绝平庸”在另一层的维度可能是忽略生活中的平淡之美,因此完全可以在“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吗,这样一个反思的维度深化自己的文章,在发展等级的深刻、新颖等角度切中给分点。另外,一定在平时阅读和积累一些充满文气的、言说精美的片段记诵,语文作文问题说到底还是文学问题,从阅卷者的年龄构成、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那些充满文学气息的文章必然受到追捧,学生可以绕开常规例子如李白、苏轼、司马迁;充分在阅读的基础上选择如老舍、沈从文、柳永、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等文学、哲学家的故事润饰自己的文字,只要根据不同题目具体做些调整既能够得到高分。

 

试题精解

     本题直击学生弱点,要求学生作出带有文气的文章,关键看积累。下面是命题者自己根据题目要求所写的“下水文”,供考生参考。

 

                      多少次,在灯下展读

 

    阅读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曾经读过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先生的一段话,大意是他若是一天不阅读,就放佛就像没有吃饭一样。阅读在他的生命中已经进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社会的告诉发展,现代化的急速推进的确是件值得人庆贺的好事,然而我始终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那些年在灯下展读的快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柳三变之词,总是颇为感慨。读前人的词,无论是温韦的花间派,还是欧阳修、范仲淹的那些写景之词,似都还未脱词刚刚兴起时的稚气,词调殊为平缓、短促。也许是因为内心过于的忧伤,长久地处于被人无视的境地,柳永之词则全用长调,在那些娓娓道来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时代的美,这样的美是极致的。我赞赏很多学人将柳词的特点归结为“以身世之感打并入艳科”,在那些浮华背后,我见到的是一颗处处不为人知,但却依旧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世间之美的高贵灵魂。是啊,正是这样的灯下展读,让我洞悉了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代,灵魂的高贵永远是最重要的。

     最爱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总为那湘西的山山水水感动,似乎灵魂都被涤荡了。从湘西到北平,异地求学常常带来的是苦涩,多少次,在灯下展读《从文自传》,知道刚来北平的沈先生,只能一个人租住在北大附近的小小公寓中,他甚至自嘲地为那里取名“窄而霉小斋”。但文学的信仰一旦在心涧中勃发,便断没有后悔的可能。就是在这间小小的“窄而霉小斋”里,就是在这样被人看不见听无声的境地中,我们熟知的太多关乎湘西的传说、湘西的美流淌出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绚烂的神话。灯下展读究竟为我带来了什么,当“窄而霉小斋”中飘出阵阵书香的时候, 我相信自己已经读懂了其中的内涵。

     如果说“一口气读完”吸收了的知识;那么多少次的灯下展读则分别是在涤荡自己的灵魂。多少次,在灯下展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冒着漫天大雪却仍在心中默想的一句话我终身难忘,他说,“人,得赶快生活”;我常常想,人是如何真正了解生活的本真面貌,人是如何成为自己的呢,也许,正是当年在灯下的多次展读,让我们渐渐从一个精神上的贫民变成了精神上的贵族吧。

    感谢岁月,感谢好书,感谢那些年多少次的,在灯下,展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中考病句题汇编
今日打卡丨民俗文化
探索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阅读新思维试题例谈
文学作品阅读的答案整合技巧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