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6河南省许昌三校联考高一下学期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
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
(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
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
B.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
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
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
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
D. 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
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
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 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
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
C. 据《晋书》记载
,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
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
D. 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
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
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
B.宋元时期,对联形
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
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
C.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
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
D.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
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来源:17教育网]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
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
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 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
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
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
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
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
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
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来源:17教育网]
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5分)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分)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子衿
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音⑵?
青青子佩⑶,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⑷,在城阙兮⑸。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⑶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⑷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⑸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8.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6分)

9.诗歌第三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妙在语言悖理,请简要赏析。(5分)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
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剌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陶渊明是世家出身,其先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绩激励着他,他曾写诗回忆自己
那时欢乐的生活和远大的志向。
B.陶渊明几次出仕,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
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明确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全文,思路清晰;叙
述中夹杂着作者的评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D. 陶渊明辞官归乡,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他结束了多年的仕宦生涯,更名为“潜”,
结交佛道隐士,开始了寄情自然的田园生活。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虽然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
下去,但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感到自由和快乐。
(2)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多处引用陶渊明和他人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作者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
“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 猴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组把众多网友希望六小龄童再上春晚的合理建议
最终也没有给他登台表演的机会。
② 某些官员不靠实干,而靠行贿等手段谋取官职,以为这是 ,但最终在中央“打
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中受到了惩处。
③ 面对被贬黄州的人生打击,苏轼没有像屈原一样投汨罗江而死,而是 ,一如
既往地乐观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A.置之不理 终南捷径 随遇而安
B.束之高阁 独辟蹊径 随遇而安
C.束之高阁 终南捷径 安之若素
D.置之不理 独辟蹊径 安之若素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
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B.郑州豫剧名家王宽成功入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使郑州成为一个全国
唯一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
C.岁月留声不留人,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在猴年春节又经历了一轮传唱,这首歌
的词作者——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却悄然离世。
D.电视剧《芈月传》4亿的版权费投入在开播之前已收回,该剧可以说创下了令人咋
舌的骄人业绩。现在,《芈月传》的衍生品及广告收入估计已超过5亿多元。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春节延续至今的各种风俗,赋予了这个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万种风情,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海外华人更是通过对传统习俗的呵护,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A.也在世界各地撒播了带有浓郁中国味儿的春节习俗
B.带有浓郁中国味儿的春节习俗也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
C.播撒到世界各地的春节习俗也带有浓郁的中国味儿
D.春节习俗不但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而且还带着浓郁的中国味儿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劝说,劝说是解决生活问题和疏导慰藉心灵的重要方式。假设你的好友小陈学习成绩很好,本来满怀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却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父母为此非常失望,自己也因此对家庭厌烦,对学习失去兴趣,正
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写下你的劝说辞。要求劝说有针对性,语言简明得体,70字--90字之间。(5分)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6.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请从下面的对联中任选两幅简要赏析。(6分)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
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东林书院)
(2)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历史人物屈原)
(3)生命逝去,中国何人再呐喊;精神永存,华夏青年不彷徨。(文学家鲁迅)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 作文
知乎大神对心灵鸡汤的评价是:先讲一个本身并无逻辑的故事,再给一个并非
真正公理的结论,使人从这个结论中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比如大家熟知的“富翁与渔夫的对话”、“鹰的重生”的故事等;心灵鸡汤中禅师佛祖也摇身一变成为“
成功学”大师,归纳出一条条速成经典,使人觉得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唾手可得。
调查显示,以下几类人往往是心灵鸡汤的忠实用户:非一流学校的大学生、中青年女性、中小学生的QQ空间用户。
心灵鸡汤作家普遍认为,人在迷茫、脆弱的时候,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事实上,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它只是教人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于是有人认为,心灵鸡汤只可作缓解焦虑的安慰剂,并非治疗顽疾的良药,其激励作用几可忽略不计。但是也有人认为,因为种种困境裹足不前、迷茫低沉的时候,那些心灵鸡汤式的句子,可以给自己启发和温暖,能够鼓励自己坚持走下去,这就够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
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
(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
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
B.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
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
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
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
D. 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
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
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 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
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
C. 据《晋书》记载
,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
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
D. 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
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
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
B.宋元时期,对联形
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
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
C.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
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
D.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
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来源:17教育网]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
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
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 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
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
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
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
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
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
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来源:17教育网]
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5分)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分)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子衿
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音⑵?
青青子佩⑶,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⑷,在城阙兮⑸。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⑶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⑷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⑸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8.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6分)

9.诗歌第三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妙在语言悖理,请简要赏析。(5分)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
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剌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陶渊明是世家出身,其先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绩激励着他,他曾写诗回忆自己
那时欢乐的生活和远大的志向。
B.陶渊明几次出仕,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
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明确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全文,思路清晰;叙
述中夹杂着作者的评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D. 陶渊明辞官归乡,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他结束了多年的仕宦生涯,更名为“潜”,
结交佛道隐士,开始了寄情自然的田园生活。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虽然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
下去,但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感到自由和快乐。
(2)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多处引用陶渊明和他人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作者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
“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 猴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组把众多网友希望六小龄童再上春晚的合理建议
最终也没有给他登台表演的机会。
② 某些官员不靠实干,而靠行贿等手段谋取官职,以为这是 ,但最终在中央“打
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中受到了惩处。
③ 面对被贬黄州的人生打击,苏轼没有像屈原一样投汨罗江而死,而是 ,一如
既往地乐观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A.置之不理 终南捷径 随遇而安
B.束之高阁 独辟蹊径 随遇而安
C.束之高阁 终南捷径 安之若素
D.置之不理 独辟蹊径 安之若素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
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B.郑州豫剧名家王宽成功入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使郑州成为一个全国
唯一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
C.岁月留声不留人,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在猴年春节又经历了一轮传唱,这首歌
的词作者——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却悄然离世。
D.电视剧《芈月传》4亿的版权费投入在开播之前已收回,该剧可以说创下了令人咋
舌的骄人业绩。现在,《芈月传》的衍生品及广告收入估计已超过5亿多元。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春节延续至今的各种风俗,赋予了这个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万种风情,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海外华人更是通过对传统习俗的呵护,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A.也在世界各地撒播了带有浓郁中国味儿的春节习俗
B.带有浓郁中国味儿的春节习俗也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
C.播撒到世界各地的春节习俗也带有浓郁的中国味儿
D.春节习俗不但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而且还带着浓郁的中国味儿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劝说,劝说是解决生活问题和疏导慰藉心灵的重要方式。假设你的好友小陈学习成绩很好,本来满怀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却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父母为此非常失望,自己也因此对家庭厌烦,对学习失去兴趣,正
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写下你的劝说辞。要求劝说有针对性,语言简明得体,70字--90字之间。(5分)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16.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请从下面的对联中任选两幅简要赏析。(6分)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
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东林书院)
(2)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历史人物屈原)
(3)生命逝去,中国何人再呐喊;精神永存,华夏青年不彷徨。(文学家鲁迅)

 

【时间:2016-3-5 14:59:59】
(高一语文) 作文
知乎大神对心灵鸡汤的评价是:先讲一个本身并无逻辑的故事,再给一个并非
真正公理的结论,使人从这个结论中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比如大家熟知的“富翁与渔夫的对话”、“鹰的重生”的故事等;心灵鸡汤中禅师佛祖也摇身一变成为“
成功学”大师,归纳出一条条速成经典,使人觉得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唾手可得。
调查显示,以下几类人往往是心灵鸡汤的忠实用户:非一流学校的大学生、中青年女性、中小学生的QQ空间用户。
心灵鸡汤作家普遍认为,人在迷茫、脆弱的时候,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事实上,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它只是教人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于是有人认为,心灵鸡汤只可作缓解焦虑的安慰剂,并非治疗顽疾的良药,其激励作用几可忽略不计。但是也有人认为,因为种种困境裹足不前、迷茫低沉的时候,那些心灵鸡汤式的句子,可以给自己启发和温暖,能够鼓励自己坚持走下去,这就够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时间:2016-3-5 14:59:5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写的“辞官宣言”,只有《寒食帖》可以一比,网友:一看就是文人写的!
650句古今对偶佳句,选自中国优秀诗词和对联,用在作文画龙点睛
高考语文:100句万古流芳的对偶佳句,妙笔生花!
陶渊明辞官
你能隐到哪里去?
李白、陶渊明辞官——只因干不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