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昆仑:太湖之畔走出的传奇革命家

来源:无锡市委统战部

明媚秀丽的太湖鼋头渚公园内一处碧波环绕的山头上,翠柏掩映中有一座典雅别致的近代建筑,这里就是无锡籍爱国革命家王昆仑青年时期居住、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的“七十二峰山馆”。

  1985年王昆仑逝世之后,无锡人民为纪念缅怀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卓越的领导人和著名红学家,特意将七十二峰山馆辟为“王昆仑故居”,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还亲笔题写了故居的横匾。

  时光荏苒,24年之后的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无锡市委、市政府斥资数百万元重新修缮了“王昆仑故居”。

  修缮后的王昆仑故居占地一百余平方米,仿歇山式,三面环廊,中有玲珑庭院,面朝烟波浩渺的太湖,后山坡上植满桂花和龙柏,空间开阔,环境幽雅,并增设了“万方楼会议旧址”和“王昆仑与红楼梦”两个展馆,故居前安放着无锡本土青年雕塑家顾飚历时半年多时间精心打磨而成的王昆仑半身石塑像。

  建筑、塑像、图片、文字,以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向我们深情诉说着王昆仑这位传奇革命家走过的不平凡的风雨人生历程……

  投身革命洪流

  王昆仑原名汝玙,字鲁瞻,190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城内姚宝巷,少年时期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在北京新开路小学、第四中学和北京大学求学。

  从江南小城无锡到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王昆仑亲眼目睹了清政府腐朽无能、帝国主义肆意侵略、国家民族苦难深重的现状,幼小的心灵早早植入了革命的种子。

  1917年,王昆仑入读北京大学预科,次年以优异成绩正式考入北大哲学系,校内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相互激荡,王昆仑如饥如渴的读书学习,吸纳各种进步思想,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其中,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天下为公”思想对王昆仑影响巨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北大一年级学生会主席的王昆仑带领同学积极参加了爱国宣传和示威游行。

  1922年,为反对北洋政府委派彭允彝出任教育总长,王昆仑作为学生代表赴上海寻求各界支持,期间,拜见了孙中山,因其爱国热情、超群胆识和出众才华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赏识,亲自介绍他加入中国国民党。

  回到北京后,王昆仑不负嘱托,积极筹谋,很快在北大学生中建立起第一个国民党秘密支部,投身于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斗争。

  同年,王昆仑从北大毕业,应聘为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6年,他来到广州,任黄埔军校潮州军校政治教官,同年七月随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做法,王昆仑愤而辞职,奔走于广州、南京、无锡、上海之间,开始在国民党内部从事反蒋民主斗争。

  倾情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为探索拯救中华的正确道路,王昆仑在无锡姚宝巷老宅和鼋头渚太湖别墅内潜心学习马列著作,并联系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

  次年,他在无锡创办《人报》,并用“大鱼”、“堪天”等笔名,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文章。残酷的现实让王昆仑这位热忱的爱国青年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1933年,在国家民族最黑暗的时刻,王昆仑冒着巨大的风险,毅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利用国民党老党员的身份,长期在国民党内部从事民主运动和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1935年,王昆仑会同钱俊瑞等革命同道在鼋头渚召开著名的“万方楼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研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

  之后他为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方奔走,宣传发动,并积极营救了大批地下中共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

  1941年,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王昆仑在重庆发起组织了简称“小民革”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3年又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爱国人士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为摆脱政治迫害,王昆仑经组织同意赴美考察,在旅美华侨中开展了一系列反蒋民主活动。

  1949年1月,王昆仑途经苏联回国,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王昆仑以民革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新中国成立后,王昆仑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员、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在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统战、外交工作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革期间,王昆仑遭迫害被关押7年之久,直到1975年才恢复自由。1981年12月20日,王昆仑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继而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任期间,他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8月,王昆仑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3岁,胡耀邦代表党中央致悼词,给予其高度评价,直到这时,他中共党员的身份才为世人知晓。

  醉心红楼研究

  王昆仑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也造诣深厚,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红学专家。由于出生书香门第,再加上勤勉好学,王昆仑自小就在文学方面表现出过人天赋,他的旧体诗词和新诗写得都很出色。

  投身革命工作后,虽戎马奔忙,王昆仑始终不改书生本色,热衷于读书、写文。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在妻子曹孟君在重庆负责编辑的《现代妇女》上,以“太愚”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评点红楼人物的文章。

  他的文章受到了周恩来的关注和赞赏,在周的鼓励下,王昆仑再接再厉,在四年内利用工余会后的时间又陆陆续续发表了十几篇红楼人物评论,其中《花袭人论》《晴雯之死》等几篇文章还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认为“很有新意,希望继续写下去。”

  解放后,王昆仑将红楼人物系列文章进行了修改润色,在《光明日报》重新发表,1983年再次修定为17篇,由三联书店以《红楼梦人物论》的书名结集出版,后来又一版再版。

  在红楼人物里,王昆仑对敢爱敢恨、勇于反抗的晴雯情有独钟,因此还和女儿王金陵合著了昆曲剧本《晴雯》,后在北方昆剧院首次公演。

  上世纪70年代,王昆仑还写有古体诗词100余首,后均编入1988年出版的《王昆仑文集》。

  王昆仑不是专业的红学家,但他的著作,视角独特、剖析深刻、语言精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稠密的思想底蕴和革命家独有的开阔胸襟,因此《红楼梦人物论》甫一出版,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被该书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和浓烈的审美性而深深吸引。

  同是无锡人的当代文史大家冯其庸对王昆仑所著的《红楼梦人物论》也推崇备至,还特意在七十二峰山馆前的石头上,留下了对王昆仑的仰慕推崇之语。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代传奇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多姿人生已尘封在历史时空里,但他的爱国思想、奋斗精神和文学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久性的宝贵财富。

  坐落在湖光山色中的王昆仑故居,前拥碧波万顷,背倚青山翠岭,已被民革中央确定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教育基地”,也将成为无锡展示故居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更多的人将来到这里,追忆缅怀这位从太湖之畔走出的传奇革命家——王昆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962年,沈醉到政协工作后的第一个夏天,夜晚去政协礼堂楼顶花园
万浪桥与苍鹰渚,众里寻它千百度
薛永辉
苏州城幸免于“焦土抗战”
淡定的古村
“太湖第一古村”陆巷村美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