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庐江城的今生(上)

1、县治变迁及建置演变

庐江县的前身为秦汉时期古舒县。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始设庐江县,舒县废。舒县在历史上存在了700余年。自秦朝起,舒县一直作为庐江郡治,郡县治均在县西南大城畈(在今庐江县柯坦镇)。

今县治庐城镇,曾名潜城、集成镇、城关镇,历史悠久,为千年古城。南北朝时,改舒为潜,南宋罗泌著《路史》:“庐江南二里有濡城,即灊(古灊县为今霍山县上元街村)所迁居,今庐江之灊也”。又《大清一统志》:潜城在庐江城南二里。《左传》: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即此,故邑名潜川。考故潜城在今县河(潜川)西南荷碧塘一带。

清光绪《庐江县志》:“今县治大概始于六朝,南北分争,邑为戎马之冲,因徙于偏隅以避之。”据《太平寰宇记》: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县治移至今所(县西北今方店一带)。唐光化年间(898—901年),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在此建紫芝坊宅第,后舍为光化寺(即今庐城镇金刚寺)。按宋祝况《重建县治记》:晋宋以还,为庐郡,隋大业中改为县。周世祖时,陈留谢公为令,“遂因农隙,爰徙公衙于县南百余步崇明馆而创之。所建大厅、门楼、更楼、两廊、柱廊、夹厅、暖室、厨屋、西房、曹房、马苑及主簙衙室,共约一百余间。”盖自后周(951-960年)以前,已邑于此。

此后,县城逐年向东、南延伸近水,明清以后城区大约范围为:东至环碧公园,南至护城河(即潜河,今潜川路),西至柳树埂、绣溪(西大河),北至军二路。

民国期间,庐江城关置为集成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安徽省民政厅土地测量队派一二分队到庐城施测,绘制110000庐城略图,测得城区面积2.72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后,城区逐年向四周扩展,至1985年城区总面积4.5平方千米。2005年城区总面积13.5平方千米,城区范围:东至外环路与军二路交叉口、南至外环路、西至合铜路、北至开发区,南北宽3.8千米,东西长4千米。2011年,合铜路以西的城西新区、外环路以东的城东新区开发已经形成,城区面积再次扩大至15.5平方千米。

2、城区建置演变

古代城区建置,在城谓之坊,近城谓之厢,在乡谓之里。

元朝以前,城区建有五街十坊,即:恺悌街(县前直街)、新街(县治后)、十字街(市中)、丁家街(平易坊)、中和街(县治东);际云坊(旧旌善亭北)、平易坊(西街)、凤台坊(十字街南)、龙泽坊(十字街北)、丹桂坊(十字街东)、紫芝坊(十字街西)、遵道坊(学前横街)、迎晖坊(渔市桥西)、马政坊(五显庙口)、绣溪坊(桐城门岗上)。巷有马厂、高家、粉子、梅家、河湾、毛家、朝墓、柳树、昌家、盛家、粮米十一巷,还有渔市、南关二市。

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城辖四里:一图、二图、三图、四图。

清宣统二年(1910年),城区设东、南、西、北四保及越城保、西门湾共六保。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推行保甲制,庐江县设五区,城区属一区(驻城内八蜡庙)。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集成镇,辖县府、牌楼、育婴、高拐、太平、越城、桑园、凤台、东街、仙人、文庙、绣溪、刘桥十三保。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城关居民2239户,14422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集成镇驻桑园街,辖十三保。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城内设岗湾、西街、东街、牌楼四镇,隶城关区(先后驻潜川书院、金刚寺)。1955年设城关直属镇,下辖四个居民委员会。1961年,城关镇为城关人民公社,1977年恢复为城关直属镇(驻海同春,今县人民医院对面)。1985年设城东、牌楼、城西、岗湾街道居民委员会和蔬菜大队。19922月,将城关区马厂、晨光、移湖乡和迎送乡的方店村并入城关镇(驻芝麻地)。2004年城关镇更名为庐城镇。20057月列副县级建置镇(镇政府驻地于2008年由文明中路迁至塔山北路、三里社区境内)。截至2016年末,庐城城区辖牌楼、绣溪、岗湾、高拐、晨光、磙塘、塔山、鲍井、高建、附城、移湖、三里、方店等十三个社区。

3、城区建设

建隆二年(961年),“小北门内重建县署。”

至正年间(1341—1367年),县人许荣,“保障乡邦,为筑土城。周围约五百丈,高一丈有奇,城外凿濠,池深六尺,广二丈五尺。”

洪武七年(1374),迁建文庙于城北。

正统二年(1437),知县马骥将原在十字街的钟楼迁于鱼市桥上。

景泰间,知县李显修有镇东、凤台、桐城(小西门)、大西门、北门共五门。

成化五年(1470年),知县梅江迁钟楼于县治鼓楼。

弘治十一年(1498年),胡旸任知县时重筑土墙,通覆以瓦,东北凿濠俱深六尺,广一丈五尺,东南有民用水塘(李家塘),西有绣溪、南河,各砌水关一座。镇东、桐城门(通济门)建砖楼,名丹桂楼、际云楼,楼以其坊名;凤台、大西门、北门为木门。

正德七年(1513年),知县马旷筑城垒于凤台,大西门增砌石一层,移北门城墙,增设小东门。

嘉靖丙戌(1526年),知县周良会开北门名拱辰,时有东作门、西成门、时阜门(南门)、通济门(小西门)、宾旸门(小东门)计六门。

万历初年,知县轩尚朱、李旸吉相继以砖易土,上宽六尺、下阔九尺,高一丈五尺,周围八百五十二丈,砖瓦均为本县四乡烧制,有的还供至南京,其中中华门城墙亦有庐江烧制字样。万历三十二年(1603年)前后,邑人太长寺卿朱来远及其父朱锟在十字街立四牌楼。

崇祯十二年(1636年)后,知县耿廷箓等相继建牛马墙,浚濠阔五丈、深一丈八尺,建重关,并建西南石坝二处。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庐江县城图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庐江县城垣图

顺治十二年(1655)筑南门滚坝,蓄水灌濠,修益重关及各门城楼、城铺。

康熙年间(1662-1723),先后在文庙东建“魁星楼”,西北建“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先代祠”,并大兴县学和学堂。

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水,城墙严重毁损。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62),先后数次重修城墙。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明伦堂与尊经阁之间隙地创为公共体育场(今体育场司令台周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长汪培实废桑园建体育场,后又兴建环碧公园,将城内大街铺成麻石条路。

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至次年春,民国政府县长林剑锋下令拆除城墙。后又历经抗日战争炮火和洪水灾害,至新中国成立时,仅有北门部分城墙尚存。

解放后,城内古建筑先后拆毁。1955年为拓宽街道拆毁四牌楼。1958年春填埋城内文昌河,建成文明中路南段大街,钟楼桥消失。196111月,在公园西角建县招待所,后续建二部于西南、三部于西北、四部于东北,先后拆除瀛洲亭和八蜡庙等。197711月,拆毁奎星楼和万仞宫墙。1984年填平南护城河,新建潜川中路东端大街。1994年后填平李家塘(今县医院西南楼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旅太行·文史】涉县人应该知道:明清民国的涉县城长啥样?
历史文化名城——杞县
元朝山东德州治所在陵县,陵县治所却在德州,它们为何在明朝互换
肇庆云浮各县市区50年前的卫星图
庐江郡
庐江县城总体规划,想听听你意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