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惊叹 ! 他用3000多个日夜,画出海盐版“清明上河图”

黄炳虹先生

黄炳虹,1935年7月生,海盐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退休前受职于海盐县文化馆。作品多次入选省市以及全国展览并在报刊发表,曾获全国第九届版画展优秀奖,多幅作品被西湖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成都版画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老海盐的记忆》 黄炳虹 绘著

我画《老海盐的记忆》(序言)

黄炳虹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端,东、南濒临杭州湾,西南与海宁市接壤,北连平湖市和嘉兴市。据史书记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建县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四徒县治,六析其境”,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形态,面积由大变小,政治重心由东北退缩到西南,仅管如此,海盐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其县名一直未改,一代又一代的海盐人以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孕育出灿烂的“海盐文化”。

我出生在这古老的海盐县城里,儿时看到过椭园形城墙,四周有护城河,东、南、北尚有城门,南门外有水城门。旧城的布局是:城内以住家为主,县衙、县学、书院、孔庙、寺观、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也在城内。深宅大院、私家园林棋布,颇有江南水乡城镇特色。西门外和北门外为商业区,热闹而繁华。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打破了海盐人民平静、安详的生活,侵占海盐前,多次狂轰滥炸,侵占海盐后,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最为严重的是1938年5月1日的焚烧县城,从东至西,房屋无一幸免,前后12昼夜,火光不熄,城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房屋成为焦土。徐园、朱园、百可园遭浩劫,古建筑成瓦砾,文物古迹有的遭掠夺,有的被捣毁,古籍、藏书、档案不复存在,历代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致使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县,竟少有历史物质文化遗存的不协调局面。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些遭日军劫后遗留下来少得可怜的古迹,还零星散落在县城的各个角落。记忆中,我曾随母亲到赵家弄底上过坟;到谷仓头老孃孃家做过客人;在张家祠堂的厅上打过弹子;在张元济先生故居翰林第上的初中。后来,在百可园看东门鱼场“干池”、分鱼;妹妹在百可园水阁的芦帘厂里打过芦帘;在敕海庙汽车站乘车去杭州;在夜船埠头乘船去上海参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参加工作后,每天走过朝圣桥到河西直街单位上班,工作单位迁至天宁寺,又天天看到熙熙嚷嚷的老市井……未曾想到的是从未离开过老海盐,老海盐却在眼皮底下,渐渐成了远去的故乡。步入老年后,怀旧心情越来越烈,竟萌生出一个趁我还有精力,用绘画图象弥补老海盐历史图象不足的想法,并从历史上的人和事与“见到过”的景和物两方面梳理和创作实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绘制出《海盐历史人物》、《海盐老市井》、《海盐老地方》三个系列作品。其中《海盐历史人物》于2011年作为王健飞先生编著的《海盐人物春秋》插图同时出版,反响颇好。2014年受王健飞先生编著《海盐民俗春秋》之邀,作了插图36幅,该书于2015年公开出版。当本书组稿时,我从《海盐风俗春秋》中选出部分插图,增添新画,组成《海盐老民俗》系列。今年,又从县纪委编印的《工作月历》中我画的《海盐历史人物清廉故事》,绮园陈列画《绮园与冯氏老宅的历史缘》《嘉兴·海盐钱氏人文史展》中选出部分作品,组成《海盐老故事》系列,辑成本集子。考虑到让读者看懂这些画,每幅画又加了简短文字,定名《老海盐的记忆》。期望本书能留住老海盐的乡愁,让海盐的后人记住老海盐的乡情,给来海盐的“外乡人”品味老海盐的乡韵,这也是我画老海盐记忆的初衷。

2016年3月

编者的话:

朋友送我一册《老海盐的记忆》画集,我阅后惊喜万分。后来,我把画集拿回家,我妈看了以后也很喜欢,说跟她小时候的海盐一样。2017年5月的一天,雨中穿过老弄堂前去拜访黄老先生,想问他约《老海盐的记忆》画集,画作配文字,刊在《嘉兴日报》副刊“绮园”版上,以飨读者。老先生欣然同意了。问他为何想到画老海盐的记忆?他说,他们那代没相机,很多老海盐记忆消失在历史中了,如今他们那代老人很多已经去世了,他想趁自己还有时间就把老海盐画下来,告诉大家记住老海盐的样子。今年,老先生83岁了,与世无争,安安静静地还在老弄堂里画画,他说在老屋画画好像还是那个年代的人。这本画集共分为“海盐老市井”、“海盐老民俗”、“海盐老人物”、“海盐老故事”、“海盐老地方”五辑。在征得黄炳虹老先生同意的前提下,现将“海盐老市井”一辑,以画作配解说的形式发出,期以画为媒,共同了解我们海盐的百年变迁。

海盐老市井

图/文 黄炳虹

老海盐旧城布局,城内以住家为主,西门外大街和北门外大街为商业区,特别是西大街的董家弄以西,寺弄以东是商业中心区。天宁寺码头也在这一地段,石板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其中不乏有一些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名店老号。这些铺面大小不一,商品档次不等的商家店铺、小摊小贩既为家居本镇的居民,也为邻近的四方农民,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应商品,解决了吃穿住行的方便,同时那些生意兴隆、人声嘈杂的茶楼、酒楼、书场、旅社也给这座古老的江南水乡小镇增添了几分热闹与繁华,构成了一道富有江南韵味的海盐老市井。

万丰酱园

万丰酱园 老海盐历史上曾以酱园业著称于邻近县市,在旧上海的商界中亦占一席之地,素有盐帮之称。海盐酱园业首推徐氏,清末民初在北大街开设北万丰酱园,后又在西门外天宁寺东首开设西万丰酱园,后来在南塘街开设了南万丰酱园。之后又发展到平湖、上海。其三伏晒油、甜酱瓜、酱罗卜是名牌产品,经久不衰。

姜万源茶食店

姜万源茶食店 老海盐茶食店有寺弄口的万隆,南塘街的万裕,西大街的稻香村、天禄,天宁寺东首的野荸荠等字号。而开设在曲尺弄西面的百年老店姜万源是老海盐茶食业的巨头。拳头产品是“松子糕”和“芡实糕”,也是海盐的著名特产。当时的旅沪海盐人回乡探亲,或县里人赴沪走亲访友,常常要带些海盐名牌土特产松子糕、芡实糕,作为最普通的馈赠礼品。

天宁寺码头

天宁寺码头 老海盐的商业区,从董家弄以西至寺弄以东是商业中心区,而天宁寺地处该商业中心区的中心,寺前的天宁寺漾南面为乌丘塘(现武通)和东、西官塘(现盐平、盐嘉)三港相汇的良好码头,是依靠水路进出海盐最靠近市区的一个地段,来往船只在此停靠,货物买卖在此装卸,给古老的海盐小城增添了热闹与繁华。所以有“不到天宁寺码头,等于没有来过海盐城”之说。

小洞天茶馆

小洞天菜馆 老海盐小洞天菜馆在天宁寺东侧,早上有各式盖交汤面,中、晚餐有酒宴饭菜,尤以炒虾仁、烂糊鳝丝而闻名。承办喜庆宴席,时令名菜,本帮掌勺,百年老店。

天宁寺庙会

天宁寺庙会 老海盐天宁寺庙会名扬县内外,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前后四、五天,通向天宁寺道路两旁及天宁寺院内,摆满了从苏北、苏南、上海、杭州、嘉兴及邻近各县赶来参加庙会的商贾摊贩,有京货、广货等南北杂货,有竹、木、铁、铜等手工艺品,有各地的风味小吃。庙场上除了吃的、玩的、看的,五花八门,还有唱小热昏卖梨膏糖的,耍猴戏的,看西洋镜的,打拳卖膏药的,跑马戏、变戏法的,令你目不睱接。四乡八里赶来的农船,从天宁寺码头沿盐嘉塘一直停到西面数里外的天仙河,可见当年的庙会之盛况。

大栅桥

大栅桥 老海盐大栅桥原名天宁寺桥,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清代改名为武宁桥。南北跨市河,是西大街与南塘街的主要通道。明代在桥上置栅门,从此就有了大栅桥之名。此桥桥上开设店铺,南北两堍有竹匠店、京货(小百货)店、理发店、烟杂店和住宅等,为本县所罕见。

小栅桥

小栅桥 老海盐小栅桥原名迎恩桥,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东西横跨万禄浜。桥东堍坡度较陡,西堍较为平坦。东堍桥上桥下均有店铺。桥上有陆合兴铜匠店、羊肉店,桥下(指低于坡度两侧)有俞家伞店、徐荣华银楼、敦泰绸布店、顺昌南货店。西堍有磁蓆店、羊肉店和烟杂店等。

孟隆丰茶庄

孟隆丰茶庄 海盐产茶叶,产地以澉浦、六里一带颇有名声。茶庄以孟隆丰为领衔大商。该庄创于清朝后期,除在武原镇南塘街设庄,在安徽屯溪也设有外庄,在上海西新桥专设批发行,经营批发业务。该庄经加工挑选,分别等级,并加以烘干、装坛,可永久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深受客商赞赏。

大华茶楼

大华茶楼 茶店(馆)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始于清乾隆年间。海盐农民有饮茶的习惯,其他各阶层也喜欢上茶店(馆),故茶店很多。民国三十五年(1946),全县登记在册的茶店(馆)有249家。茶店既可饮茶休息,又是听新闻、了解市场信息的地方。武原镇上闻名的有和合楼、大华楼、东园等。有的茶馆(楼)内设有书场,苏州评弹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演出活动之一。

羔羊皮行

羔羊皮行 小湖羊皮是老海盐著名的土特产。其中白色羔羊皮历来是作为出口欧美的珍品。当年两张特级小湖羊皮的价格可低上一头大肥猪。而海盐饲养湖羊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主要产地在海盐的西北部,人称“东路皮”。旧日海盐的县城和农村集镇均有收购小湖羊和加工羔羊皮的羊皮行。

刘家鱼行

刘家鱼行 旧时海盐鱼行除卖四时河鲜以外,兼卖咸鱼、咸肉和海鲜。老海盐的刘家鱼行颇有名声。

李瑞枝堂国药店

李瑞枝堂国药店 旧时海盐县城有乙枝堂、乾乙堂等八、九家国药店,以李瑞枝堂规模最大,占地0.84亩,职工17人。除设有中医坐堂门诊、配方撮药外,能自制丸、散、丹、胶、露等43种,尤以制全鹿丸、龟板胶、驴皮胶见长,并养有梅花鹿2只。

夜船埠头

夜船埠头 老海盐夜船埠头在曲尺弄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海盐直达上海的唯一交通。小火轮每日一班。傍晚离开夜船埠头,经平湖一夜航行于凌晨抵达上海外滩天文台码头。

西市梢

西市梢 老海盐的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所以木材需求量大。当时的木材市场集中在西大街的西市梢,那里河面开阔,便于运输、储放和交易,成了一个别致的市景。

海盐大礼堂

海盐大礼堂 老海盐大礼堂坐落于天宁寺千佛阁西北隅,近挨镇海塔,为民国时期建筑。常有戏班来此演出,相当于戏馆。演出时在观众座席里有卖香烟、瓜子的,有递湿毛巾擦脸的,有泡茶卖小吃的,人声嘈杂。新中国后,经修缮改称大会堂,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又经翻建和扩建,更名为人民剧院,除剧团演出外,兼放映电影,是海盐群众主要文化活动场地之一。

小街

小街 老海盐小街在商业区市河的南岸,东起石匠汇,西至大栅桥南堍,与西大街相平行,因街道狭窄而得名。街上以住家为主,间有缝衣铺、上鞋铺、烟杂店、打铁店等小店小铺。小街上有多座石桥或木桥与商业街相通。

四面厅

四面厅 老海盐四面厅在天宁寺千佛阁西侧的海盐公园内,为民国时期的民众书报阅览室。四周梧桐树参天蔽日,每当盛夏来临,总有开设露天茶馆,吸引来此纳凉的市民。四面厅东侧有纪念明初天宁寺主持僧楚石禅师的方亭一座,西北隅有座拱型小石桥,名为仙人桥(俗称乌龟桥),桥下水流与北边荷花池塘相连。

夜宵

夜宵 老海盐没有夜市,每到夜晚街上比较冷清,唯一的流动市景就是馄饨担。卜卜卜的敲卖声在长街上流传,这种价廉物美的小吃,成了老海盐人的回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锡老字号
慈溪快船江史话[古桥文化]鸣鹤八桥
百年石路:点心、茶食、酱园小品种做出大生意
百年老店叶德昌
【浙江海盐】人文海盐
百年老店和著名商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