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灯•续焰•1之二

接上。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寒”气的一些“客舍”,以及与“痛”的关系。

问曰:寒客也,其卒然而痛者,奈何?

师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问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奈何?或痛甚不休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问曰:痛甚不可按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音窘)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问曰:按之而痛止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问曰:按之无益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问曰:喘动应手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问曰: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问曰: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问曰:腹痛引阴股者,奈何?

师曰: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问曰:痛宿昔而成积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问曰: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问曰:痛而呕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问曰:腹痛而后泄者,奈何?或痛而闭不通者,奈何?

师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问曰:寒与著,为病奈何?

师曰:寒之为痛,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寒”气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致病的一些典型的方面。相信大家应该有点深刻些的、不一样点的认知了。

下面我们再看“寒气”另外的一种特性——“感寒”。

什么是“感寒”呢?

就是寒气并没有真正进入人体,只是在体外就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病理上的影响而导致疾病。

我们来看下面的这条经文:

*******************************************************经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

*******************************************************

这条经文中,不知道大家的着眼点在哪里?估计很多人看到的是:北方高寒,所以流行用“灸法”。当然,这没错。

不过,这里我要指给大家看的是——“脏寒生满病”这5个字。

北方,地处高寒,其民腠理致密,不容易被外邪所侵。虽有严寒,不能侵而为害。

其民“乳食”,又都是高热量的乳制品,

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脏寒生满病”的情况呢?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受寒的另一种经常被人忽略的形式——“感”寒。

“感”和“冒”,都是受邪的形式,虽然很近似,却有不同的实质。

“冒”,是触犯,是外邪直接入侵的。我们前面说的受寒所致的情况,都是人体真实的触冒了“寒”气,寒气进入肌体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感”,是感应,是因为身体感受外邪而做出对应的反应。外邪是还没有进入身体的,但由于其强势的表现,引发人体做出一系列的生理、乃至病理上的反应。

所以,大家日常都“感冒”、“感冒”地混为一谈,其实还真是不太合适的。

感,就是感。

冒,就是冒。

内涵不同,相去很远的。

呵呵,今天,“感冒”倒是成了一种外感疾病的名称了,却也别致的很。

好了,扯远了,咱们再回到经文上去。

所以,虽然北地之人腠理致密,外邪很难侵入。但是寒邪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的身体在感受寒邪影响的时候,自然就会调动身体的阳气进行抗寒。从而导致体内脏腑阳气亏虚。这就是经文中“脏寒”的原因。

其实这种表现很好理解。给一个极致一点的例子:给你关进冷库里承受严寒。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并不会出现今天所谓的“感冒”。但是体内真阳却因为要大量调动抗寒,而很快出现真阳衰微的情况。这也是所谓的“寒傷於陽,火之衰也”。

所以,这个“感”字,也是要好好琢磨的。不仅有“感邪”,同气之间也是有“相感”的。

*******************************************************

其实,在自然的条件下,真正单纯触冒“寒邪”的情况很少,常常是和其他外邪同时触冒的。所以,在《内经》中,常把几种常常混合出现的病邪合在一起论述。例如:

问曰:百病从何所生?

师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内隱於情,則喜、怒、哀、樂、悲、恐、惊、憂以傷乎臟。(一作“喜怒不节则伤藏”)

外感風雨,其淫而傷上。(一作“风雨则伤上”)

外感寒濕,其淫而清下。(一作“清湿则伤下”)

外感暑火,其燥在中而内引者,傷乎上下。

故,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一作“病淫注下”);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一作“病發冒上”);

是谓三部(一作:此三部之亢卑也)。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其实,在自然条件下,感受外邪而致病中,与“寒”气最难区分的,是“風”气。不是它们两者的各自属性容易混淆,两者的属性倒是区别很大,容易区分的很。但是,在临床上两者经常并见。这还罢了,关键是,在外邪初感的时候所表现的出来的症状,風邪和寒邪的症状还真是很相似。呵呵,所以,受邪是風是寒?哪些症状是風导致的?哪些症状是寒导致的?还真很难分的清晰明了。尤其是风寒合并的时候,就更是难以分清了。所以,真正临床上很多时候也是合并对待的。不过,好在一点,针对風邪封闭腠理和针对寒邪封闭腠理,都可以用一味药去解决,那就是——麻黄。所以,仲景在《伤寒论》中其实也不是分别的太细致,很多情况都是混而论治。

上面我们讨论的,都是“外寒”,是外邪。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内寒”,就是体内自生的“寒”。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容易被混淆,大家先看一下经文吧:

问曰:何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阳虚则外寒”者(宗源补入),阳者行上,受气于上焦(一作“中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而寒栗(一作“慄”)。

“阴虚生内热”者,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陽盛生外熱”者,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寒,玄府不通。玄府不通,則衛气不得洩越,故外熱。

“陰盛生內寒”者,厥气上逆,寒氣積于胷中而不瀉。不瀉,則溫爲寒制(一作“温气去”)。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瀒,故寒中(一作“中寒”。即是“内寒”)。

所谓“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的。经文论述的也很详细,大概不用我再画蛇添足地啰嗦一遍吧。

这里我要提醒的是,这两个“寒”字背后的东西。

“阳虚则外寒”,这里的“寒”,更多的是一种自身感觉的描述,表现为体表畏寒、怕冷。这种情况极少会出现因为这个“外寒”导致人体“受寒”的情况。所以,这里的“外寒”,与咱们上面论述的“外感寒邪”的外寒,不是一回事儿。

而“阴盛则内寒”,这种“内寒”不仅是自身的感觉描述,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内寒”都是可以作为人体进一步病变的“病因”的。

所以,这两个“寒”字,本身的内涵还是有所差异的。

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两个“寒”字内涵上的差异,就是因为这个“寒”字的两个内涵,在我们的经典中,会经常交织出现。例如“受寒”的一种常见的症状就是“畏寒”,这里的两个“寒”字的意思,就完全不同的。“受寒”是感受寒邪而致病。而“畏寒”是怕冷的一种自体感觉。虽是同一个字,所指常常不同,不要混淆了。

“寒”气是很多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由其致病的临床病例非常常见,我们将在后面的杂病中具体讨论。这里我们只看几例经典中的病例,或许大家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亦未可知:

*******************************************************

問曰:何为肤胀?

师曰:寒气客于皮肤间,鼞(音汤)鼞然,腹大不坚,身尽肿,皮厚剥,案则(一作“其腹”)窅(音咬)然不起(一作“沓而不起”),色不易,名曰肤胀(一作“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邪自外客入者也。

問曰:何为臌胀?

师曰:腹胀身皆大,其大若肤胀等。色苍黄,筋起络见在腰腹四肢,名曰臌胀。

问曰:刺之奈何?

师曰:(肤胀、鼓胀之刺也,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問曰:何为伏杀?

师曰:寒气客于胃,渐移于胆,食饮则嗌嗝,胆刑其脾,则食即吐逆,案腹如石,色苍白,头弦不时,名曰伏杀,寒刑之所伏也。

*******************************************************

好了,“寒”,我们暂时就讨论这些。

小结一下。

问曰:寒之害奈何?

师曰:寒之害人,其來憟,其傷甚;其內動於胃,入乎腎,客乎血眽。內其傷脾,其外害腎。故曰“寒爲萬悪之端”。

夫地处温凉,卑亢各异。頪酹强弱,化比食居。变异多方,察观窈冥。四诊益彰,两审细细。

*******************************************************

从下面开始,我们将开始沿着外邪致病的从外到里的顺序,来慢慢讨论。

经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

而真正系统阐释这句经文的,正是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其伤寒部分,讨论的正是这种“气合而有形”的情况;

其杂病部分,讨论的正是“得藏而有名”的情况。

所以,我们的《汉医经纬》,就从《伤寒杂病论》展开,沿着这个脉络,融合《内经》,展开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汉医脉络。

看看“医道宗源”眼中的《伤寒杂病论》,是不是和你以前看到的讲解很不一样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病证通说287--296.
附子理中丸与四逆汤的使用区别在那?
中医补益上焦,补益下焦的用药窍门
解析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
“善治者,治皮毛” —— 治病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