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色小镇规划逻辑:浅看特色,深看格局

从来没有一个专业像小镇这样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也从来没有一个领域像小镇这样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以至于我都怀疑,除了互联网领域,是不是小镇已经成了最顶级忽悠的集散地!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似乎都在依托小镇的名义,拿着葵花宝典式的祖传秘方,四处招摇过市,这感觉,恍惚进入了武侠小说中门派林立的江湖时代,好在还是群雄无首,各自称雄又各自胆怯,所以尽管偶有武林大会,但参赛各派也仅仅是点到为止,鲜见一剑封喉、快意恩仇的叫好招式。抽丝剥茧,是时候为小镇正名了。



上升到国家行为层面的小镇应定位于为解决重大时代命题而生,不能解决重大时代命题的所谓“特色”最多只是个商业或旅游概念


肇始于江浙地区的特色小镇概念和经验一经面世,社会各界对特色小镇的关注度似乎全部集中在“特色”二字上,于是乎各类噱头十足的小镇应运而生——大部分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重新起了一个花里胡哨的名字而已。以某省对外公布的特色小镇为例,有鹅石特色小镇、花乡果巷小镇、冰雪小镇、裘皮小镇、玫瑰小镇等等。仔细分析,如果按照“特色”的标准评价这些小镇,每一个小镇确实特色鲜明,商业模式也是成功的,甚至已经成为当地标志性的一景。但此类小镇,即使没有国家鼓励和引导,术业有专攻,经营主体也会想方设法打造出特色的消费环境供消费者体验,只要客群定位准确,产品供给和服务创新方面确实不乏优秀的成功商业街区。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既然特色小镇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已经各自或联合出台了各类鼓励和引导文件,就应该理解为属于国家行为,特色小镇就应该定位于为解决重大时代命题而生。否则,如果仅仅局限于“特色”的概念,似乎没有必要值得国家核心部门专门制定引导政策,最多只需商务管理部门甚至只需一个社会中介组织,从社会影响力和信任口碑的角度颁发一个类似“某某行业十佳品牌”即可。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旅游度假区、特色商业街区甚至城市里面的胡同改造工厂、文化创意街区等等,均不是值得国家层面讨论的主题;当然作为配角或配套,并不排斥于国家层面讨论主题的范畴——但应仅此而已。


小镇解决的重大时代命题是“城市化的下半场”和“城镇化的上半场”的过渡衔接问题,核心是最大化降低社会资源浪费、最优化提高人与环境相融、最佳化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开始于2015年的本轮房价上涨,以活生生的现实告诉我们,准确的说是以全民洗脑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一线城市、什么是二线城市、什么是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的特别是大幅上涨的地区,是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及其周边,房价没什么动静的甚至下跌的地区,则属于三四线城市。由此导致全民对未来趋势判断的共识是,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周边地区,哪怕目前还属于尚未成型的城镇或尚未开发的原生态村落,但房价水平和发展潜力也远远高于三四线城市。



以前外地人涌入大城市后,会通过努力工作拼命赚钱的方式,即使不能在大城市买房子,也会决定在大城市的郊区买房子,而不会轻易倾其所有选择在大城市周边的其他城市购买唯一性住房——哪怕稍等几年。本轮房价疯狂上涨后形成的一致共识局面是,房价水平彻底撕裂工薪阶层凭借薪酬积累可以购房的预期,如果感觉自身的收入水平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无法在大城市购置房产,则退而求其次在大城市周边购置房产已经成为一个合理选择——最优的是,可以实现当天通勤的,譬如居住在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在北京上班;其次的是,无法实现当天通勤,起码周末可以实现回家,譬如河北的石家庄、沧州等。



同时,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水源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等等,已经大大超出大城市的资源承受能力,大城市的决策者甚至国家高层已经开始着手疏解大城市人口,当然具体疏解手段会以区别化的方式对待,譬如限制低端产业、限制低学历人群,但总体上都是要控制人口、降低资源损耗,让人口密集型、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疏解至外地。而这些产业以及这些产业所集聚的人口,疏解到外地首选的目的地就是周边区域,越近越好,而不会不远千里到一个陌生区域。可以说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如果以归纳的方式进行总结,我们当前的这一历史阶段可以描述为延续数十年城市化的下半场,也可以定义为正在启航的城镇化的上半场,本质上是真正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所谓城镇化的上半场,重点解决的时代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让大城市的人生活工作居住环境更加舒适,这个目标是以“加法”的形式实现的,即让大城市的人多一种生活体验和工作体验,把事业做大、平台做宽,而绝非是让大城市的人舍弃大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让尚未进城或刚刚进城的人,生活在希望中,让这部分人可以与大城市保持随时性联络接触,要让每一个心向大城市生活的人,尽管暂时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无法一步到位实现居住在大城市核心区,但仍然能够在距离大城市不太远的地方居有其屋,最好能够在自己家附近实现就业。而配合这一模式转变的是,国家在大力布局各类城市之间的高铁,大城市及其周边在布局各类轨道交通,从而保证可以实现网络化、网格化的交通往来。


这正是小镇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其存在首先定位的不是服务于中小城市,也不是扩大中小城市的边界,而是主要服务于核心大城市。其选址应在大城市周边的高速公路出口、高铁站旁,也可以说小镇的选址前提是基于现有或者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出口、高铁站旁,从而有效保证能够直达大城市。


小镇要实现产城一体、职住一体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人口规模和建筑规模下限保证形成自循环——5万人、500万平米


尽管小镇的出现和存在是为服务于大城市的外溢人口而产生,借助由于靠近大城市,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工具随时满足到大城市消费娱乐和洽商交流的需求,从而体现出比一般小城镇更优越的区位条件。但小镇绝不是为了打造一个睡城再次加剧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系数,小镇要在能够保证自我循环的前提下,实现依附大城市但不完全寄生于大城市,追求一种与大城市的自然沟通对接状态,类似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有协作、有分工、有独立存在的可行性,也就是说要形成一种生态。


根据客观规律,国内能够形成一个达到一定层次自循环体系的城镇,起码是一个县城或大的建制镇的程度,从人口规模上讲要保证有5-10万人以上的常驻人口规模,其中包括至少2万人以上的就业人口。从建筑规模上考虑,既然到郊区生活、工作,就期望一个相对宽松舒适环境,可以简单估算,一个达到自循环的城镇建筑体量应该保证达到500万平米以上——当然,这里面包含住宅社区、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商业街区和酒店公寓等各类配套。



按此最低规模下限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打着特色幌子的所谓小镇,根本无法称之为小镇;甚至按此标准,很多所谓的产业新城项目,也无法称之为小镇,更遑论什么新城了。本文倒不是为了陷入概念之争,笔者的态度是,既然当做大事来做,那就要有做大事的格局和手笔,背后关键还是在于人心。所谓格局,就是要着眼于解决时代命题,首先问一问时代命题在哪?所谓手笔,就是要有能力解决投入产出,首先问一问兜里的银子是不是充足?所谓人心,就是要立足彻底解决人的强需求和硬需求,首先问一问自己用脚投票会信啥需求?自己不相信的,也无法强制他人相信。


小镇不是个新名词而是个新事物,小镇出现和存在的价值是要解决城市化的下半场如何收尾和城镇化的上半场如何破题,花里胡哨的特色概念最多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小镇领域将大浪淘沙,真正的小镇将体现出时代雄心。

来源:碧桂园科技小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的城镇化
“汽车渠道下沉”是不是伪命题?
李铁:中国城镇化进程下,房地产发展趋势如何?
这家房企业绩好得吓人,它为何继续重仓三四线城市?
干货 | 李铁:中国房地产业仍有巨大潜力
视界:小城镇如何实现“小而美”? 德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