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旁观者的逻辑出发分析分析社区“军迷”舆论事件

昨天晚上无聊逛网,点进观察者网,突然一则似曾相识的文段砸进了我的眼里:“男的确实容易对战争军事感兴趣,但99.99%都是地摊书水准,跟女的聊这些就是显摆。”

说实话,能在热搜看到这段话,而且被置顶了,属实开幕雷击,因为在这个地域黑人人喊打、男女拳早就流于形式的时间节点上,能从微博以外的地方看到基于身份关系的讨论还是挺稀奇的。

为什么说这个讨论是基于身份关系的讨论呢?

因为原博主是基于自身的经历来提出一个希望能够推翻社会在历史积累中形成的话语结构(也就是认为“男性具有战争本能”而喜欢硬派一些的军事、政治这样一个话语结构)的结论,而推翻的过程就是认为男性基于这种本能的喜欢其实毫无价值——意指其喜欢的程度毫无水平,无助于相应问题的解决,且主要用于求偶。

于是主流舆论——至少看起来是发声最大的那一批,就从“毫无水平”这里着眼,开始给“军迷”这个群体分三六九等,搞大会堂上排排坐,以各种自身经历说明“我作为一个军迷还是有水平的,没水平的其实算不上军迷。”

有一说一,这么讲也不无道理,因为要称得上“迷”,其实也是有一定门槛的,整天嘴上M4A1和98K的人自然在圈子里看来连门槛都够不到,一些懂点“416八倍镜千米毙敌”梗的人在深层圈子内人看来也未免聒噪了些。就笔者本人的经历来看,资深到位了,可能连子弹填装火药的种类、原理及作用都讲的头头是道。

不过,如果我们站在那位提出话题的原博主的立场上看,这很重要吗?

如果是我,我觉得其实不重要的。因为我说话的目的就是希望男性身份上的标签和光环被去除。不过不管博主的目的是什么,其言论确实达到这个效果了。因为越是从一个人的水平出发讨论问题,就越容易让旁观者觉得这是不是“孤例不证”的一个现实写照。

博主在拿男性身份开刀,圈友,或者觉得自己被攻击而下场的路人们就拿起水平和圈子身份的刀还击了。

其实从建构过程分析,既然博主从身份属性对其结论进行建构,那么解构未必不能从身份属性开始,这里放到后面谈。我接下来想谈一谈,为什么这会成为一个舆论事件呢。

简单来说,有三个因素,一个是话题足够具有争议性,它确实触及了大众的认知边界——意思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有些认知,但认知不够;一个是小编给置顶了,平台资源推动流量哗啦哗啦跑进来,影响力自然够了;一个就是它有足够多的人参与。

然后这个问题就进入大众传媒领域了。笔者曾看过一篇文章,文章分析认为当下群体的社会身份不同汇聚在同一个信息传播平台的时候,它带来的效果就是不同群体话语的割裂与达成共识这一目标的理想化。简单来说,你张三和我李四喝的水吃的饭都不一样,我俩隔空喊话,那怎么尿到一个壶里去呢。

这种割裂带来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共识不再是一个结果,即讨论到最后我们认为这件事是个什么状态,而成为了一种动因,即我从这句话里解读出来的信息能够印证我价值观中支持或者不支持的某一个部分,以此为基础我来说我想说的话,前提是我默认对原来的话题作了支持或反对的态度的。谁支持?谁支持我跟谁尿一壶;谁反对?谁反对我就跟谁隔空对骂。

那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个答案,或者还有没有可能从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迷宫中脱离出来,而产生答案的可能性呢。

基本没有的。不过笔者还是能够回应上文,来做一做这个话题的解构。

解构非常简单,首先由《宣言》里的一句话作为指导:“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吃什么饭就说什么话,这难道还用再翻译翻译?

我们暂且认为这位博主自身经历中面对过的那些男性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吧——如果这位博主是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或者是学者、工厂领导一类的,面对的大多是普通的工人、小商户主,那就当我没说。

这些社会身份形成的深层次动因就是人从事的具有社会性的活动的种类,是劳动分工,特别是现代语境中甚至都不提重要性,而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劳动分工。

分工意味着人的精力就是有限的,他所关注的信息必然是有边界的。术业有专攻的要求使得人们业余时间精力有限,一个人全部的好奇心总会用在他特别感兴趣的领域中,我们当然知道,兴趣这个东西当然不只是一个的,爱好打游戏不等于必然不爱好做手工。

这是存在于人交流中的差异,而我们说生物性的本能促使一个男性喜欢军事与政治,一个女性喜欢艺术与旅行这种说法确实存在,其实都能够归结于人的共性。必须承认的是,这些差异与共性都是存在的。

如果空想出来一个社会,人只会对自己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感兴趣,比如木匠不会喜欢也不知道打铁,农民不会喜欢也不知道经商,货郎不会喜欢也不知道捏泥人是个什么东西,消除了共性,只留下了差异,那还能够说一个人的爱好是毫无价值的吗?同理,就算大家都喜欢一个东西,那还有博主提出这个话题的空间吗?

不同的社会身份带来的价值取向和精力分配方式自然不同,谈出来的内容就自然不同了。就像和受教育经历相对处于中下水平的工人、农民交谈,就要少用专业术语,而多讲生动形象的“军事故事”、“政治故事”;和学者交谈时要理清逻辑,知道学者能够理解和不理解的地方,深入浅出;和职业人士交谈时要时刻注意慎用对方熟知领域和自身熟知领域的词汇和语句一样,我们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寻找共性,说能够让对方理解的话,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是一种交流的应然。

术业有专攻对人的成长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人在面对他不了解的领域时学会沉默和倾听。

也希望听到更多观友们的想法。谢谢。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金石良言: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容易让男性“上瘾”的女人,大多都有这些共性,你懂吗?
雄激素旺盛的男性,有这3种“共性”,占上一个,都偷着乐吧
NO PUZZLE AGAIN!麦肯锡教你如何找问题和收集信息
阅读:大脑需要准备多少种模式 精选
易服癖,相关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