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鹦哥岭青年团队揭开自然宝库的神秘面纱

树蛙、桃花水母、伯乐树、轮叶三棱栎......如果没有这群年轻人,也许这些深藏在鹦哥岭大自然宝库中的珍稀动植物,至今我们仍然无法更多地了解。

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科考调研,这些大学生们首开先河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建立起了自己的电子档案馆,使得鹦哥岭的资源多样性呈现在世人面前。

南国都市报记者王洪旭林莹

鹦哥岭保护区大学生们在考察鹦哥岭植被。本版图片均由南国都市报记者李小岗摄

“大个子”的梦想:追寻那1507只越冬斑蝶

6月1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科研监测科科长王合升依然饶有兴趣地翻看着电脑里多年监测所拍的斑蝶照片。

他是这支团队里个子最高的。

今年1月到3月,在斑蝶离开鹦哥岭之前,他特地带领科研团队,到深山里给1507只斑蝶做标记。他们到万冲、番阳、毛阳等分站附近的雨林中,用蚊帐先把蝴蝶召集在一起,然后用荧光笔轻轻地在斑蝶的翅膀上标记下斑蝶的编号、种类、雌雄。此时此刻,他更希望海南岛以北的科研专家能发现这些斑蝶,从而可更好地研究斑蝶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斑蝶是怎么发现的呢?

2008年底,王合升带领监测队进行年终清山科考时,在鹦哥岭道银村附近的山谷中,发现了成千上万只蝴蝶。这些蝴蝶都聚集在一个地方,观察其习性不像是鹦哥岭本地的蝴蝶。于是决定做持续的跟踪监测,最终确定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来到鹦哥岭热带雨林中越冬的斑蝶。

为了进一步研究,鹦哥岭保护区请来香港的蝴蝶专家,在“鹦哥讲堂”专门给科研队员和护林员进行培训。“通过连续3年的监测,发现斑蝶每年10、11月间到鹦哥岭越冬,第二年2、3月份离开。”王合升说,今年又陆续在红坎、南坡等地,发现了10多个斑蝶的越冬地。

王合升对蝴蝶的痴迷,超乎外人的想象。每年冬天,成千上万只斑蝶迁徙到鹦哥岭热带雨林中越冬,它们从何而来?如何越洋的?这些问题对于王合升来说,都是最美好的追索。

王合升

邂逅“水中大熊猫”:山中水潭发现桃花水母

2008年,王合升在鹦哥岭南坡的昌化江支流调查时,首次在海南发现了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淡水水母,它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水母。

“如果说蝴蝶是会飞的花朵,那么水母就是水中的仙子。”王合升说,大家都知道大海里有水母,可谁知道海南的大山里也生活着水母?在昌化江支流调查时,在一个小水潭里发现了淡水水母,只有硬币般大小,体态晶莹剔透,像是轻纱曼舞,又像浮在水面的桃花瓣,因此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桃花水母。

王合升介绍,桃花水母这种生物,珍稀得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对水质环境要求特别高,水中不能有任何的有害物质。水环境稍微遭到一点破坏它们便不能够生存。淡水水母的发现,非常有力地佐证了海南中部山区生态的完好和水质的清纯,也更坚定了他们保护好这片雨林的执着。

廖常乐

“树蛙哥”雨里四天四夜:树蛙研究填补世界空白

鹦哥岭大学生团队科研的最大收获,无疑是对鹦哥岭树蛙的研究。而坚持这项研究的廖常乐被媒体乐称为“树蛙哥”。

鹦哥岭树蛙是2003年鹦哥岭科考时,管理站副站长陈辈乐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但2010年之前,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总共才发现2只鹦哥岭树蛙,对其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还是空白状态。

2010年,鹦哥岭保护区向国家林业局申请了鹦哥岭树蛙保护项目,资金到位后,科研团队利用SMART项目目标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研制了详细计划。并对鹦哥岭树蛙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繁殖生物学进行研究。他们撰写2篇鹦哥岭树蛙的论文,刊登在SCI国际高级别的索引期刊,填补了这个物种的世界性研究空白。

“我们通过调查,在鹦哥岭发现了鹦哥岭树蛙大量分布,并对鹦哥岭树蛙的繁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要研究鹦哥岭树蛙的繁殖并不是容易的事,在那期间,廖常乐经常上山,甚至在雨天蹲守了4天4夜,观察鹦哥岭树蛙。“我在山上每天吃了早饭就一直蹲在那里观察,一直蹲到晚上12点,因为必须要一直不停观察,才能发现树蛙的繁殖等行为。”

首建鹦哥岭“档案馆”:发现一大批新种新记录

鹦哥岭到底有多少种植物?有多少种脊椎动物?鹦哥岭有没有动植物科学新种和我国新记录种?这是鹦哥岭青年团队最迫切的课题,也是科研调查的重要工作。

经过大学生们6年的精心监测和记录,鹦哥岭的动植物分布渐渐清晰起来:伯乐树、苏铁、轮叶三棱栎、海南油杉等等重点保护植物被清晰地标记在了鹦哥岭的地形图上;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水鹿、小灵猫等等珍禽异兽被活灵活现地记录进了鹦哥岭的档案里。还有圆鼻巨蜥、黑熊,都被我们证明,它们绝迹多年后又出现在了海南的热带雨林。其中,鹦哥岭保护区的12种珍稀两栖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引起了全球保育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档案馆”。他们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25种。记录到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灰孔雀雉4种;国家级保护动物45种。记录到鹦哥岭树蛙等14种科学新种,还记录到了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记录种、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记录种。

李之龙介绍,如今鹦哥岭的科研条件大大改善,建立了GIS信息平台,建立了鹦哥岭网站,编辑完成了80万字的科学专著《海南鹦哥岭生物多样性及保育》和海南第一部森林管护培训教材《鹦哥岭森林资源管护实践》。

国际著名林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为《海南鹦哥岭生物多样性及保育》作序,其在序中称赞道:“鹦哥岭保护区在动植物编目、区系分析、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一大批新种、新纪录,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为我国热带雨林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未来探索无止境:将启动海南新毛猥研究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有很多新种还没被发现,只要不断调查研究,就会不断刷新新种记录。”关于未来,王合升认为他们的探索永无止境。他说,今年鹦哥岭科研团队申报了海南新毛猬生物学研究项目,濒危坡垒野外监测与保护、大型真菌食用菌调查种植等10个科研项目。其中,海南新毛猥的生物学研究项目已经启动,已经在做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揭示新毛猥物种特征。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李之龙介绍,坡垒野外监测与保护研究项目,已向国家林业局申报,预计在下半年开展研究。同时,鹦哥岭团队还向海南省科技厅申报了广西橡皮树蛙研究、大型真菌食用菌调查等;大型真菌食用菌研究成功后,将在保护区周边社区试验种植,以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种植模式。

目前,鹦哥岭保护区共设置了247个红外线照相机拍摄点,40台红外线照相机轮换拍摄,以充分了解监测区域动物分布及习性。王合升说,科研团队在鹦哥岭保护区标记和划分了“公里网”取样点,目前,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也将鹦哥岭作为取样点,调查项目启动后,将积极配合调查。

“有时,青春,即使只是为了看一次蝴蝶漫天飞舞,也是无悔的!”王合升说。而廖常乐说,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把青春挥洒在这片鹦哥岭上,他们无怨无悔。

关于 新闻

· 鹦哥岭保护区有望晋升国家级保护区· 鹦哥岭团队的生态梦:保护绿色生机发展金色经济· 鹦哥岭青年团队入选“中国好人榜”名单· 鹦哥岭引来稻鸭蜂箱 领村民走上生态致富路

(南国都市报 王洪旭 林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仰望
琼中:300多尾濒危海南墨头鱼迁新居
三亚成长冬令营 | 深度体验黎族生活与鹦哥岭原始热带雨林
【微科普·大自然随笔】海南之行!
海南这30种动物,知道5种以上的算你厉害!!
27名大学生重建海南鹦歌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纪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