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射认同』第8章 艺术和媒体中的投射性认同及内摄性认同1

第8章 艺术和媒体中的投射性认同及内摄性认同

精神分析科学主要负责把'投射性认同'、'内摄性认同'这样的概念介绍给大众。我们若跳出科学界到艺术界去看看,就会发现那里有很多使用'投射性认同、内摄性认同'这些精神分析理论的先驱们,以及相应的一些艺术成果。艺术家们对人类的各种现象有着极强的敏锐感,从而预测出一些科学东西。弗洛伊德本人就说过这么一句话:“Ach,die Dichtter habenalles gekannt!”他是在与小说家桑顿·怀尔德的一次会谈中说的这句话,而桑顿·怀尔德曾在自己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西奥菲勒斯·诺斯》中翻译了这句话。“这些诗人的天性总是让他们知道一切!

至少有一件事怀尔德是知道的,那就是: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具有局限性。他写道:'在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的爱中,是可以通过力比多因素来分析他所需要什么的,但同时也会陷入一个危险境地——过分重视纯情感的忠诚,这与本性是不同的,且还会一直过分重视下去'。怀尔德没有全然否定弗洛伊德对家庭生活在性方面的关注,只是与客体关系理论家保持一致,他强调要重视情感依恋和情感承诺,这些才是构成家庭关系的重要特征。早在费尔贝恩的那本《人格精神分析研究》出版的前一年,怀尔德就在哈佛大学的教学中提出这个观点了。所以毫不惊讶的是,在怀尔德所写的戏剧中,包括那部经典的《我们的小镇》里就充满关于家庭关系主题的描述,并展现了相互的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过程,而在他那部关于一对双胞胎关系的小说中,这一切就变得更加明显了。在本章的后面部分,我会再回到'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上,这个概念在文学的双胞胎现象中得到了展现。

虽说'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直到1946 年才被提出,但艺术家们早在很久前就意识到这个现象。比如,詹姆斯告诉我们在小说家屠格涅夫的脑海里,幻想有一大群彼此间存在相互关系的人,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灵感。我觉得这些幻想就是一体的投射性认同。屠格涅夫用一个故事线索,很难把这些人物彼此间的关系都展现出来。这些人物、这些幻想在等待被给予一段虚构的生活,也就是他们的内在客体人格化。屠格涅夫的脑海里,他们之间存在着戏剧性的关联,这让他忍不住撰写一篇篇小说,从而表达出投射性和内摄性过程。

我们来看屠格涅夫的现代剧《寻找作者的6个角色》,剧情围绕剧中人物都想在家庭中展现自己,就像他们都期望能在一个话剧中演出一般。这个话剧在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展现了这个家族的历史。我觉得,那些性格特征代表了这个家庭的无意识,并通过投射性和内摄性认同过程塑造了每个个体的性格,并最终形成了新的关系模式。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屠格涅夫·詹姆斯在《一位女士的肖像》一书中这么描述屠格涅夫那充满创意的内在客体世界:

多年前,我曾亲耳从伊万·屠格涅夫的口中听他说自己是如何构想出那些画面的,我记得很清楚,还会不时地想起。他说,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些人物的幻想不停地在自己脑中盘旋,有些人物很生动,有些很被动,他们以自己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吸引着他。让他感兴趣。他在幻想世界里看着他们,看他们的真实可信性(便于使用的客体)。看他们会如何发生转变,接下去会发生什么;看他们最生动的模样,然后去寻找他们间恰到好处的关联,从而可以一一展来。他会去想象、去创造、会选择、会拼凑出一个个最有用、最适宜的场景,活灵活现地把这些幻想中的人物们展现出来。他们会怎么表观、如何感受,这些都会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如果我能做到这些,‘故事'也就浮现出来了,'他说,'这就是我构思情节的方式,而结果往往是深深地自责。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故事'呢?我需要很多故事来呈现那些角色,展观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而且我乐此不疲。如果我花足够长的时间来看他们,就会发现,他们走到了一起,各就各位。然后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举动,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为了进一步弄懂他们,我会开口问他们,下面谁该说话了,你们来自哪儿?我们必须走得足够远、足够深。难道他们不是来白天空的每一个角落吗?难道他们不是出现在街道的每一个路口吗?他们会聚在一起。我们需从中筛选、精挑细选。他们就像生命的呼吸般真实、自在、本共——我的意思是,生命对我们而言,就是一呼一吸。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突然浮现,到了我们脑海里。'

通过詹姆斯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屠格涅夫是如何捕捉灵感的,他会主动或被动地与幻想出的各角色互动。这恰好预言并验证了拉克的说法:投射性认同中包含了对客体的互补性认同,及对部分自体的一致性认同。屠格涅夫借助法语词“disponible”来描述这些幻像,法语在那时代是文坛最风靡的语言,“disponible”这个词传达了他客体世界的品质。“Disponibles”可以翻译为“随某人自由处理的”、“可自由使用的”的意思,但同时也意味着它们还未被占据、闲散自由、空缺茫然。关于这些内在客体,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精确地描述它们:它们可被利用,却又需要被创造。一些内在客体是可塑的,这也意味着它们能成为现实,屠格涅夫紧紧地抓住这些客体的潜在价值,通过投射性认同、内摄性认同,结合大众文化深入觉察并加工这些自体和客体。最后,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宏伟的想象画卷,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并通过内摄性认同修改和发展它们,同时也防止自己受到其他投射性认同的影响。

在诺贝尔获得者埃里斯·卡内蒂的自传《畅所欲言》中,有一个很鲜明的投射性认同的例子,它隐藏在作者那位姑姑的婚姻里。年仅10 岁的卡内蒂却看清楚了姑姑贝琳娜的性格,并看到姑姑与姑父(也就是卡内蒂的叔叔)约瑟夫二人性格中的关联。这个家庭的关系有点复杂,约瑟夫既是贝琳娜的丈夫,又是她的表哥。这本书的开头与结尾都是有关卡内蒂所知晓的有关贝琳娜的父亲塞纳的死,也就是作者卡内蒂的祖父阿蒂提。塞纳既是贝琳娜的父亲,也是约瑟夫(贝琳娜丈夫)的叔叔,即约瑟夫已故的父亲的弟弟。当阿蒂提去世的时候,他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妻子,而没给女儿贝琳娜,以及既是侄儿又是女婿的约瑟夫留下任何遗产。约瑟夫被岳父兼叔叔的这种拒绝和剥夺行为深深地激怒,而贝琳娜却看起来一点事都没有。

这种丧失导致这对夫妻的投射性认同系统受到影响,他们两人都会把部分自体和客体投射到对方身上,这让他们感到很匮乏同时又被占据和控制着。卡内蒂是这样描述自己那美丽的姑姑的:

她住在一庄米黄色公富楼中,很宽敞,是土耳其风格的,正对着娘家。她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阿蒂提,于两年前在去维也纳的旅途中不幸去世。贝琳娜是那么美丽,又那么善良。她如道的东西不多,还被别人看做是傻瓜,因为他从不为自己提要求,还总送礼物给别人。大家对那个贪婪而好财的阿蒂提记忆深刻,而姑姑贝琳娜就只被看做是一个旧钟里的芯片而已。她极度慷慨,若不知道能为这个人做什么,她就几乎不放着对方。当她陷入沉思,像是发呆,又不留意别人说什么时,人们便明白她又在想礼物的事情了,而且还对脑海里想到的那个礼物并不满意。那个时候的她就仿佛隐身了般,而脸上还保留一个很做作的表情——却看起来美丽依旧。有时她送给别人的礼物可能都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可她还觉得太微薄了。因此她很难真正开心起来,甚至还认真而诚恳地为自己找理由,这样就不会太自责。她嫁给了表哥约瑟夫,那是一个脾气很坏的家伙,这让她的生活更艰苦了。贝琳娜承受着约瑟夫无尽的折磨,却一点怨言也没有……人们私下讨论着约瑟夫那火爆的脾气。我还因此被警告说,他发怒的时候真的非常非常恐怖。

这种警告听多了,我反而想见识一下呢。终于有一天,在吃饭的时候,我见识了他的坏脾气,那真的是非常恐怖,这成了那次旅行最深刻的记忆。'拉德罗! '他突然吼道'拉德罗!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都是小偷! '在拉丁语中'拉德罗'这个词比'小偷'更重,有点像是'小偷'和'土匪'的合称。他开始责骂家里每个成员,首先是缺席的人,然后开始骂强盗,首当其冲的就指向我那去世的祖父,也就是他的岳父大人,那个把遗产都留给妻子而没留给他一点好处的老家伙……紧接着就轮到三个妹妹了,甚至还包括我母亲,还有他自己的妻子贝琳娜姑姑,这么一个好心肠的女人啊!他说私下里大家都想谋害他,做对不起这个家族的事情。'你们这些流氓!军人!痞子! '他要把这样人统统清理掉!撕开他们那虚伪的面孔,把他们的心丢了喂狗吃!让他们都记住他,来求他,但他绝不会心软的!……'你觉得自己很聪明,是吗?'他突然转向我母亲,'但你儿子比你聪明一千倍。他就像我!总有一天他会把你拉上法庭!你会咳嗽至死,穷得一分钱也不剩!”……他又转向我了:'你还不知道吧,其实你妈妈是个小偷!现在知道总比以后知道好,她会抢你的东西,抢她唯一的儿子的东西!……'所有人在他眼里都是小偷! “这个家!这个小镇!都是一样小偷!”说完最后一句'拉格罗' 后,他愤然离开。

大多数时候,我都对姑姑的在表现到很惊讶,她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和往常的下午一样忙着为大家准备礼物。有一次,我偷听她和姐妹们聊天,她对我母亲说:'他是我丈夫,他不是总那样的,是从塞纳去世后才变成这样的,因为无法容忍就不公正地对待。他是个好人。你不能走啊,万一你走了,他会伤心的。他很敏感。唉,为什么好人都那么敏感呢? ”母亲说为了我,她不能留下来,因为孩子还那么小,听这些事情不好。她说以前自己总为这个家感到很自豪,觉得它是小镇上最棒的家。为什么,约瑟夫要这么做,他也是这个家的一分子啊,毕竟他父亲就是塞纳的亲哥哥啊。

'但他从不会说任何有损自己父亲的话!他也不会这么做的,绝不!他宁可咬新自己的舌头,也不会对父亲有半点异议。'

'但他为什么非得要那笔钱呢?他已经比我们要有钱得多!”

'他无法忍受被不公正地对待。塞纳去世后他才变成这样的,他以前不这样”。

卡内蒂笔下的姑姑贝琳娜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总在付出,这点与她那贪婪的父亲截然不同。她并不是人们眼里那没用的旧钟卸下来的芯片,而是一个心肠特别软的人。她没将父亲那贪婪的一面内摄性认同到自己身上,却投射到别人身上,包括自己的丈夫,以这种方式来喂养、满足自己的贪欲。也就是说,她通过投射性认同,把本该是自己身上的特质当做是其他客体身上的。贝琳娜难以产生对丈夫贪婪而暴躁性格的内摄性认同,所以不能包容和转化丈夫的这部分。为此,她丈夫看起来很绝望,他找不到一个地方、一个人来接纳自己。他只好把自己的贪婪投射到这个家庭,他很愤怒,认定那些他所投射的客体们都生性贪婪,他变得极度焦虑,总担心他们会偷自己的东西。他妻子解释说,父亲塞纳去世后给丈夫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从那时起他才表现出这面的。的确,我们在临床中常发现,分离和丧失性创伤会激发投射性认同机制,它会让患者的心理发展水平退行到最原始的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家新作 || 天下风情
新高一精彩记叙文示例
1733年3月13日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诞辰
俄罗斯大佬级人物,专注追星40年,家产败光一生未婚
談談屠格涅夫的小説《初戀》
我要离开了,八十九岁的姑父煞有介事地告诫我,一定要防备小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