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士榘将军论淮海战役: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胜利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战术思想的胜利(节选)

陈士榘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思想的胜利。这突出地表现在最坚定最做底的革命精神,人民战争思想和巧妙的指挥艺术三个方面。

1949年12月,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在淮北蔡凹。右起:陈士榘、张震、粟裕、夏光、王德。

(一)在最坚定最彻底的革命精神指导下,制定了战无不胜的战略战术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使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毛泽东同志最坚定、最彻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革命精神,和在这种革命精神指导下,为我军制定了战无不胜的战略战术。

面对着貌似强大的美蒋反动派的进攻,毛泽东同志正确地估计了形势,分析了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对比,指出反动派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是能够打败的。战争的进程正是如此,我军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敌人的有生力量大批大批地为我军所歼灭。战争进行了一个年头,形势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敌人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困境。当1948年秋冬,敌我力量对比和全国战局出现了有利于我的重大变化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英明而勇敢地抓住了这个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地决定了决战方向,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不论敌人在军事上占优势、我占劣势的时候,还是在军事上我占优势、敌占劣势的时候,毛泽东同志都充分表现了革命的彻底性和革命的坚定性。淮海战役是在济南战役结束之后、辽沈战役发动不久的时候就开始了战役的计划和准备工作的。那时国民党集结在淮海战场上的和随时可调援的军队有80多万人,而且其中多数是装备精良的部队。不仅如此,还有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驻在青岛、南京、上海,并派兵舰在长江和山东、苏北海岸巡逻,为蒋介石撑腰,威胁我军。而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的部队,总共也不过60余万人,装备和交通运输条件都远不如这些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全国战场上我与敌人军队的数量相比我军即将转入优势(我军在数量上转入优势是在辽沈战役以后),但在当时的淮海战场上,我军在数量上还少于敌军。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敌人进行主力决战,在某些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全面地、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识破了蒋介石的阴谋。当时蒋介石的主子美帝国主义一面驻兵青岛等地为蒋介石打气撑腰,一面要蒋介石缩短战线,将长江以北的兵力全部撒到江南,想造成一个“南北朝”的局面,以便赢得喘息机会,然后卷土重来。蒋介石为其反动本性所驱使,一面向其主子讨价还价,乞求屠杀人民的武器,一面在淮海战场上布下重兵,企图在徐州地区以重兵堵防的办法与我军决战,守住中原,防御江北;战局对它不利时,则将主力撤至江南设防,巩固长江防线,阻止我军过江。党中央和毛主席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抓住这个战机,在徐州地区将敌人的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而让其主力逃至江南,那就不知要给以后的渡江作战和解放江南广大地区带来多少困难,甚至还会延长全国革命胜利的时间。在充分估计了革命的潜在力量和斗争发展的前景,利用敌人企图与我军会战的错误打算,和其兵力仍较分散,便于我军各个歼灭的条件,毛泽东同志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战略指导原则,英明、果断地定下了打淮海战役的决心。最高统帅的决心,是伟大行动的起点,是克敌制胜的前提。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战略战术思想所作出的英明决定和他制定的作战方针,便为我军获得淮海战役这个有历史性的巨大胜利,奠定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当淮海战役进入到第三阶段,我军集中兵力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于12月30日又及时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因为这时,革命与反革命决战的胜负已成定局,全国的解放指日可待,而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于不甘心灭亡,便又演出了一出“战犯求和”的丑剧,打起“和谈”的招牌,企图使革命就此止步。在这有关我国人民革命成败的紧要关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明决策,并且指出: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淮海前线我军全体同志坚决响应了这一伟大号召,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坚决迅速地把被围的二十来万敌人全部歼灭,获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

1948年11月24日,中共宿迁县委进行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支前工作初步总结与今后支前任务的布置。

(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战术思想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最坚定、最彻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最根本的在于他坚信人民、依靠人民。而充分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正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战术思想的特色。所以说,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战术思想的基础。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指出:“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又一次人民战争打败了反人民战争的典范,它充分证实了毛泽东同志这一光辉思想的完全正确。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就是建立在这个思想基础上的。

华北、华东、中原三大解放区千百万人民的全力支援,是我军获得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给淮海前线解决了大兵团作战及部队运动迅速情况的许多困难。部队需要兵源,他们就及时送自己的优秀子弟上战场;部队需要弹药粮食,他们就日夜不停地赶运供应;部队需要转送伤员,他们就组织了几千个坚强的担架队。真是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在战役进行两个多月的过程中,所有通往淮海战场的道路上,日打夜夜拥满了络绎不绝的民工行列。不远千里自愿赶到战场支前的民工共有220余万人;源源不断地筹集运来的粮食达四亿三千多万斤。陇海、平汉、津浦线的数万铁路工人,冒着连绵数日的大风雪,抢修铁路,保证了数十万吨军需品迅速运到前线。所有这一切,如果不是人民军队所进行的人民战争,又怎么能够办得到呢。

从部队来看,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我军连续作战两个多月,广大指战员自始至终保持着旺盛的士气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在战役第一、第二两个阶段的过程中,我军曾以一夜120里到140里的急行军追击逃敌,渡河涉水,忍饥耐寒,不顾疲劳,不怕艰苦。在第三阶段中,我军在冰天雪地里,进行敌前练兵,开展政治攻势,艰苦地进行近迫作业,冒严寒奋勇作战,表现了高度顽强坚忍的战斗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同时,我军在战术动作、军事技术、作战指挥、协同作战、后勤工作、政策纪律及战时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很多显著的进步。淮海战役获得的胜利,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因而做好人的工作,做好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对保证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在战役前和战役过程中由于进行了形势任务教育,阶级教育和火线宣誓、火线庆功、战地诉苦等等丰富多彩、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因而每一个指战员都具有高度的阶级觉悟,都充分懂得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个个都英勇战斗,狠狠地打击敌人。在连续的追击战中,有的部队吃不上饭,喝不到水,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胜利完成了截击敌人的艰巨任务;在围歼敌人的战斗中,有的连队单独顶住敌人一个师的疯狂进攻,始终坚守阵地,寸土不让,最后剩下一个人,始终坚持战斗到底;在阵地上,广泛地开展了军事民主,大大发扬了广大指战员的智慧和作战积极性,战士们创造了打敌人的坦克、对付敌人的毒气、打地堡…等许许多多的作战办法,这对歼灭敌人,加速战役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以上充分说明,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一方面紧紧地团结并动员了广大人民,依靠人民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依靠高度觉悟的广大指战员,发扬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和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灵活机动的战斗作风。这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无限威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毛深东同志为我军所制定的战略战术,都是和我军有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支援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指战员这两个根本条件密切联系着的。“民兵是胜利之本”,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战术思想战无不胜的基础。

淮海战役示意图(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三)采取巧妙的指挥艺术,全面地运用了十大军事原则

毛泽东同志不仅具有最坚定、最彻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而且他善于斗争,善于取得胜利,以最巧妙的指挥艺术,使我军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我军坚决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特别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人民革命战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战术思想。他所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我军作战方法的最完备、最科学的概括。《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及执行这一方针的过程,就是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全面运用了十大军事原则。

淮海战役的特点,是敌我双方在一个广阔的战场上,集中大兵团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决战。蒋介石在徐州战场上把80多万重兵作了带有很大机动性的防御部署,它以徐州为中心,在陇海路东段和津浦路南段,部署了所谓“一点两线”的设防,采取所谓“固守一点,四面驰援”的战法。我们采取的作战形式也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有连续神速的追击,有积极的运动防御和阵地防御,有大规模野战在运动中的分割包围;有野战攻坚,也有城市攻坚,等等。各种作战形式根据战局的发展不断演变,互相转移和结合。但是不论情况多么复杂,我军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始终遵循着毛泽东同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以及“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速续作战的作风”等作战指导原则。

我军对敌人任何一个集用的歼灭,都是采取分制包围各个歼灭的方法。也就是首先切断和隔离敌军各个集团之间的联系,构成多方的对外正面,不让敌军各集团选拔会合,然后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地歼灭。战役第一阶段,毛主席就明确具体地指示我军:“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二五师、六十三师、六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为什么毛主席要把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放在歼灭黄伯韬兵团这一着呢?因为当时黄伯韬兵团在整个淮海战场上的兵力部署比较薄弱,比较突出孤立,所处的地区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又加之驻扎在台儿庄附近之第三“绥靖”区部队在我党的政策和我节节胜利的影响下准备起义,所以先歼灭黄伯韬兵团,条件比较成熟。更重要的是,把黄伯韬兵团歼灭以后,可便利我军寻歼徐(州)蚌(埠)地区之敌,可为战役尔后的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军执行毛主席这一指示的结果,正是如此:黄伯韬兵团在碾庄地区全部被歼,在敌人的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大大的缺口,使敌人的整个部署陷于混乱;同时使徐州之敌陷于孤立。战役第二阶段,当黄维兵团由河南南部东援徐州的时候,我军由于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就有了较大的优势和较大的主动性,在黄维和杜聿明两个集团同时被我合围的情况下,为了有把握地歼灭敌人,我军首先集中兵力吃掉了黄维兵团,然后,又高度集中兵力,以绝对的优势,得以将杜聿明集团全部歼灭。淮海战役数十万敌人,都是这样被我军一口一口吃掉的。经验告诉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的原则,不仅在敌人采取“点面结合”“分区防御”的战略部署的时候是能够做到的,在敌人采用“一点两线”重兵集团的战略部署的情况下,也同样是可行的。因为敌人采取集团防守,同样会有薄弱环节。这薄弱环节,或因其所处位置突出,或因其正面较宽、纵深较浅,或因其战斗力较弱。总之,在同一个战役、战斗中,在许多部分敌人中间,总有其比较薄弱的部分,问题在善于洞察敌情,寻找敌人的弱点和利用敌人的弱点,正确选定突击方向,只有这样,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这里,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根本方法。

我军为了达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成功地采取了围困与打援、阻援密切结合的作战方法。如前所述,敌人采取“一点两线”的兵力部署,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加上其交通运输条件和装备条件均较好,就大大增加了我军分割围歼敌人时受敌援军包围或侧击的威胁。敌人也正是企图固守一点,诱我攻击,而后援军速至,迫我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因此,在战役第一阶段,毛泽东同志就英明地指示我军用一半以上兵力箝制、阻击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清泉、李弥两兵团,达到歼灭黄伯韬兵团三个师的目的。情况正是这样,当我军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时候,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由徐州东援,李延年、刘汝阴兵团由蚌埠北上,黄维兵团也由河南南部东调。几天之内,敌人重兵麕集,蜂拥而上。但我军根据毛主席的英明预见,早已作好阻援、打援的准备,分别阻止住了敌人庞大的援军,且将黄维兵团套住,歼灭其他援军一部,保证了全歼黄伯韬兵团的初战胜利。在战役第二阶段,也是初则南、北两头阻援,后则南面阻援,北面则分别两处合围敌人,保证了全歼黄维兵团的大胜利。当战役第三阶段展开以后,由于黄维兵团被歼,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先则受阻,后则龟缩淮河以南,不敢北援,就使杜聿明集团陷于完全孤立无援的境地,因而,同样遭到了全歼的命运。这种打法,正是接受和发展了“攻济打援”的原则。整个战役的发展,就象一个连环套,套住敌人一个集团,诱敌另一个集团来援,又将来援之敌套住,关起门来打。结果是被套住的敌人被围歼了,送上门来的敌人,不是遭到全歼就是遭到沉重打击。经验证明这是一个绝妙的战法。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也是我军在战役过程中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所遵循的一个重要作战原则。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淮海战役的主要特点,是敌我双方在广阔的地区内,集中大兵团进行主力决战,战役规模空前巨大,作战形式也错综复杂。一切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作战形式,都集中地表现了“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这个主要特征。某些阵地战、攻坚战都是与运动战互相转化、互相配合的。大规模的运动战,是整个战役的基本作战形式,没有这个大规模的运动战,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歼灭这样多的敌人。黄维兵团的被围,就是在运动中诱其深入,而后达到合围的目的的;黄伯韬兵团及以后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也是在运动中被包围的。我们之所以要在运动中围歼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制造敌人的错误,寻找战机,便于我军各个歼灭敌人;一方面也因为敌人南援北扰,东遁西逃,没有一个固定的作战线,不采用大规模的运动战,不在运动中围歼敌人,而企图单独采取阵地战的办法,那就会让敌人逃掉;更重要的是,“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便于发挥我军的长处,避开敌人的长处,利用并扩大敌人的缺点,以调动敌人,使其被迫就范。这里说明,在以弱胜强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在以强制弱的情况下,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也是最好的办法。同时也说明,正规战必须是阵地战与运动战的有机结合,淮海战役就是现代战争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正规战。

此外,“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等作战原则,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这样规模巨大的战场上,进行为时65天的连续作战,要歼灭如此集中强大的敌人,我军又缺乏良好的后方供应,不根据这些原则办事,同样也是不能保证全歼敌人的。特别是没有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就不可能在敌人拼命逃跑的时候把它围住,也不能在敌人负隅顽抗的时候,坚决、迅速、干净、彻底、全部地将其歼灭。

总之,毛泽东同志杰出的作战指导思想,就是要保持主动,保持优势,打歼灭战。打这个规模非常巨大、情况十分复杂的淮海战场上,要作到使我军保持主动,保持优势,全歼敌人,就必须全面地贯彻运用十大军事原则。整个战役之所以战果辉煌,各个战役阶段的作战行动和各次战斗之所以战无不胜,进展顺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我军全体指战员创造性地、全面地运用十大军事原则的结果。(本文选自叶剑英等著《伟大的战略决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十大军事原则的辩证意蕴及时代启示
备受争议的淮海战役,真正的灵魂指挥者到底是谁?
淮海战役初,陈士榘打不过黄百韬兵团,粟裕临阵换将,主席:极好
淮海战役中毛泽东的全局指导(下)
如何正确理解粟裕将军“尤善指挥大兵团作战”
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用兵如神,主席摇头道:有人比我更会带兵打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