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与中庸

“中庸”为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意谓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总规则。该词始建于《论语》。但其思想渊源甚为久远。尧在让位于舜时即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见《论语·尧曰》)。周公也长力行“中德”(《尚书·酒诰》),并强调在折狱用刑时要做到“中正”(《尚书·吕刑》)尚中观念在《周易》中表现更为明显。六十四卦中德每卦中爻(第二、五爻)爻辞,大多是吉利的。春秋时期,“中和”观念得到发展。如晏婴提出五味调和成美羹,五色协和成文采,五声相和成美乐,君子听之“心平德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在上述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中庸”的概念,从而使中和观念哲理化。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篇第六》)在这里,孔子把中庸看成是德之“至”,而且为民众长久地缺乏这种道德而感叹。孔子还说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篇第三十一》)朱熹解释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对于中庸这种“无过、不及”的含义,孔子也表述过。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新兴势力发展到要冲破旧统一体的时候,而他却要缓和这种矛盾,防止统一体的崩解,因此客观上起到“守旧”的作用;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所以孔子认为从大公无私的立场上可以对不同的人进行调和。面对春秋时代的巨变,孔子斥之为“天下无道”,努力恢复西周初年那种和谐、安定的状态,致使他的政治主张到处碰壁;但在个人的修养方面,使多种对立的因素统一、和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总而言之,用中为常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是“中庸”的主要含义。它要使事物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的最佳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00条孔子经典语录(附译文)
儒家语录100句,句句引人深思
《论语》及孔子名言精选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附释文)
素说《论语》:雍也篇(二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