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史(8)被困怀玉山

先遣队在皖南实在立不住脚,不得不决定暂回闽浙赣根据地,待休整补充后再打出去。方志敏率部退出乌泥关,经旌德到达泾县的茂林镇,在那里安葬了寻淮洲的遗体,然后向太平县的柯村前进。不巧,行至陶村时,又与敌军一个团遭遇,本可将其一举歼灭,可军团长刘畴西,却只用一个营去迎击,打不过再上一个营。这种加油式的指挥,使这次歼灭战又打成了消耗战。最后,刘畴西一看消耗大了,想一撤了事。只气得许多负伤的干部从担架上跳下来,要求率队冲上去,将敌人消灭。刘畴西不答应,还是撤了,并且从此畏敌怯阵,消极避战,使部队越来越被动,把不少指战员都急哭了!'不积极打赢敌人,怎能在皖南立足?'有些战士更直骂他是'纸上谈兵的军团长'。

方志敏早就向他直接指出过指挥上的失误,他不听,其他领导干部批评他,他也置之不理,于是,先遣队的处境变得更加被动了﹣﹣敌人在后面追,红军在前面跑,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地奔跑了十多天,也无法停下来,部队疲劳不堪。

好了,总算进入柯村苏区了。大家都以为,可以在这里歇一歇,喘口气了。

然而,小歇可以,大歇却不能!

柯村苏区,是新近才发展起来的小苏区,方圆不过百里,先遣队若在此大歇,势必引来敌人的大举围攻,这块难得的根据地一下就完了。

方志敏来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分。去年4月,他开过一期白区工作训练班,结业后,选派了一些同志来皖南开辟新区。其中,有葛源区的区委书记刘毓标,他带了一个300多人的游击大队到皖南活动,不过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把苏维埃运动推进到祁门、贵池、太平等县,建立了以柯村为中心的根据地。他又想起,这带是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如果在四年前的第一次反'围剿'时,曾洪易采纳他的建议,将红十军开到皖南来发展新区的话,那么,情况肯定比现在好得多。

良机已失,追悔无益。因借鉴而追悔可以为师,因埋怨而追悔徒增懊恼。

方志敏不愿再想下去了,只觉得不能给柯村苏区留下明日的追悔,只能留下明日的希望。因此,不仅应该赶快离开这里,将敌人引走,而且应该给刘毓标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于是,他和先遣队的领导统一了认识,连夜把刘毓标找来。

'明天我们就走!'方志敏说。

'这么快?才两天啊!'刘毓标感到十分突然。

'再呆下去,就不好了。我们商量过,给你们留下个侦察营,加上原来的游击大队,立即组成皖浙赣独立团,由你担任独立团的政治委员。毓标同志,今后一段,会十分困难,你们不要莽撞,也不要畏缩,坚持住这一段,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的!'

刘毓标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漱漱'地滚落下来,老首长的关心使他感激不已,先遣队的处境又使他难过万分。在昏暗的油灯下看着方志敏的脸,心里更不是滋味,原来一张英俊的方脸,如今被老长老长的头发压得这样瘦削,一脸的灰釉,让人心疼。

'志敏同志,你,你要多多保重啊!'

方志敏见他流泪,开始有点奇怪,一听这话就笑了,说:'我很好,现在痨病都不发了,只不过痔疮有点讨厌,不过,这也不碍事。倒是你自己要多注意呢,留个好身体,为革命多出力!'

第二天天不亮,先遣队就走了。

先遣队离开柯村后,转战在东流、祁门、休宁、太平、泾县、石埭、秘浦、青阳等地。打过一些小胜仗,但小打小闹,阻不住敌人的攻势,还是难以立下脚跟。

从当时的形势看,采取正规军打运动战的方法,已越来越不利,要坚持长期斗争,关键是将正规军变为游击队,从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但是当时领导上还没有向游击战转变的认识,又缺乏积极寻机打歼灭战的思想,因而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

没有根据地的依托,部队不仅越拖越疲,而且只有消耗没有补充,子弹已经很少了,粮食也非常困难,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衣裳,这如何坚持下去?方志敏和先遣队的领导都认为,在目前的情势下,部队不进行一番休整补充,要战胜七倍于己的敌人,摆脱困境,争取主动,是办不到了,与其这样被拖垮,不如暂回老根据地,重整旗鼓,再打回来。

1935年1月10日,也就是谭家桥战后的第27天,先遣队的全体指战员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皖南,沿浙西的天目山脉向赣东北的怀玉山区进发。

然而,先遣队的这一行动,很快被敌人发觉。赣东北'剿匪'总指挥赵观涛急电俞济时:'红军急待整理补充,有窜回'老巢'之企图,已令各封锁线防守部队严加防范。着各追击部队加紧追击,务将敌人歼灭于封锁线以外。'

先遣队走过开化杨林,翻越几重高山,于1月12日到达港头村。部队又累又饿,便停下来烧饭吃。可是饭还没有煮熟,敌人的大队人马竟抄近路追上来了。

仓猝间,部队一下被打成了两截。前一截800余人,是由军团机关人员、伤病员、后勤人员以及缺乏弹药的迫击炮连、重机枪连组成的先头部队,他们摆脱敌人后,即在方志敏、乐少华、刘英、粟裕的率领下,兼程赶到化婺德苏区;后一截,是大队主力,由刘畴西、王如痴率领。他们在突围后竟认为敌人一时追不上来,不愿早起赶路,磨蹭到10点钟才启程,一路磨磨蹭蹭,行动迟缓。

方志敏率先头部队原拟于下午3时冲开乐平,常山封锁线,可整整一天过去了,就是不见刘畴西率部赶到,派人前去催促和接应,没料到刘畴西的回答竟是:

'部队疲倦,本日不能继续前进。'

就像一滴水掸掉进滚油中,先头部队立刻炸开了锅。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时间就意味着生死存亡,刘畴西简直太不像话!'

'作为军团长,难道连兵贵神速都不记得了!'

'战场上瞬息万变,不能再等下去了!'

'我们等齐了,敌人可能也等齐了,再要通过封锁线,怕就难了!'

方志敏听着大家的议论,对何去何从,一时难下决断。派出去的侦察兵回来报告,国民党浙江保安纵队五团连夜从星口向西南疾进;'追剿队'正全速南下;王耀武旅已进至杨林、东坑口;第四十九师向西南插入上、下庄一线;第二十一旅从遂安南下马金。

敌情异常严重,方志敏浓眉深蹙,数九寒天,额头上也沁出了汗珠。

'不等了!'方志敏'霍'地站了起来,把手一挥,说:'你们今晚就领着队伍冲出去,冲出去就是胜利!我,留下来接应他们!'

大家一听,都呆了,方志敏留下来,这怎么可以?

当然,按照刘畴西那种带兵的方式,不留下一个得力干部,帮助他采取果断行动,赶紧通过封锁线,大队主力很可能陷入危险境地。但方志敏是整个行动的最高领导,怎可自己留下?

'让我留下!'粟裕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

'赞成!'乐少华立即附和。他重伤未愈,当然是不能留下的。

'不,我是主要负责人,不能丢下大队主力先行突围!'方志敏主意已定。

大家都明白,今晚通过封锁线,阻力不大,一冲过去,便可进入老苏区,尽管敌人也在那里'围剿',但立足的条件好多了,留下来,就意味着至少还要在敌人的封锁线以内多呆一天,危险的程度可想而知。方志敏坚持要自己留下来,很明显是把生死重担挑在自己肩上。

'志敏同志不能留下,留下我最合适!'粟裕再一次请求。

'明晚两部就可以会合,志敏同志可以放心!'大家也一齐劝道。

'不管怎么说,也该是我留下!少华、刘英同志负伤,由粟裕同志率队突围。时间不等人,就这样决定了!'

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粟裕明白,已经不需要再争了。

风更猛,雪更大了。

'出发吧!'方志敏平静地下着命令。

队伍开始缓缓地移动。风雪迷漫中,方志敏带着十几名警卫人员,慢慢地挥动着手。

粟裕猛然转回身来,紧紧地握住了方志敏的手。

'你们一定要连夜冲过封锁线,在十大坪占领阵地,准备粮食,于明晚配合地方武装,掩护主力突围!'

方志敏再一次叮嘱粟裕。

800人的队伍迅速消失在夜幕中,封锁线上很快传来了交火的枪声,方志敏听了一会儿,枪声并不激烈,估计突围无甚大碍,他松了口气,憔悴的方脸上微微地露出了笑容。

刘畴西、王如痴率领的大队主力,由于行动迟缓,果然又被追敌赶上。等方志敏连夜越岭过溪,钻进怀玉山上找到他们时,部队只剩下2000来人。

方志敏心如刀绞,而刘畴西不好意思地避开了他的视线,连句自我批评的话都没有。

'现在该怎么办?'方志敏问。

'赶紧突围!'

几千人的代价,总算叫他们认识了'赶紧'两个字。方志敏不再讲什么,也没时间再讲什么,便'赶紧'组织力量,朝乐常封锁线突围。

然而,敌人已源源而至:四十九师、二十一旅、浙江保安团,足足有14个团的兵力,蜂涌包围过来,2000多名红军被团团挤压在纵横不过15公里的狭小地区。

这时的先遣队战士们,饥饿、疲惫且不说,每个人手中的子弹都已寥寥无几,哪里冲得开这样的包围圈?

等候在封锁线上接应的粟裕、乐少华、刘英等急坏了。他们当晚率队突破封锁线,回到老苏区以后,便立刻根据方志敏的指示,准备粮食,布置掩护主力突围的各项准备工作。可他们等啊等,直等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封锁线上仍是毫无动静。

'恐怕是凶多吉少了!'突围出来的先头部队不得不作最坏的猜测。

就在这时,粟裕接到了方志敏的来电:明天从另一条封锁线通过。总算有了消息!

又等了一夜,大队人马还是没有出现。更糟的是,电台联系也中断了。

粟裕盼哪、盼哪,一天、两天、三天……隐隐的炮声终于完全沉寂下去,方志敏他们还是没有来。

难道主力部队已被消灭了?

这倒还没有,不过,时间既已留给了敌人,机会也就留给了敌人,此时,2000人的队伍正被不知多少倍的敌人围困在深山老林里。方志敏临危不乱,量力而行。白天,并不莽撞组织突围,只是奋力组织抵抗,到夜间,才不动声色地率队钻出敌人的包围圈,一气跑到玉山、上绕边境,给粟裕发了一个电报。可是,在这里还是冲不开敌人的封锁线,只得重新折回。这时,电台也被打坏了,无法跟粟裕他们联络了。失去了接应,使得突围更加困难,几天来,先遣队连续七次冲击,都未能成功。

现在,他们几乎要失去战斗力了。一连几日,包括方志敏在内,都已经没有一粒米下肚,只是胡乱地找些野菜、竹笋充饥,再也没有力气向敌人喊杀了。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呵气成冰,他们的身上只穿着几件单衣,手脚冻僵了,冻肿了,冻烂了,扣扳机都感到困难,而弹仓里也只剩下几颗子弹,不敢轻易和敌人对阵了。

怀玉山岭岭相间,相传有99个山谷,部队在山上兜来兜去,几次同敌人遭遇,杀退一批,又上来一批,战斗人员已经越来越少了。

1935年1月15日,阴历年关将近,方志敏拄着棍子,率队爬上了皖赣交界的南华山。

南华山,高峻陡峭,怪石嶙峋,山岩披冰戴雪,树枝挂满冰凌。队伍经过一片竹林,只听得积雪压竹,格格作响,那被压弯了腰的竹枝,却依然傲霜御雪,迎风摇曳。

方志敏见此情景,不禁有感于怀,黄山之松,不在绝壁,焉得那样苍劲?南华山之竹,不迎风雪,焉得这等坚韧?一首小诗随即脱口而出:

雪压竹头低,

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

依旧与天齐。

这诗句在队伍中传诵着,战士们的胸中都回旋着一股激情:冲出去,御外侮,雪国耻,复兴中华民族!

敌人又追到南华山,先遣队只有折向西南分水关,深夜12点,他们摸到源头游击区。在这个游击区里,也同样见不到一个人影,国民党过于狠毒,见人就杀,见屋就烧,在包围圈内制造无人区。

多少天来,先遣队找不到向导,在深山老林里全靠地图指路,靠日出日落辨方向。

这一回,真是万幸,先遣队总算见到一个人。但却是位60多岁的瘫痪老人,根本不能走路。不过,这位瘫痪老人很愿意为红军带路,老人布满沧桑的脸上显示出他对红军的信任,他说:'这一带的山山垄垄我清楚得很。前面是高竹山,过高竹山有条山垄叫金竹坑,两边山上,也有敌人的堡垒,不过不要紧,山垄里的草深着呢,过多少人也望不到,过了金竹坑,通向古镜头,就进入老苏区了。'

这,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

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略一商量,决定抬起老人,从金竹坑封锁线突围。

果然,两边山上都有敌人,他们在黑夜不敢出堡垒,就一齐向山垄里乱开枪,这一开枪没打到别人,偏偏打到刘畴西,他的右手本已有伤,这一回又打到左手,他再也无法抓支撑物爬山了,没奈何,只有抬着他走。

摸到金竹坑,一个碉堡挡住了去路。

'什么人?口令?'敌人听到动静,厉声吆喝着,并开始放枪。

突击队指挥员很不沉着,一看敌人已发觉,立刻掉头后撤,后续部队以为敌情严重,也连忙跟着往回走。方志敏、刘畴西弄不清发生了什么情况,只好带队撤回源头。

这一撤,便决定了命运。

事实上,金竹坑封锁线,敌人只有一个连,完全可以硬冲过去。一冲过去,就像鸟出牢笼鱼入水,广阔天地任遨游了。可惜,失去了耳目的先遣队,无法弄清敌情,终于失去了这个最后的良机,酿成了一场历史悲剧!

1935年1月23日,方志敏作最后一次努力,将剩下的部队整编成一个团,命二十一师参谋长乔信明担任团长,率队向八碟分水关突围。

不料,守在八碟堵截的敌人正在等着。

一接火,先遣队的弹药就打完了,拼刺刀又没有力气,哪里突围得过去?敌人见有机可乘,气势汹汹地反冲过来。这时,一路尾追着的敌军也赶过来,红军腹背受敌,危险万分。

方志敏和乔信明当即分兵抵御,硬顶了五个小时,只要再顶一会儿,太阳就会落山,天一黑,就有希望。可是,从三亩、八亩方向,忽又拦腰打来敌人的四十九师,先遣队支持不住,一下子被打散了。

还好,天很快黑了下来,敌人不敢在夜间短兵相接,纷纷撤下山去。

方志敏心知:趁此时收拢部队,连夜突围,尚有一线希望。

他挺立山头,大声叫喊:

'同志们,出来啊,向我靠拢!'

可是,只有山谷在回音。

他又点燃两堆大火,继续大声呼唤:

'同志们,快出来啊,向我靠拢!'

四周全是敌人,方志敏这样点火叫喊,无异于自我暴露,要知道,他,作为'著匪',身价值8万。在南昌、安庆、福州,在各乡各镇,到处都张贴着这样的悬赏告示:

'凡生擒或献出'赤匪'方志敏头颅者,赏洋八万。'

如今,方志敏自己站出来大喊大叫,敌人岂非求之不得?但方志敏已顾不得这许多了。黑夜过去就是黎明,收拢部队,突围出去,便有希望。

'同志们,出来啊,向我靠拢!'

伏在树林中,伏在草丛里的战士,终于听到叫喊声,看到了火光,走的走,爬的爬,向方志敏靠过来了。方志敏数了数,总共只有80多人。还有那么多的战士呢?也许是睡过去了,再也起不来了,也许是隔得太远,看不到火光,听不到呼喊,不可能来了。

80多人,足有一个连啊,已不算少了!只是四面八方也不知究竟有多少敌人。方志敏带着这80多人满山寻找缺口,都给碰了回来。

天亮了,战士们只有再隐蔽下来。哪知,天一亮,敌人便开始点火烧山,一时间,满山烈火熊熊,浓烟滚滚。

乔信民被烧出来抓走了。

刘畴西被烧出来抓走了。

王如痴被烧出来抓走了。

许许多多的战士,都被烧出来抓走了。

方志敏还没有被烧出来,但敌人搜他,等于在搜'八万元',哪个肯善罢干休?

'你说,方志敏躲到哪里去了?'敌人逐山逐垄,逐树逐草地搜了个遍也没有找到方志敏,只好追问被俘的战士。

每个战士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不说,毙了你们!'

一个个战上都挺着胸膛。

其实,乱叶覆身的方志敏,此刻就躺在附近的树林里,他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一个个被敌人抓去,心里不知有多难过。

他在狱中所著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

我躲在树林里,真是心痛如刀割!几次想拿起枪向自己脑壳上放枪自杀。但转念:自杀非共产党员应采取的行动,这次遭到了失败,就悲观不干了吗?不,还是要干!损失了这部分队伍,凭着我们半年一年的努力,仍是很快可以恢复起来的,怕什么!悲观什么!总要记住这次血的教训,努力的干!废餐忘寝的干!不怕不成功的!本来我是可以到白区去暂避一下,但念着已有一部分队伍回赣东北,中央给我们的任务又刻不容缓的要执行,所以决心冒险很快转回赣东北,一方面接受中央的批评和处分。开会总结皖南行动,作出结论,同时,整顿队伍,准备再出。因此,我与刘畴西同志冒雨冒雪,不分昼夜的爬山越岭,要偷过敌人的封锁线!虽然七天没有吃饭,饿得两脚走不稳,扎破脚;虽然整天冻得发抖,虽然每晚不得睡眠,人是疲劳到万分,但我总是咬紧牙关。忍受下去!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愈苦愈要干,愈苦我越快乐,想至此,我独自微微地笑了。反动派呀!反动派!这次,我们若能逃出罗网,我们要与你拼一死命!不打倒你,我们是不会休止的呀!我躲在树林中冻得浑身发抖的时候,总是独自细声的自语!

敌人一连几天搜不到方志敏,都以为他神通广大,已经远走高飞,没奈何,只得停止搜山,准备撤回。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叛徒一句话出卖了他:'方志敏没有走,还在山上。'这个人,就是方志敏的警卫员魏长发。这个可耻的叛徒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1949年江西解放后,就被人民抓住镇压了。

于是,敌人再度细细地搜山,搜了六个小时仍没有发现什么,只好收兵回营,可就在临撤退时,两个敌兵无意中发现了他。

方志敏终于被俘了,时间是1935年1月27日,地点在怀玉山陇首村。至此,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除在粟裕率领下突围出去的800人外,全军覆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血战谭家桥,左倾路线下红军的悲歌,战神粟裕的崛起之路(上)
北上先遣队几乎全军覆没,粟裕终生难忘,晚年还在找原因
兵败怀玉山:同在先头部队,为何粟裕突围出来,方志敏被俘就义?
军团长拒绝粟裕突围建议,就差5公里,红十军团只逃出800余人
王耀武挖出寻淮洲遗体拍照,向老蒋邀功,粟裕多年后活捉仇人
粟裕的老领导,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牺牲的最后一刻仍然高呼:抗日救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