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太雷烈士后人结局:长女默默奉献成教师,次女被周总理点名接见

身为我党早期相当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张太雷智识出类拔萃。

李大钊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学贯中西,才华出众”,凭借不凡的才干和清醒的政治头脑,他为早期共产党的组织工作、办报宣传和国际活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闹革命,光有智识是不行的,还少不了过人的胆识,要能文能武才行。

张太雷人如其名,正如平地里的一声惊雷一般。

在1927年,他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打响了大城市反抗国民党反动武装的第一枪,一度率领起义军占领了半个广州城。

时值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反动武装大肆镇压我党。

大城市武装起义,大大提高了我党军队的威望和士气,可大城市正是敌人的巢穴,这种尝试从来便是悲壮的。

1927年12月12日,张太雷在广州起义的战斗中,遭枪击身亡,当时年仅29岁。

这位无产阶级的烈士,将他青春年少便立下的“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之誓言,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而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烈士有几个子女?后人情况如何?

英年早逝的张太雷,曾先后有过两次婚姻。

1918年,他在常州与第一任妻子陆静华结婚,婚后二人育有二女一子:张西屏、张西蕾和张一阳,分别于1919年、1921年、1923年出生。

在父亲牺牲时,三人分别为8岁、6岁、4岁。

张太雷的第二任妻子是王一知,1901年出生于湖南芷江侗族一个封建家庭,后接受进步思想熏陶,加入共产党。

1925年,张太雷与王一知在革命工作中结为伉俪。

1927年10月20日,二人育有一子,唤作张知春,而这些后人结局分别如何呢?

张太雷与陆静华

陆静华成长于常州的一个小康人家,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抚养长大。

她与张太雷结婚时,后者仍在北洋大学念书。

婚后,陆静华为丈夫操劳家务、侍奉孤母、抚养子女,而假期时张太雷便赶回来夫妻团聚,一同操忙。

闲暇时,张太雷还手把手地教陆静华读书识字。

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陆静华,在丈夫的鼓励和自身的刻骨学习下,逐渐能够识文断字,也学习各种技艺作为立身之本,开始从封建女性向独立女性转变。

对于丈夫的革命事业,她虽然了解得不多,但却充满信任。

可天有不测风云,1927年农历腊月,临近年关,陆静华忽然接到上海寄来的一封信,请求她立刻前往上海,地址便在信中。

信,图片来源于网络

几日后,自沪返乡的陆静华坐在婆婆的床前,两人抱头痛哭。

原来,那封信是上海中共中央的机关寄来的。

身在上海的中央负责人,将张太雷牺牲的噩耗告知了陆静华,并代表中央要将陆静华一家作为烈士家属接去革命根据地,以便照料培养,路费由党组织提供。

陆静华因当时婆婆瘫痪在床,不便出行,又有子女,需要照料,因此谢绝了党组织的建议。

在接受了党组织提供的一笔抚恤金后,陆静华只身回到了常州。

在与中共上海党组织的联系中断后,她按照丈夫生前的嘱托,靠着自己的手工劳动挣来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在侍奉婆婆的同时,精心抚养子女。

当时国民党正大力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因此陆静华并未将张太雷的革命事迹告知子女。

她嘱托孩子们,当有人问起时,只说父亲早已在外病逝。

当孩子们都到了入学年龄时,陆静华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千方百计地将三个子女送入学校,接受教育。

三个孩子也相当争气,每个人都学业优异,并被校方按规定减免了学杂费。

孩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孩子们渐渐长大懂事后,陆静华才将他们的父亲是怎样为革命事业流尽鲜血的事迹告诉子女。

在父亲未竟的志向和学校先进思想的熏陶下,三个孩子都逐渐成长为心怀家国之志的进步青年。

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三个孩子也成长得成熟懂事。

当时,大女儿张西屏已经从师范学校毕业,二女儿张西蕾和幼子张一阳也分别读着中学。

战火无情,席卷了家乡,一家人从此告别了平静的生活,四散飘荡。

1937年年底,常州彻底沦陷。

日军在当地大肆烧杀抢掠,陆静华和子女也背井离乡,进行避难。

她背着瘫痪的婆婆,携三个子女一同到常州南乡,可由于没有稳定的积蓄和职业,全家上下一贫如洗,生活难以为继。

当时陆静华便意识到,是时候让三个孩子自己谋求生计了。

骨肉分离,何其之痛,可为国为家,陆静华还是义无反顾地作出了决定。

三个儿女都深受进步思想浸润,如果能继承其父事业,定是再好不过。

然而家中无人照料,却是不行,自己微薄的收入,已是独木难支。

无奈之下,她让师范毕业的大女儿留在了家乡,嘱托其找一份工作,好有个安稳的去处。

二女儿则在她的帮助下,前往斗争前线的上海,寻找党组织,投身革命。

张一阳尚幼,虽抱有革命之心,但为时尚早,便被母亲安排做了学徒,早早地进入社会历练。

在减轻家里负担的同时,也可以为以后投身革命打好基础。

张太雷与陆静华的三位子女,他们的人生也由此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西蕾:继承父亲事业,为革命工作奉献一生

在张太雷的二女儿张西蕾被母亲安排去上海寻找党组织时,弟弟张一阳闹着要和她一起走

她只得答应弟弟自己先去寻找,待安稳下来后再将他接去。

1938年春,张西蕾几经辗转,只身来到上海。

当时举目无亲的她,在两位同学的帮助下,幸运地寻找到了上海的地下党组织。

张西蕾正好赶上了新四军大力招收进步青年与学生,秘密奔赴江南各地的敌后抗日战场,因此顺利地加入了革命军队。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1938年8月,张西蕾离开上海到达温州。

随后她步行20多天,一路穿过浙江,在9月23日抵达了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泾县云岭镇,被分配在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女生队学习。

在革命工作中,张西蕾的革命觉悟和阶级意识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革命战士。

经过考核后,于1938年12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初春,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正在教导总队女生队学习的张西蕾突然接到命令,要她去见几个人。

到了那间小小的屋子里,张西蕾却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加入中国共产党,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那间屋子里有着我党许多高级首长,周总理、陈毅、项英和叶挺,点名要接见这位革命烈士之后。

在看到张太雷的次女后,他们是又惊又喜,又是嘘寒,又是问暖,仿佛见到了当年曾一同奋战的同志。

烈士之后,自是要优待。

见完了首长后,张西蕾在屋外听见周总理亲自交代,要将自己一家接到延安。

西屏、一阳和自己,更是要大力培养,甚至还有去苏联深造的机会。

可当时陆静华不愿给党增加负担,谢绝了党组织的请求。

不过幼子张一阳却终于是盼来了机会,他坚决要求去新四军参加革命,在母亲的嘱托下,这位自小便有着革命志向的小战士出发了。

却不曾想到,这一别,便是和母亲、祖母、大姐的最后一面。

从1938年加入革命队伍以来,张西蕾便将自己所有精力,忘我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1942年,她与新四军军部参谋侦察科科长冯伯华结为革命伉俪。

解放后,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夫妻二人将热情奉献于国家的建设工作。

张西蕾先后在苏州和南京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市教育局中等教育科科长。

1956年,化工部成立,张西蕾与丈夫一同调到北京,担任化工设计院党委副书记。

在新的历史时期,张西蕾先后任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长、化工科技总院副院长,科研成果多次受到中央嘉奖。

2020年2月16日,这位为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张一阳:少年多壮志,为革命献出生命

张一阳告别母亲后,经茅山到云岭,辗转找到了当时在新四军中的二姐张西蕾。

二姐带他去见项英,项英则把张一阳安排到教导总队男生队学习。

当时年仅16岁的张一阳,十分瘦弱,可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革命理论的学习,他都十分认真。

在部队里,这位16岁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位有素质有思想的革命战士,在教导总队毕业时,张一阳已经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运动掀起了高潮。

1月上旬,张一阳所在部队受命掩护军部机关突围,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在敌我悬殊的激烈交战中,张一阳被敌人俘虏。

被押解到上饶集中营的张一阳,同被关押的同志们一起,在狱中和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集中营非人的折磨下,原本体质虚弱的他更是染上了回归热病,不断发着高烧,持续不退。

当敌人知道这个年轻的俘虏,竟是革命烈士张太雷的幼子时,顿时欣喜若狂。

倘若能以怀柔之策劝降张一阳,那么对于共产党的士气将会是相当大的打击。

因此,他们软硬兼施,力图诱降张一阳,甚至以不投降,便放任他被回归热折磨而死来威胁他,可张一阳却始终不曾动摇。

敌人切断了他的饮用水,可却没曾想,这位年轻的战士竟像其父一般坚强,从未示弱。

最后,在非人的折磨下,张一阳在狱中壮烈牺牲,年仅18岁。

身为家中的幼子,张一阳却是最先离家人而去。

监狱,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身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战士,他的牺牲却正书写了少年革命的壮烈篇章。

当时先行撤退的二姐张西蕾,在1942年才从突围出来的同志那里获悉张一阳的牺牲经过。

当时她便悲痛万分,后来在首长的鼓励下,张西蕾化悲愤为斗志,更加一往无前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张西屏:默默奉献,为家庭付出青春年华

最后,说到张太雷与陆静华的长女张西屏。

妹妹和弟弟都参加了革命事业,这位默默奉献的长女则一直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

在战火与硝烟中,她像当时无数默默奉献着的人民群众一样,凭借自己的勤劳、忍耐与善良,承担起了赡养家庭、照顾长辈的重任。

从师范毕业,张西屏便从事了教书工作。

教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一份工作中,她与那家学校的校长谢舜臣喜结良缘,成为夫妇,还帮助丈夫振兴家业,开了一家药房。

解放之后,张西屏也迎来了安稳和平的日子。

在国家的号召下,将自己的热情奉献到其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在常州三中成为了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人民教师。

后来公私合营,她还主动动员丈夫将自家药房产业全部交公,积极配合国家开展的一化三改工作。

可以说,虽然不像弟弟妹妹那样直接参加了革命工作,但张西屏作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代表,一样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一份独一无二的贡献。

药房,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太雷与王一知

张太雷的第二任妻子是王一知,她是张太雷革命事业的忠实伴侣。

1927年12月,王一知和仍在襁褓中的儿子张知春一同达到香港,等待着广州起义胜利后的张太雷来此团聚,可等来的却是丈夫殒命沙场的噩耗。

遭遇打击后的王一知并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继续协助党组织进行着地下的秘密斗争,并在白区中坚守了10年之久,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知春:辗转飘零,独居一生

王一知在白区的革命工作是动荡且不安定的,因此张知春便被送回湖南老家。

陆静华知道张知春是丈夫的骨血后,当即同意收留。

可时局动荡,护送张知春去往常州的交通员不幸牺牲,张知春也流落到北平慈幼院。

1938年,周总理辗转找到了线索,派人将张知春接回延安。

1939年,张知春和当时一批中共中央高级领导干部和烈士子女的儿女一同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

张知春虽然当时年纪尚小,却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学习能力,很快便学会了四国语言,为他以后的进修打下了基础。

张知春在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科学研究者和工程师。

到了1952年,他已经可以独立在苏联科学院的军事科学研究所从事军事研究这一重要工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太雷子女四人都是和谁所生?他的妻子是谁?
张太雷旧居,走出两位烈士的民居
常州锡剧《烛光在前》代表江苏晋京展演
广州起义总指挥牺牲后,儿子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手下走出3位元帅
张太雷烈士纪念室
文华奖·上戏人|锡剧《烛光在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