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6年叶帅决心动手前,担忧部队态度,杨成武:他们调不动一兵一卒

1976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弥漫着浓郁悲伤氛围的一年。

先是年初的时候,一生为革命事业及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周总理,在承受了多年的病痛之后,溘然长逝。

到了年中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朱德总司令,又接着撒手人寰。

9月9日这天,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主席,也走完了他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国人民的福祉而斗争的辉煌人生。

三位伟人的相继逝世,让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局势突变的巨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定的责任重重地压在几位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身上。

特别是老帅叶剑英,在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之后,眉头紧皱,陷入沉思之中。

他最担心的除了政局之外,还有军队的安定。

为此,他很快便把当时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的杨成武将军叫了过来。

叶帅在关键时期主动站了出来

叶剑英元帅,是中国革命历史资历最深的老帅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之中,有不少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比如陈赓、林彪、徐向前等人。

而叶剑英元帅则是他们的老师,他是黄埔军校最早发起及创建人之一。

叶剑英元帅

在黄埔军校,叶剑英元帅担任了教授部副主任的职务,全面负责黄埔主校多期学生的直接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与指导工作。

国共两党的众多黄埔系的高级将领,见到叶帅都要称一声“老师”。

而他的资历,还远不止于此。

在1924年参与创建黄埔军校之前,他已经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共和革命近6年,是中山先生身边最为重要的革命将领之一。

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的叶剑英

叶剑英元帅与朱德总司令,都是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两人是标准的校友关系。

只是朱德总司令毕业后追随了共和革命的先驱人物蔡锷将军,而叶剑英元帅则来到了孙中山先生身边,两人共同为共和革命,在不同的区域相互呼应,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叶剑英元帅,在1920年的时候,就以领军将领的身份,参加了驱逐桂系军阀的战役。

而军阀陈炯明叛乱的时候,正是由叶剑英元帅率领一个营的海军陆战队,保护了孙中山先生的安全,并成为讨伐陈炯明叛军的主力部队。

在北伐战争时期,叶剑英元帅就已经是国民革命军中一个主力师的师长。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基于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政府的战略考量,总共发起了三次最为关键的武装起义,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而广州起义,正是由叶剑英元帅所亲自领导与指挥。

1921年,叶剑英在广东

在土地革命时期,叶剑英元帅则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总参谋长,是我军的最高决策与指挥者之一。

在全面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阶段,叶剑英元帅参与直接军事作战并不多,他的主要工作依旧是中央军委的总体军事战略决策,同时,还长期肩负我军的军事教育工作、军事联络与外务工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元帅还是延续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作性质,主要还是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一度曾担任着中央军委的副主席职务。

而另一位长期在中央军委工作的将帅,则是杨成武。

杨成武上将

杨成武将军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在总参部门,属于叶剑英元帅的直接下属,杨成武将军也是叶帅在中央军委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是他最为信任之人。

1976年的时候,叶剑英已经被中止了中央军委的工作,成了闲不下来的“闲人”,而此时,杨成武仍在中央军委负责并掌管着总参事务,是与各军区最直接对接与打交道的人。

已经失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的叶帅,为了在特殊时期确保全国部队的稳定,在他自己已经没有履行相应职责的名分与权力之时,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最为信赖并长期在中央军委并肩工作的杨成武将军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他意识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连忙把杨成武将军秘密叫过来的原因。

叶帅把部队稳定交给了杨成武

论年龄,叶剑英元帅比杨成武将军大了整整17岁,杨成武将军面对叶帅时,既是自己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又似长辈与兄长。

基于叶剑英元帅深厚的革命资历,以及在长期革命斗争历史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年长自己许多,杨成武将军对叶帅既仰仗,又极为尊重。

叶剑英

而且两人也算是半个老乡关系,叶帅的家乡广东梅州与杨成武将军的家乡福建长汀距离并不远,甚至彼此的语言都是相通的,这进一步增进了两人的关系。

1976年,当叶剑英元帅在为当时的时局及部队的安定焦急与操心的同时,身在中央军委总参的杨成武将军也同样忧心忡忡。

此时,必须要有个德高望重的人的站出来。

而当时论革命资历与军队影响力,只剩下几名老帅,再加上邓小平、李先念等一批老革命家,这些人当中,资历又高、影响又大,还熟悉部队情况,并长期跟部队打交道的,首推叶剑英元帅。

当叶剑英元帅想到杨成武将军时,他也同样想到叶剑英元帅。

在跟叶剑英元帅碰面前,杨成武将军先是找到了聂荣臻元帅,而聂帅的态度很明确,让他尽管与叶帅说明情况,商议对策。

杨成武

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应对后面的局势,另一方面想办法让叶帅站出来主导,以维护部队的稳定。

杨成武将军虽然相对于几名老帅,属于年轻一辈的将军,但是,他同样也拥有深厚的革命资历。

杨成武将军虽然出身贫寒,自小却接受了系统的新式教育,在当年的红军队伍中,算是文武全才之人。

他14岁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革命思想。

同时,因为杨成武将军出身的关系,他有着更强烈的投身革命事业,改造旧中国,拯救黎民于疾苦的志向。

1929年,年仅15岁的杨成武将军,便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闽西古城的武装暴动,正式投身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

1930年,杨成武于江西广昌县留影

杨成武将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艰苦磨难,随中央红军到达了革命对地延安。

刚到延安不久,他便参加了一场针对国民党与马家军联合组成的三大骑兵团的阻击战斗,这场战斗由彭德怀元帅亲自指挥,充分利用一个叫做吴起镇地方的地形优势,用传统步兵将敌军三大骑兵团打得人仰马翻。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斗,不仅通过缴获的敌军大量战马与战刀,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队伍,而且还触发了毛主席的诗兴,为跃马归来的彭德怀元帅题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名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六言诗,不仅描写了彭德怀元帅的雄伟丰姿,而且也是对打赢这场漂亮大仗的将士们的赞誉。

而这场战役的主力部队是红4团,前线进行军事指挥的,就是杨成武将军。

1935年,杨成武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留影

通过这一战,不仅打出了彭大将军的威名,也让杨成武将军一仗成名,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第一次全面的彰显。

抗日战争期间,杨成武将军更是锋芒毕露。

他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的115师麾下的独立团团长,先是在林彪的指挥下,通过穿插阻截,打了一个平型关的大胜仗,挫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接着,在太行山区的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将军采用夜袭的方式,将一个日军的混成旅团围困在一个山坳之中,此战不仅歼灭日军近千人,而且还击毙了被称为日军“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也是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被我军击毙的日军职别最高的将领。

阿部规秀

在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将军开始的率领大兵团作战,先后通过张家口、石家庄等城市攻坚战役,打出了朱总司令所赞美的“夺取大城市的创例”典范,也为后来的平津战役的胜利打出了一个大后方,扫除了障碍。

杨成武成了纵横华北战场,令敌人闻声胆寒的我军猛将,毛主席曾称他是我军的“赵子龙”。

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将军因为他的卓越战绩,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再加上他文韬武略,毛主席便将他重点安排到了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部。

虽然中间也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起起伏伏,但杨成武将军凭借他的实力,成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的长期领导人,也是长期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帅的亲密战友与得力助手。

在1976年以前,邓小平同志也曾担任过一段时间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此时,小平同志曾开玩笑说:“我只是个挂名的总参谋长,总参的工作还是由杨成武同志来实际负责。”

杨成武和邓小平

从这儿,就不难看杨成武将军对中央军委总谋部工作的得心应手,不管军委谁来主管,总参一块的工作,都离不开杨成武将军的主导与参与。

中央军委虽然还有其他不少常设部门,但许多重大的军事指令下达与部队调动,都要通过总参谋部才行。

这也是杨成武将军在1976年毛主席去世之后感到压力巨大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叶帅对部队这块的担忧要找他分担的原因所在。

杨成武通过总参加强军队管理

叶帅十分清楚当下的局势,他给维护两个层面的稳定,一是政局,二是部队。

首先,在政局稳定方面,他必须有所行动,清除掉不安定的因素与人员。

为此,他必须征得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华国锋同志的同意,并团结高层领导人当中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华国锋同志

他制定了严密的应对方案,并频繁也李先念、汪东兴等人商议对策,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的问题,并做好预案。

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主要人员之间的会面,还是谈话,都必须做到严格保密,连他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于是,叶剑英元帅一边不断地转移住所,据说,最多的一次,一晚上就搬了三个地方,一旦发现有危险的迹象,就即刻转换地方。

这些地方,叶剑英元帅之所以不断变动,不只是考虑到自己住宿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当成工作与会谈的地方。

即便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但他所见之人都是当时的主要领导人,这些人的任何行动,都不可能做到无人知晓,这样一来,每一次会面,他所处的位置就会暴露一次。

这就成了他频繁搬家的主要原因。

叶剑英

叶剑英元帅从不在电话中说任何事情,所有的事务都全部采用面谈的方式进行。

面谈时,他与来人也不用口头交谈,而是双方都在纸上写出要说的话,以免被别人窃听到交谈内容。

当所有的计划制定好,并准备开展行动时,他就必须解决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让部队介入。

有着长期军事管理经验的叶剑英元帅非常清楚,只要部队不介入,也就是说,只要对手调动不了部队,那么,所有的事都可以快速地在小范围内解决。

如果部队一介入,那么事情必须会扩大化,将会对整个中国的局势造成巨大的影响。

他不希望,也不能接受国家的动荡与混乱。

所以,控制并管理好部队,便成了重中之重。

而已经失去了中央军委领导职务的叶剑英,只能将这一重任,交付到在军委主持总参工作的杨成武将军身上。

而杨成武将军,并没有辜负叶帅的期望。

杨成武

他先是以总参的名义,向所有部队下达了军事命令,指出:任何部队的调动,哪怕只是一个班一个排的调动,都必须征得军委总参谋部的同意,否则将军法处置。

正是由于杨成武将军对部队的严密把控,让叶剑英元帅所主导的避免乱局、维持稳定的行动,非常机密而快速地在小范围内,得到了圆满的处理。

结语

在1976年末这个关键时期,本来已经离开领导岗位的叶剑英元帅,在国家局势处于危机之时,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主动挑起了维持政局及部队稳定的重任。

叶帅再一次挂帅行动,除了其他人员的配合之外,更离不开对党对国家极为忠诚的杨成武将军的大力配合。

杨成武将军立足于本职岗位,却极富政治格局,他再一次成为了叶剑英元帅的助手,非常策略而巧妙地保证了在危急时刻对部队的管理,为整个国家化解了一次巨大的危机。

正是因为有了叶剑英元帅与杨成武将军,在特殊岁月的力挽狂澜,为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稳定的大环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6年叶帅决心动手前,担忧部队态度,杨成武:他们调不动一兵一卒
70年革命生涯,他是上将军衔,第三子中将军衔,“父子两将军”
毛主席临终前,为何要罢免叶剑英元帅的军权,选择陈锡联统帅三军
71年叶剑英接管总参后,苦于无得力助手,李达:我给你推荐一良才
65年中央考虑杨成武当总参谋长,林彪提出异议,毛主席顿知其用意
1976年,主席临终前决定把军权交给陈锡联,多年后才知伟人高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