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灯•续焰•9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太阳伤寒”和“麻黄汤”。

问曰:何为太阳伤寒?

师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问曰:太阳伤寒,症治奈何?

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一作“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日(一作“目”。当是)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太阳伤寒(一作“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石膏如鸡子黄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斗,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一作“扑”。意思相同)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

伤寒论,其实就像一部电影。

记录的,是伤寒发病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每条经文,其实都是一个“分镜头”。在每个“分镜头”中,记录的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动态的“受邪”的过程。而条文,则是把这个过程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片段的情况,用一种静态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所以,要学习伤寒,首先最好先熟悉伤寒。只有当伤寒的各个阶段都了然于心了,就会明白《伤寒论》中条文阐述的是什么意思。

例如,我们来看《伤寒论》中是如何阐释“伤寒”的呢?

在上条经文中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大家都知道,这条论述的是“伤寒”的脉证。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思考一下:

这条描述的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伤寒”发病的表现,是【当前症状】。

那么,这些症状,是同时一下子就蹦出来的么?

不是。

只要你仔细去观察,就能看到,在开始感受“伤寒”的第一时间,是根本没有这些症状的。或许你只是打了个冷噤而已,随后可能会出现两个风池穴难受的感觉(或许连这种感觉也没有)。但是你已经受寒了。

这时,即便还没有出现其他症状,但是,你的脉象,却会在受寒后的第一时间出现了改变。那么,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伤寒”呢?是的。这就是“伤寒”的初始阶段。病邪在皮毛、肌肤、腠理,并且在不断深入中,“伤寒”发病的旅程开始了。

这个时候怎样用药?也是用“麻黄汤”方吗?

个人认为,不必。

因为在第一时间内,根本就还没有出现太多的症状,有些药是不必用的。例如杏仁。

所以,个人就简单的用一点麻黄、炙甘草,煎一小口水,趁烫,一口干掉。让身上肌肤毛孔一震、炸炸地展开,身上立马就轻松了。这个过程,短的就几分钟;长一点的也就一二十分钟就好了。是不必出汗的。有时更懒,只用一味“麻黄”也能轻松搞定。

呵呵,“方”子,破到够用就好,未必一定需要全方的。

下面再说一下“麻黄”的用量,需要守着“三两”不变吗?

不是。

要用多少,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上面例举的这种情况,我一般只用到“一两”左右就行了。症状重一点,就加一点。随行就市、水涨船高嘛。就像用炸药,这点小工程的爆破,这点量就够了。多了,不仅是药力的浪费;使用过程中对自身正气的消耗,也更是浪费哩。

所以,劝劝那些讨论“经方”的时候,把药量、比例都要咬的死死的、不许改动的同学们: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感受的情况也是在变化的嘛。症状重,麻黄“三两”搞不住,就可以用“四两”、“五两”嘛。症状轻,用“一两”、“半两”也不是不行啊。只要能够搞定,不要浪费就行了呗。当然,我这样说,不是不要去注重【配伍】。而是要理解原方的【配伍】精神后,自己拿出最适合病情的配伍来。

说到“用量”的问题,倒是想起来很多年前学伤寒的时候,看某御医的用药。那家伙,在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使用中,用量精确到毫、厘。我的天,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了。当是看着都头皮发麻。咱生来就怕数学,这般折算岂不要人老命啊。后来用了20多年麻黄,用量上看来,3g和3.14g似乎区别并不是很大嘛。靠,又不是砒霜,当年可是给吓死掉了。很有些年头了,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不过书中老先生拘谨的感觉倒是至今难忘啊。那么精确,有必要么?貌似我们称药的小戥子,也称不出小数点后两位去的,或许太医院里用的家伙更精确些罢。

现在用麻黄依然很敬畏的。不过有时自己感冒,用麻黄应急时,伸手抓一小撮就煮了,也懒得称的。抓药久了,手底下有些分寸的。要3g、5g、9g、15g基本都一把能抓的出来,正负不过就是戥子的旺或平而已。差不多,嘿嘿。手上准头不够的,就不要偷这个懒了哦。要知道,对该敬畏的人和事,始终都要保持必要的“敬畏心”的。

熟,不可慢。

亲,不可亵。

所以,我们看到经文中的描述是这样的,我们还需要根据这些已知的条件,去推导出其他的内容来——经文不可能把每一个点都细化到的。

欲阅览更多医道宗的文章,敬请访问百草居论坛www.baicao99.com,搜索作者——医道宗源

欢迎对本公众号内文章作非商业用途转发,但不得删改后转发,若有发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文章版权归医道宗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卷二30,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中篇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一 - 中医临床 - 民间中医网 -
【方药】麻黄汤
脉证辨识(三) 辨寒热
脉证辨识(十五)- 辨气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