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太公生平考

(一)太公之祖及出生地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亦称吕尚,吕望,吕太公。周文王尊称太公望,周武王尊称师尚父。因文王拜为太师,故亦称太师、姜太师、太师公。《史记》称齐太公,通称姜太公。

姜太公始祖。太公始祖为炎帝神农氏部族。《礼记·大传疏引》:“炎帝姓姜,太昊之所赐也”。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炎帝生器,器生鉅,鉅生伯陵,居齐为太公始祖”。《左传》:“逄伯陵,殷诸侯,姜姓”。《国语》:“逄氏与伯益同祖,皆为姜太公之祖”。《穆天子传》:“太姜之祖有逄伯陵,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祭法正义》引《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

太公先祖少昊氏。少昊,炎帝后裔,东夷之祖,居“穷桑”。《山海经》:“穷桑在西海滨”。西海滨即渤海西部的海滨,乃鲁北平原和鲁西北平原东部这片区域。

《初学记》二十四徐注:“穷桑在鲁北”。《左传·昭公十七年》:“少昊部落是以凤鸟为图腾的部族,少昊是鸟部落联盟的首领”。《大戴礼》:“羽虫三百六十,凤凰为之长”。凤夷的所在地,《淮南子·本经训》云:“缴大风于青邱之泽”。青邱即古青州,今山东益都一带,益都即伯益之都。《纪年义征》:“尧使羿缴大风于青邱之泽,青邱山与国皆在东方……”。《山海经》称这里为“青丘之国”、“君子不死之国”、“大人之国”。这里就是《孟子》与《史记》所说的“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阴”的伯益之都。经考证在今寿光“边线王遗址”,原属益都县。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先祖伯益。《上古史导论》:“伯益在传说中为玄鸟之后裔,本人又能调驯鸟兽,其后裔又有鸟身人言,其与鸟之关系若是其密切也”。《汉书·地理志》:“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伯翳(益)综声于鸟语”,师古曰:“伯益,一号伯翳,盖翳、益声相近故也”。《尚书研究讲义》:“益即燕,亦即玄鸟,玄鸟本东方氏族崇拜之神鸟……”。《史记·秦本纪》:“伯益为赢姓,赢与燕同音,即赢字,亦是燕鸟之意。赢姓诸国乃鸟夷之族”。从上述大量文献典籍中可以清楚的知道:①姜太公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先祖是少昊后裔伯益。②伯益氏族部落是以玄鸟(燕子)为图腾的少昊鸟部落联盟中的一个氏族部落成员。③伯益是少昊鸟图腾部落的后裔,居住在鲁北平原的穷桑之地。④《诗·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的祖先是居住在渤海沿岸的玄鸟氏。从而可知,伯益和商是一个祖先,都是以玄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所以,后来在鲁北平原上的姜姓东夷诸国都是“拥商反夏”的,才会有“太康失国”之事的发生,才会有太康失国后姜姓夷族与夏侯氏的激烈斗争,直至少康复国。⑤凤鸟部落联盟的中心都城就是“青邱之泽”。丘,城也。青丘即青州城,即伯益之都,亦曰益都城,它就是后来姜太公所封的“营丘”。⑥鸟身,即用鸟的羽毛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鸟语,即学鸟叫。“伯益知禽兽”,是说伯益懂鸟兽的生活习性,会模仿鸟兽的声音来引诱禽兽以达到捕捉的目的。通过这些描述,可知东夷少昊伯益始祖为炎帝神农氏,伯益是以鸟为图腾少昊东夷部落的后裔。

▲姜太公塑像

先祖伯陵。《东夷源流史》:“伯陵,鸟名,即百灵鸟,是以百灵鸟为图腾的鸟部落氏族,伯陵是其为后裔”。《左传》:“逄伯陵,殷诸侯,姜姓”。《国语》:“逄氏与伯益同祖,皆为姜太公之祖”。《穆天子传》:“太姜之祖有逄伯陵,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炎帝生器,器生鉅,鉅生伯陵,居齐为太公始祖”。由此可知,太公之祖逄伯陵是伯益之后裔,都是少昊的后代,少昊之祖为炎帝,故他们共同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炎帝为姜姓,姜为太公之祖姓,故号姜太公。逄伯陵是商在齐地的封国。可知,在殷商时期,青州益都一带已是伯益后裔姜夷的天下。姜太公就是逄伯陵的后裔。逄伯陵殷商贵族墓葬群已在益都苏埠屯发现。安作璋《山东通史》云:益都苏埠屯一带发掘全国最大的商墓群,“可与安阳殷墟王陵相比,推测是薄姑国君主之陵寝。” 考古发现,这里的殷商王朝墓葬较河南殷墟小屯村还要古老。这里就是齐相晏婴所说的“昔爽鸠氏居此地,季萴氏因之,有逄伯氏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的地方。

姜太公出生地。姜太公出生在殷末之公元前1154年,出生地为古青州“伯益之都”,即青州益都县殷商封国故地,也是太公所封“营丘”之地,在今寿光“边线王遗址”一带。

太公之祖伯益夏初隐居于“箕下之阴”的伯益之都,自夏初到殷末,由先祖伯益传至姜太公,已有千年,按《吕姓宗谱》所记,太公已是伯益第三十代孙。太公之祖在此已经繁衍生息了近千年,太公又是出生、成长在此地,难道还不能说这里是祖籍吗?因此,我们说姜太公是青州益都(伯益之都)人是有充分理由为根据的,青州就是姜太公的家乡。传说姜太公在家乡青州招婿入赘的马氏村,至今尚存,它曾经属于青州东夏镇管辖。“马氏”就是姜太公的第一夫人,太公出走离开马氏村后,马氏一直牵挂思念太公,最后抑郁而死,葬在本村,后人将该村命名为马氏村。据传,姜太公封齐后,还亲自到马氏墓前祭祀。近年在该村附近新建一条从青州城通向阳河、何官的一条大公路就是以马氏命名的,名曰“马氏路”。姜太公之所以有远大抱负,有远大理想,有文韬武略的本领,与他生活在这一政治中心地带的环境有关。

▲姜齐墓葬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姜是太公的祖姓,吕是太公的本姓(氏)。先祖“四岳”乃伯益,因封于吕,以地为氏,后亦为吕姓。《史记》所云“东海上人”,即东海一带的上等人。古代所说的“东海”,与现在的概念不同,并非当今单指沿海、海岸之地。是指中原地区东方临海的广大区域,即东方古九州之一的青州之地。西汉时期《史记》所指的“东海”到底在何处?①《晋书·地理志》载:“太公封于齐,表东海者也”。显然,此东海,是指太公初封齐国的疆域之地。太公时期的齐国有多大?②《孟子·告子篇》:“太公之封齐也,亦为方百里也”。③颜师古注《汉书》谓“武王封太公于齐,初未得爽鸠之地,成王以益之也”。显然,太公初封齐地面积很小,仅是弹丸之地。④历史学专家刘德增《汉书·地理志所记齐地民俗事象考释》:“考古发现表明,到商代后期,商人的势力仅推进到今山东青州一带”。“殷商几百年屡伐东夷,深受其害,未能越过潍水……这也是武王征四方到达之地,也是太公封齐的最东之夷地”,据此可证,太公时期齐国的疆域是在潍水以西的青州一带。经考证,是在弥水以西,后来推进到今昌乐一带,南到临朐,这就是《史记》所说的“东海”的位置。

▲浩淼的弥河之水养育了古齐国人民

《路史·国名纪因》:“太公及东吕,吕即莒也。”是说伯益的封地吕,是在东海之地的莒国一带。据考古专家孙敬明先生考证:“殷商之前,莒在费县祊水流域,当时莒之国都就在费县境,其最有可能在祊河西岸”(见《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可知,当时的“莒”在今临沂。伯益虽封在吕,只是封地而已,并不居吕。因为他是东夷部落大联盟的首领,又是“四岳”,四岳亦称“太岳”,是掌管四方诸侯的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所以,他居住在“箕山之阴”伯益之都这个部落联盟的中心地带。因为此处自古是部落方国和封国的政治中心。这里就是夏朝封国的政治中心,史称“东夏”。这里既是尧舜禹时期东夷大联盟首领伯益的驻地,也是伯益“隐居”之处,又是姜太公的出生、成长之地,是姜太公的故乡。

(二)灭商兴周、创建齐国,功盖千秋

姜太公,年轻坎坷,中年颠沛,晚年辉煌,死后被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神仙、圣君、圣贤。唐玄宗诏封为武成王,宋真宗诏封为昭烈武成王。是一位旷世奇才式的神奇人物。

太公幼年勤奋好学,识天文,通地理,晓兵书,虽家道中落,生活贫困,却胸怀大志,有远大的抱负。他生在商纣王昏庸腐败的年代,生不逢时,仕不遇主,仕纣则无法施展自己的宏大抱负,便断然离去,到各地游说列国诸侯,无所遇。后隐居东海,种地、捕鱼、狩猎,勤身苦志,等待时机。为实现个人的宏大抱负,毅然愤而出走,离开家乡青州,屠牛卖肉于朝歌,开店卖酒于孟津。打着屠牛、卖酒的幌子,在殷都附近搜集商纣的情报,观察了解地形,研究治国兴邦的策略,为伐纣灭商做准备。年过七十隐身垂竿于渭水磻溪(今陕西宝鸡一带),等待“大魚”上直钩。人们看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用直针钓鱼,嗤笑他是个痴子、老糊涂。他却一笑置之:“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干)周西伯(周文王姬昌)。”孔子曰:“年七十而遇文王”,辅周灭商成大业。周文王外出狩猎,路经磻溪,恰遇姜尚在溪边用直针垂钓,感到奇怪,便下车来到姜尚身边,恭敬地打过招呼,两人便闲聊起来。姜太公谈吐非凡,纵论天下大势,商纣无道,诸侯纷争,生灵涂炭。正是替天行道,灭商兴周的最佳时机。又谈到兴邦治国之大计。文王钦佩老人的智慧与眼光,被他的气度、高见所折服。遂请姜尚一同乘车而归,拜为军师,尊称为太公望,掌军事大权。辅佐文王治理周国,“修德以倾商政”。不久,四十多个诸侯国先后归顺周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崩,辅佐武王,东征西战,指挥牧野之战,太师公以四万五千人的兵力战胜了商纣王的七十万大军。最终灭掉商朝,建立周王朝,灭商兴周,姜太公立首功。所以,人们把太公比作商朝的伊尹,没有太公望就没有周王朝。

▲牧野之战态势图

牧野之战后,武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将师尚父封于齐,都营丘(青丘),即伯益之都。太公封齐后,战争远没有结束,东南莱夷诸国反周势力还相当强大,它们都虎视眈眈,遥遥欲试,伺机反抗。正如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所说:“商都虽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殷东地区尚有庞大的与国势力,商人的主力军也远在东南战场。周武王、师尚父决不会半途而废予敌以重整旗鼓的机会。”《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成王赐予太公望以征伐大权和征伐的范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汝得征之”。这是周成王交给姜太公的征伐任务,也是将来齐国的疆域范围,要靠姜太公自己去完成。这一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只有文韬武略、威震天下的太公望能担此重任。因此说,太公封齐是“待命分封”,他肩负着扩土和征伐莱夷诸敌国艰巨任务。故封齐后,立即向盘踞在昌乐一带的莱夷发动了多次攻伐,最后将莱夷赶走,夺取昌乐的缘陵,并派兵把守这一周王室的东大门,太公亲自驻扎缘陵,缘陵起到了“陪都”的作用。所以,后来许多史学家都把昌乐的缘陵视为太公封齐的营丘。但《水经注》却给予驳斥,因为缘陵不符合《尔雅》“水出前左为营丘”的定义。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

太公封齐,创建齐国,首先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举贤尚功”、“修道术”等一系列治国方针策略。很快“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在《六韬·文韬·文师》中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悉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就是姜太公“以民为本”仁政治国的方略。由于太公为齐国制定了“民为贵、民为本”、“天下为公”的仁政治国方针,为齐国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才使齐国得以延续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姜太公亲手缔造的齐文化成为中国华夏文化的主根。

姜太公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辅周灭商第一功臣,齐国的开国创始人。荀子曰:姜太公“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君”,他“初为人臣,终为人君”,死后被推崇为至高无上的圣贤和神仙的化身。

▲位于青州一中的明清时期祭祀姜太公的太公庙遗址

姜太公在青州弥水流域,励精图治,苦心经营齐国三十年,终老于青州。《礼记·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竹书纪年》载:“周康王钊六年(前1015),齐太公望薨”,享年139岁。

(三)后人对姜太公的敬仰与崇拜

姜太公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博学多才,文韬武略,佐文、武二王,以武功灭商,以文治建齐。并亲手缔造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可谓是“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君”。一生功勋卓著,人生非凡。被后世称为旷世奇才式神奇人物。姜太公以“天下为公”思想,以“仁德”爱民、利民为本,治理国家,奠定齐国八百年基业,深受广大人民热爱拥戴,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与崇拜。特别是他的家乡青州,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正如清代人顾家相云:“今三尺童子,皆知姜太公。”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就是人民的保护神。至今人们仍将“泰山石敢当”作为神符立在宅院以保平安。“泰山”即姜太公。古代人把岳丈称为“泰山”,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岳丈,当然是威望最高,震慑力最强的“泰山”,是地位最高的神,只要泰山神在此,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至今人们建宅盖房都把太公精神这一神灵法宝做神符用来避邪、镇妖、驱鬼。如“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太公在此,众神回避”。盖房建宅等,看风水,都要请出太师公,以保平安吉祥。如:“太公镇宅”、“太公在此,上梁大吉”、“太公昨天从此过,说是今日好安门、”“姜尚父择定吉日,黄石公在此安门、”“安门请到公输子,立户聘来姜太公”……姜太公这位中国神仙之祖,护佑着天下人民平安、幸福、吉祥,这就是太师公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天下人都把太师公看做神仙,天下之神都由姜太公所封,并列入封神榜,他不是神仙之祖吗?中国把活到百岁的人称为“仙”,姜太公八十岁辅周灭商,百岁后创建齐国,苦心经营齐国三十年,一百三十九岁终老于青州。如此高龄还带兵征战,兴建国家,这不是活神仙吗?百岁老人尚能文韬武略,出奇制胜,以四万余兵战胜商纣的七十万大军,这不是神人吗?人们把姜太公推崇为神仙,并非偶然,与他神奇般的事迹和神奇般的长寿人生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中国历史乃是一段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没有文字记载。传说的姜太公是神通广大,灭商兴周第一功臣,泱泱齐国的缔造者,丰功伟绩的事例相当之多,但却没有传世文献资料,人们也只好把他塑造成中国唯一的神仙,这是中国人在思想上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唯一寄托,把姜太公视为神仙的化身,流传至今。

▲民间镇妖神符

姜太公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军事家、天才家、谋略家。太公的“德”、“兵”思想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太公是继承弘扬蚩尤、黄帝德兵兼备战略思想的第一人。他以仁德爱民为本,以德政赢得人心,“文伐”、“武伐”并用,以奇计制胜。故后世兵家“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在我国太公被尊为蚩尤、黄帝之后的“兵主”、“兵神”、“兵圣” 、“武祖”、“武成王”。其兵法《六韬》被奉为“武经”、“兵书”。后世孙武、孙膑、穰苴、张良、诸葛亮等兵家思想都来源于“太公之兵法”。历朝历代都将太公尊崇为“兵圣”。唐玄宗、宋真宗亲自下旨封赐姜太公为“武成王”。据《唐大令》载:“诏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四月诏令西京、东京及天下诸州各置武成王庙奉祀。”旨在每岁仲春、仲秋月上戊日祭祀。天宝六年(747年)下诏“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克捷,亦宜告捷”。《青州府志》曰:“唐开元中,始置太公尚父庙……旧在古东阳城……”。《物记原》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曰:‘维师尚父赞隆周,宜加谥昭烈武成王,乃与青州建祠庙’……”。《青州府志》曰:“(武成王庙)旧在古东阳城,宋大中祥符元年,敕建”。《宋史·帝纪》云:“是年冬,追谥齐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令青州立庙。并勒御制赞于碑……。”元·于钦《齐乘》载:青州古迹,“表海亭…武成王庙,府北旧城内,有宋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御赞碑’存焉”。 府北旧城内,即东阳城内,今北关大街北首,“武成王庙”在北,“表海亭”在“武成王庙”前面地势最高处。武成王庙前立有宋真宗亲笔御赞碑。为崇敬、缅怀太公之功德,青州在东阳城内营建“武成王庙”,筑“表海亭”,在青州淄河西畔辛店东侧筑太公衣冠冢,并刻石以纪念。青州武成王庙,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地方。武成王庙、表海亭皆建于青州城,标志着青州城就是姜太公所封的“营丘”之地。

▲唐宋武成王庙遗址

唐、宋两朝皇帝皆下旨将纪念太公的庙、亭、碑、墓等建在青州,这是朝廷、国家对太公所封营丘在青州的认可。纪念姜太公的“武成王庙”、“表海亭”为何不建在临淄城?因为姜太公压根就没到过临淄城,临淄城是姜太公死后156年,第七位诸侯献公姜山所建的一座新城,姜太公初封的营丘是在伯益之都,即最初的益都城,其址在今寿光“边线王遗址”。姜太公在初封营丘伯益之都时间并不长,与莱夷征战数年后,将莱夷赶走,夺取了昌乐一带莱夷的地盘,便驻扎在昌乐东南的营陵,一直把守这一周王朝的东大门,因为此地是齐国的最东边,也是周王朝的最东边,只有文韬武略的太师公才能镇守这一东大门。所以,姜太公在齐国昌乐营陵时间最长。姜太公初封在益都城,唐宋时期又把“武成王庙”、“表海亭”建在了青州府的益都城,这不是合理合法、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吗?

青州城的“武成王庙”、“表海亭”是青州城的标志性建筑,恢宏壮观,范仲淹、欧阳修等都留下了著名的诗作。姜太公出生在青州,成长在青州,又被分封到青州,在青州创建了伟大的齐国,亲手缔造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可谓是青州第一圣贤。

▲表海亭位于万年桥北

伯益、伯陵、太公之后,在全国繁衍之盛,无与伦比。《汉书·地理志》载:“……历夏殷为诸侯。至周有造父,(师古曰:造音(於)〔千〕到反。父读曰甫。)善驭习马,得华駵、绿耳之乘(华駵,色如华之赤也;绿耳,耳绿色,皆良马也。)幸於穆王,封於赵城,故更为赵氏。后有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汧、渭之间。孝王曰:‘昔伯益知禽兽,子孙不绝。’乃封为附庸,邑之於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孙,氏为庄公(师古曰:氏与是同,古通用字),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平王车迁洛阳。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岐、酆之地,列为诸侯。子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孙昭王开巴蜀,灭周,取九鼎。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至子胡亥,天下叛之。”据此可知,伯益、太公后裔遍及全国。燕赵、秦岐、酆、洛阳、巴蜀等,其始祖皆为伯益之后裔。著名的有吕不韦、秦始皇嬴政、赵武灵王等。(文/孙凤瑛 摄影/玉 新 长 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济阳|特稿】济阳史学研究获重大突破!学者考证认为曲堤古镇就是齐国早期都城营丘
百神传说之姜太公
一代“谋圣”姜子牙的前世今生 遗迹处处说太公
谋圣姜子牙——中国谋略的第一高度
咸阳 姜子牙墓
姜子牙(姜太公)为什么又被称为“太公望”或者“吕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