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政治谋杀密档:(11)爆发一战的引信—斐迪南大公之死(下)

此时,“年轻的波斯尼亚人”组织中的刺杀斐迪南小组,早已经在奥匈帝国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

上午10点左右,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巴斯克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并且正好在他面前站住了。

丘布里洛维奇在车队经过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做,而普林西普和格拉贝日因为位置的关系,也没有袭击车队。

这时候,与巴斯克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却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掷出了一枚炸弹,然而,他的运气似乎并不好,炸弹被车篷挡住,并且反弹到了地上,在第三辆车前发生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来的女侍,受到碎片伤害的还有其他10人。

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

袭击事件平息后,礼车车队继续向市政府进发,萨拉热窝市长虽然以盛大仪式欢迎王储斐迪南夫妇,但现场的沉重气氛却仍然难以掩饰。

欢迎仪式过后,斐迪南夫妇略作休息,然后,斐迪南大公提出要去市立医院看望伤员。但遗憾的是,随从人员忘了将王储改变行程绕开市中心的计划,通知前面领头带队的车辆,因这部车队还是按照原先路线继续行驶。

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登车,几分钟后遇刺 图片来自网络

途中,当与斐迪南同车的总督发现汽车仍按原路行驶时,马上命令司机掉头,历史就这样吊诡,一切都改变了。

此时,尚在市中心的普林西普正坐在街角的咖啡馆,他还在为同伴刺杀的失败及自己的不利位置而懊恼。但历史,让总督的疏忽和普林西普的运气碰在了一起。

当司机调转车头的时候,他握着方向盘的手却打错了方向,汽车本该是从右边掉头,但此时,却偏偏从左边调转了车头。

正在喝咖啡考虑如何再次刺杀斐迪南王储的普林西普,这时候正好抬起头来,从正好掉完头的汽车左车窗里看到了斐迪南大公。

普林西普顿时感到欣喜若狂,他毫不犹豫地大步走过去,从外套口袋抽出了那支事先准备好用来刺杀斐迪南的勃朗宁手枪。

然而,就在普林西普拔出手枪,准备举枪射击的时候,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却正好发现了这一幕。大吃已经的警察一个箭步冲上来,想要抓住普林西普的手臂,阻止他向斐迪南的座车开枪。

可是,一切的巧合似乎都发生在了这一瞬间——就在警察冲过去将要抓住普林西普举枪的手臂时候,一个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年轻的波斯尼亚人”成员,刚好赶到这里,他见普林西普终于有了刺杀斐迪南的绝佳机会,又岂会让这个警察阻止了他们这次“报效国家”的计划。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警察一手抓住普林西普的时候,普萨拉迅速冲上前,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猝不及防的警察顿时被打了一个趔趄,跌倒在了地上。

这时,普林西普已经冲到了离那辆敞篷轿车仅仅三步之遥的地方,没有了警察的阻止,他轻而易举地向车内坐着的斐迪南大公射出了子弹。

枪声响起,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还没有明白怎么一回事,就被这突如其来的子弹射中。普林西普一共开了三枪,其中两枪命中斐迪南夫妇:一颗子弹射穿了斐迪南妻子的腹部,另一颗则击中斐迪南的胸口。

然后,普林西普掉转枪口对着自己,准备自杀,却被一个听到枪声冲过来的旁观者夺下。

斐迪南大公夫妇遭到刺杀,枪声顿时令四下里变得一片混乱。普萨拉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普则被赶来的军官们当场按倒在了地上。暴怒的军官们用刀背把他抽得皮开肉绽,随即便将他押往警察局。

斐迪南夫妇被送往附近的一家医院进行紧急抢救,但是,因为普林西普射出的子弹分别集中了斐迪南和索菲亚的要害,负责抢救的医生们虽然采取了一切当时能够想到的办法,但最终还是没能救下奥匈帝国王储和王妃的性命。

警方在庭审前对普林西普和查布里诺维奇进行了审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奥地利军队还发现了塞尔维亚海关的文件,这些都导致了另外23名嫌疑人被捕,只有巴斯克逃到了黑山地区。

7月13日,奥地利外交部长冯·贝希托尔德伯爵收到萨拉热窝一名副官的秘密电报,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评价:

犯人的陈述毫无疑问地表明被告人在贝尔格莱德就决定要采取这一暴行,而这一暴行的准备阶段得到了塞尔维亚官员的支持……他们还获得了炸弹(手枪)、弹药和氰化物……毫无疑问普林西普、格拉贝日、查布里诺维奇在塞尔维亚海关的帮助下进行了走私……

然而,没有证据证实塞尔维亚政府的部长直接下达了刺杀的命令或是提供了武器……

在八月份,欧洲列强就这一事件确定了自己的立场,并于9月19日在萨拉热窝的初步调查结束之前就开始了战争。

控告是在9月28日开始的,当博迪奥雷克考虑推迟审判到战争结束时,贝希托尔德在10月1日的信中表示了反对,他还给出了法官和检察官应该遵守的程序。主要目的在于奥地利想要塞尔维亚承担引发世界大战的道德责任。

对25名被告人的审判是于10月12日在军队监狱的房间里进行的,没有陪审团,审判是由三名法官组成的小组进行的,奥地利想要的审判结果也决定了指控的罪名。

尽管谋杀是死罪,而谋杀的从犯却不是死罪。而且,除了伊克里,另外5名谋杀者都是19岁或者更小的“男学生”——这样一来,根据奥地利刑法典,就不能被处决。

案件的严重程度要求不止一个死刑。于是,指控的罪名变成了叛国罪,因为叛国罪的从犯也可以被判处死刑。这实际上是一次公审——仅仅11天的时间无论是用来彻底地查清这个复杂的案子或是进行充分的辩护都太短了。

尽管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次公共事件,但是能够进入到法庭的只限于极少数有特别邀请的人(只有奥地利的支持者才有资格得到)。只有六名记者出席了庭审——三名来自萨拉热窝,两名来自布达佩斯,一名来自维也纳;持反对意见的新闻记者一个都没有。

而且,审判是以克罗地亚语进行的。

直到审判结束,辩护律师实际上都在保持沉默,而检察官则就被告人的出身、教育、职业、政治意见,尤其是他们参与秘密革命组织的细节严加盘问。

控诉主要针对“国家防卫”,一个合法的“文化”组织,散布民族主义的宣传,控方显然将他们与黑手党搞混了,因而,在审判中并未提到“黑衣会”,控方尽力想要将塞尔维亚扯进来的努力失败了。

审判进行的方式很是随意,瑞贝卡·韦斯特在她的书《黑色羊羔和灰色猎鹰》中评价说:“法庭程序惊人的混乱。从来不提日期,律师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不是按照任何符合逻辑的顺序。”

在审判结束时,缺乏热情的辩护律师们试图以贫穷的出身、坏伙伴的影响和支持塞尔维亚的宣传来为他们的客户开脱,只有鲁道夫·斯特勒博士进行了热情的辩护——他对叛国罪指控的有效性进行了质疑。

1908年合并法案说,并入奥匈帝国需要双方的同意,而匈牙利至今没有同意。由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独立的国家,所以,叛国罪的罪名不能适用。法庭就他这种自大的行为进行了训诫,并认定叛国罪成立。

在10月28日,法庭作出了判决:16名被告有罪,其他9名因缺乏证据被认定无罪。有罪者被立即执行绞刑,尽管其中两个人因上诉而减刑,而且,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属于刺杀斐迪南小组。

普林西普、 查布里诺维奇和贝拉格日被判处20年劳役,他们被带到了波希米亚的特莱森塔。三人都死于1918年4月28日,表面上是死于肺结核,一种由严寒、饥饿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造成的疾病。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慢性处决,在战后和奥匈帝国解体以后,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将几位烈士的遗体送回了南斯拉夫。

1917年4月2日,在奥匈帝国的控制之下,在萨洛尼卡,塞尔维亚政府对当时“黑衣会”领导人德拉古廷·迪米特里耶维奇进行了审判。

他是在亚历山大塞尔维亚摄政王的命令下被解除了职务并被捕的,因为担心他会密谋刺杀这位摄政王。同时,被捕的还有穆罕默德·巴斯克。

在这次被非法操纵的审判中,迪米特里耶维奇被迫承认了他在刺杀大公案件中的作用,以为他会被释放。然而,他却在1917年6月26日被认定有罪,以合法但不公正的形式被执行死刑。

在后来的一些年里,关于谁应该最终为萨拉热窝刺杀案负责,人们提出无数的主张,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实是最高阶层的阴谋,看起来仍然是一群理想主义的热情的民族主义青年自发的行为。

他们在整个行动中,表现得非常不专业,成功完全是运气好。而他们的这种运气,引发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为整个20世纪剩下的时间都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这次暗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这个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年底结束时,共860万军人和650万平民死亡,欧洲几乎损耗了整整一代年轻人。

萨拉热窝悲剧发生后的日子里,迅速衰败的奥匈帝国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国王弗兰茨·约瑟夫正在巴特伊施尔度夏,从他的助手帕尔伯爵那里得到了这个可怕的消息后,国王一时间束手无策。

此外,奥地利激起了强烈的反塞尔维亚示威和骚乱,学生们示威游行,工人们自发组织罢工。学生、工人和新闻界要求对塞尔维亚进行严厉的报复。

在巴尔豪斯广场外交部,人们普遍倾向于对贝尔格莱德采取行动,越早越好。军队总参谋长康拉德完全持支持态度,认为这对奥匈帝国军队来说不算是严重的冒险行动,必须进行讨伐。

至于其他欧洲国家,他确信他们只能举行几次抗议行动,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国王则并不这样认为。在暗杀发生后的4周时间里,他未采取任何行动,而愤怒的公众坚持要求他立即采取行动。

1914年7月23日,奥地利驻贝尔格莱德大使库特·吉塞尔向国王彼得·卡拉乔治维奇政府递交了奥地利的最后通牒。

通牒要求解散塞尔维亚所有爱国组织,交出组织暗杀的始作俑者,如果哪个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塞尔维亚被奥地利征服的事情,将被逐出校园。最后一条,应允许奥地利警察进入塞尔维亚,寻找并惩罚袭击者。塞尔维亚必须在48小时内接受或拒绝这一通牒。

在通牒中,奥匈蓄意挑衅,使用了侮辱性语言。这个最后通牒的内容,德国事先就知道了,并且认为“为保持一个独立国家的尊严,塞尔维亚显然是不能接受这些条件的”,结果只有战争。

奥匈的军国主义者大肆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巴尔干的障碍。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 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地利。”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好了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战争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可避免。

尽管塞尔维亚考虑到实力上的悬殊,为了避免战争,尽量克制忍让,除了不同意奥匈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各项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仍然不顾一切地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被挽回。一场不能承受的战争开始了。

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

德国当天向俄国宣战,8月3日对法国宣战。而在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施利芬计划,向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借道比利时对法军作战,并限在24小时内答复。700万人口的比利时勇敢地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

8月4日,德国破坏1839年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4路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获知德国有入侵比利时的意图后,于8月4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

但是,德国宰相贝特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于是英国便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国宣战。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卷入一场为期四年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战争最终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而告终。英、法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实力受到削弱,而美、日地位开始上升。与此同时,大战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不断强大的苏联,世界格局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1916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未能见到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晓就离开了人世,他的长侄卡尔一世在四面楚歌声中登上皇位。

年仅两载,奥匈帝国在世界大战中败北,奥地利成为共和制国家,君主被迫放弃帝制,举家逃亡瑞士,哈布斯堡王朝自1278年以来的统治寿终正寝。一个绵延几百年的王朝就这样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1920年,普林西普的遗骸被塞尔维亚政府迁葬到萨拉热窝的荣誉冢,以其名字命名他在萨拉热窝刺杀费迪南大公时所处的桥,并刻下脚印树碑纪念。如今这些纪念碑已全部拆除。

为纪念这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在1977年作出决定,在普林西普刺杀皇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用黑色的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

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地利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

南政府同时决定,将此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

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波黑共和国)独立后,该纪念物及大理石板均被拆除,小桥也再次易名为“斐迪南桥”。大理石石板一直被存放在萨拉热窝市内的一座废兵营里,此后该兵营又被意大利驻波黑大使馆征用。

1995年代顿协议签署之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巴尔干问题特别代表霍尔布鲁克在见到此桥时,首次称普林西普为恐怖主义分子。

由于从来没有就斐迪南大公的刺杀事件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恐怕很多关键的问题永远都不能得到回答了。

圣·维托日的访问是否本身就是有意挑起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的事端?那些激进主义分子当然是这样认为的。那么,博迪奥雷克在发出邀请时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他当然有理由憎恨大公,因为大公曾经两次拒绝给他升职。至少,博迪奥雷克未能在如此不稳定的局势下提供充分的保卫就足以构成犯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声枪响,成为世界第一次大战的导火索,事实上此前有两次暗杀
那个制造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一战的青年,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100年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轻人
铁血德国3--开向深渊的战车--萨拉热窝事件
一场暗杀揭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幕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如何改变世界历史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