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苏鹬、弯嘴滨鹬等10种/湖北鸟类资源016/20201105

1.流苏鹬

学名:Calidris pugnax

英文名:Ruff

形态特征:体长28-33cm的中型涉禽。头小而喙短,繁殖羽呈性二型。雄性比雌性稍大,雄鸟具颜色多样的蓬松翎领,翎领颜色变化很大,有栗褐色、栗红色、灰白色、白色、浅黄色、黑色泛紫色光泽等,用于求偶炫耀。上体橘黄至黑色,羽毛具白色边缘。雌鸟背部具鳞片状羽毛,翼上覆羽和上背部羽毛中间黑色,边缘浅棕色。非繁殖期雄鸟很快褪去饰羽。冬季两性都比雌性的繁殖羽色淡,上体仍可见鳞状羽毛。亚成体上体也有鳞状羽毛,整体浅黄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雄性嘴在繁殖期为黄、橘黄或粉红色。腿红色或桔黄色,也有灰绿色(亚成鸟)。

生态习性:繁殖期栖息于冻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与河流岸边,以及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草地、稻田、耕地、河流、湖泊、河口、水塘、沼泽、以及海岸水塘岸边和附近沼泽与湿地上。

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和栖息。有时与其他涉禽混合成较大的群。主要捕食软体动物、昆虫、甲壳类等,也食水草、杂草籽、水稻和浆果等。殖期为5-8月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繁殖地从欧洲北部穿过俄罗斯,到达鄂霍次克海。主要越冬于亚洲及亚洲南部,部分越冬于中国台湾及福建沿海。国内东部地区多可见。湖北偶见于汉水流域,旅鸟。

流苏鹬

(来源:鸟网)

流苏鹬

(来源:鸟网)

2.弯嘴滨鹬

学名:Calidris ferruginea

英文名:Curlew Sandpiper

形态特征:体长19-23cm的小型涉禽。繁殖羽与非繁殖羽差别较大。繁殖期喙基、额、颏白色,胸部及体羽深棕色。冬羽灰白色为主,上体大部灰色,具有明显的白色腰部,下体、眉纹、翼上横纹及尾上覆羽的横斑均为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有时基部缀有褐色或绿色,嘴细长而向下弯曲。脚黑色或灰黑色。飞行时脚尖超出尾外。

生态习性:栖息于沼泽、泥滩、稻田、苇塘和鱼塘。常成群在水边沙滩、泥地和浅水处活动和觅食。常成松散的小群在浅水中或水边泥地和沙滩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和水生昆虫为食。殖期为6-7月。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繁殖于西伯利亚,经东部沿海迁徙至中南半岛、南沙群岛及大洋洲越冬。国内除云南、贵州外,见于各地区。湖北省内分布于网湖、三峡库区,旅鸟。

弯嘴滨鹬

(来源:鸟网)

弯嘴滨鹬

(来源:鸟网)

3.黑腹滨鹬

学名:Calidris alpina

英文名:Dunlin

形态特征:体长16-22cm的小型涉禽。喙长,端部下弯。繁殖期头和颈部灰色,有暗色条纹,上体红褐色,胸部具黑色纵纹,腹部黑色,眉纹白色,尾中间黑而两侧白。非繁殖羽上体淡棕灰色,下体白色,似弯嘴滨鹬,但腿和翅均较短。亚成体比冬羽色黄,下体纵纹多,上背和肩部羽毛黑色,具浅黄色边缘,腹白色,两胁具黑褐色斑点。

生态习性:栖息于冻原、高原和平原地区的湖泊、河流、水塘、河口等水域岸边和附近沼泽与草地上。

常成群活动于水边沙滩,泥地或水边浅水处。性活跃、善奔跑,常沿水边跑跑停停,飞行快而直。有时也见单独活动。主要在水边草地、泥地,沙滩和水边浅水处边走边觅食,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昆虫幼虫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为5-8月。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繁殖于古北界北部,越冬于北美洲西部南部、非洲西部北部、中东、朝鲜半岛及日本。国内除西部外大部分地区可见。湖北省内主要分布于江汉湖群、丹江口库区等湿地,冬候鸟。

黑腹滨鹬

(来源:鸟网)

黑腹滨鹬

(来源:鸟网)

4.红颈瓣蹼鹬

学名:Phalaropus lobatus

英文名:Red-necked Phalarope

形态特征:体长18-21cm的小型涉禽。雌性繁殖羽鲜艳,头和上体灰色,上背及颈部和肩部具有橘黄色到棕色的条带,颈侧和上胸部有鲜艳的红色,喉部、眉纹白色;下胸和肋部灰色,过渡到白色的腹部和肛周。雄性灰红色的颜色对比没有雌性鲜明。非繁殖羽上体浅灰色,头顶黑色,眼斑黑色连接至耳覆羽。亚成体上体似繁殖羽,但脸部似冬羽。

生态习性:非繁殖期多在近海的浅水处栖息和活动。也出现在大的内陆湖泊、河流、水库、沼泽及河口地带。繁殖期则栖息于北极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带的内陆淡水湖泊和水塘岸边及沼泽地上。

喜成群,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在它喜欢的湖上。善游泳。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常从水面或露出水面的石头和植物上啄食,也常通过在水面旋转和以嘴叩击水面的方法捕食。繁殖期为6-8月。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繁殖于北极圈附近、北冰洋海岸区域,往南可至阿留申群岛及英国西北部,越冬于南美洲的西部海域、阿拉伯海、印度尼西亚中部和马来西亚西部。国内可见于东部大多省份。湖北省内见于网湖、府河,旅鸟。

红颈瓣蹼鹬

(来源:鸟网)

红颈瓣蹼鹬

(来源:鸟网)

5.灰瓣蹼鹬

学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拉丁名:Red Phalarope

形态特征:体长20-24cm的小型涉禽。个体比红颈瓣蹼鹬略大,颈略粗。繁殖期雌性有和白色脸罩,深红褐色的胸部和下体,上体羽毛黑色宽带的橘黄色边缘。雄性繁殖羽边缘颜色不清晰,下体有白色斑块。非繁殖羽上体色浅,下体白色,头顶黑色,眼斑至耳覆羽黑色。亚成体似冬羽但上体黑色。虹膜褐色。嘴较粗短,繁殖期基部黄色,尖端黑色,非繁殖期黑色。脚灰色或褐色,繁殖期黄褐色。

生态习性: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冰洋海岸的苔原沼泽地带,特别是湖泊、水塘和溪流附近的苔原沼泽。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富有浮游生物的海洋上,迁徙期间也出现在内陆大的湖泊与河流等水体中。

主要觅食在水面,以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当它游泳时,常常通过奇特的在水面急速打转的办法啄食被引到水面的食物。也吃死的动物尸体。繁殖期为6-8月。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繁殖于北极地区,越冬于南美洲西部及非洲西部和南部海域。国内见于黑龙江、天津、山西、新疆、上海、浙江及台湾等地。湖北省内于孝感王母湖有过观测记录,旅鸟。

灰瓣蹼鹬

(来源:鸟网)

灰瓣蹼鹬

(来源:鸟网)

6.黄脚三趾鹑

学名:Turnix tanki

英文名:Yellow-legged Buttonquail

形态特征:体长12-18cm的小型涉禽(以陆栖为主)。上体黑褐色而具有栗色或棕色斑纹,呈黑色和栗色相杂状。胸和两肋浅棕黄色,具褐色斑点。飞行时翼覆羽淡皮黄色,与深褐色飞羽成对比。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型较大,体色亦较雄鸟鲜艳,下颈和颈侧具棕栗色块斑,下体羽色亦稍较深。虹膜淡黄白色或灰褐色,嘴黄色,嘴端黑色,脚黄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地,也出现于林缘灌丛、疏林、荒地和农田地带。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性胆怯、怕人,善于藏匿,在灌丛下或草丛中潜行,一般难于见到。不善鸣叫,善奔走,在地面奔跑迅速,通常通过奔跑和藏匿来逃避敌害。主要以植物嫩芽、浆果、草子、谷粒、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5-8月。

保护级别:湖北省级;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国内除宁夏、新疆、西藏、青海外,见于全国各地。湖北省见于鄂中及鄂南丘陵,留鸟。

黄脚三趾鹑

(来源:鸟网)

黄脚三趾鹑

(来源:鸟网)

7.棕三趾鹑

学名:Turnix suscitator

英文名:Barred Buttonquail

形态特征:体长14-18cm的小型涉禽(以陆栖为主)。雌鸟头顶黑色,羽端具白色或皮黄色斑点。两肩及背暗灰褐色,具细小的棕栗色波状纹及黑色横斑,有时还具棕白色条纹。腰及尾上覆羽几纯黑色,亦具细小的棕栗色波状纹。尾羽与背同色。眼先、眼周及两颊棕白,有黑色近端带斑。颏、喉及上胸黑色;颈侧、胸侧及下胸皮黄色,具宽阔的黑色横斑。其余下体包括尾下覆羽白色而缀淡橙褐色,或为淡棕褐色。雄鸟与雌鸟相似,但体形稍小。颏、喉不是黑色而是白色,胸部皮黄色,具宽阔的黑色横斑。虹膜沙白色或灰黄色。嘴蓝灰色或灰褐色,尖端色淡。跗蹠和趾灰绿色,爪淡黄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主要活动在林缘疏林、灌丛、草坡、稻田和耕地附近的山坡草丛和灌丛中,有时甚至到村镇附近。

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小而机警。通常藏匿在地上草丛和灌丛中活动,遇到危险时亦多通过迅速奔跑逃离。一般在草地和落叶中收寻食物,吃青草、杂草、种子、昆虫和蜗牛等。繁殖高峰期在4-5月。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分布于亚洲南部。国内见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台湾地区。

棕三趾鹑

(来源:鸟网)

棕三趾鹑

(来源:鸟网)

8.普通燕鸻

学名:Glareola maldivarum

英文名:Oriental Pratincole

形态特征:体长20-28cm的中型涉禽。头顶灰褐沾棕。后颈、颈侧、肩、背、翅内侧覆羽橄榄褐色或棕灰褐色,耳羽微缀棕栗色。后颈基处微具棕色半圈状领,腰橄榄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叉状,黑褐色。翅形狭长,折合时长度超过尾端。颏、喉棕白色或桂红皮黄色。自眼先经眼下缘,再沿头侧向下,围绕喉部棕色有一条黑色细线,形成一环形圈包围着棕白色的喉。在圈内缘还有一窄的白色圈。胸和两肋棕褐色,腹淡褐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栗红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嘴角红色,脚黑褐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区的湖泊、河流、水塘、农田、耕地和沼泽地带,也出现于水域附近的潮湿沙地或草地上。

飞行迅速,长时间地在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上空飞翔,边飞边叫,叫声尖锐,似"gi~gi~i"。降落地面后,常做短距离的奔跑。在地上多活动在河流两岸或湖边沙滩、砾石堆和泥地上,缓步走动觅食,间或急速奔跑觅食。主要吃金龟甲、蚱蜢、蝗虫、螳螂等昆虫,也吃蟹、甲壳类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繁殖于亚洲东部,冬季南迁经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国内除新疆、贵州、西藏外见于各地,繁殖于东北、华北地区至福建、台湾、海南。湖北省内分布于洪湖、网湖、梁子湖、龙感湖、沉湖、丹江口库区等各湖泊湿地区,较为常见,旅鸟。

普通燕鸻

(来源:鸟网)

普通燕鸻

(来源:鸟网)

9.三趾鸥

学名:Rissa tridactyla

英文名:Black-legged Kittiwake

形态特征:体长38-47cm的中型游禽。夏羽头、颈和翕前部白色。背、翅上覆羽和腰灰色。肩灰色,羽缘和尖端白色。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头顶和枕淡灰色,头顶有不明显的灰色纵纹。后颈和翕前部灰色,带有暗色羽尖。虹膜暗褐色,眼睑橙红色。嘴黄色或黄绿色。口裂橙红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海洋岸边和岛屿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洋上,是典型的海洋鸟类。

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海面上空飞翔,或荡漾于海面上,成群栖息于海边岩石或悬岩上。觅食主要在海面涡流中捕食,也可在飞翔中或是游泳觅食,以小鱼为食,有时也吃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繁殖期为6-7月。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分布于北美洲西北部、非洲西部、墨西哥、日本。国内见于辽宁、河北、北京、天津、甘肃、云南、四川等地。湖北省内于2016年12月在武汉涨渡湖有观测记录,旅鸟。

三趾鸥

(来源:鸟网)

三趾鸥

(来源:鸟网)

10.细嘴鸥

学名:Chroicocephalus genei

英文名:Slender-billed Gull

形态特征:体长42-47cm的中型游禽。嘴纤细,红色,脚红,下体偏粉色。飞行时初级飞羽白而羽端黑色。颈部短粗,头前倾而下斜。非繁殖期耳羽上具灰点。与红嘴鸥越冬鸟的区别在于其耳羽上深色点斑模糊,嘴端无黑色,嘴纤细,颈较僵硬,嘴及腿的橘黄色较深。

生态习性:除繁殖期外,几乎完全沿海岸的生活,在海岸、岛屿、沙洲、海滩咸水湖泊、盐田、沿海沼泽地带活动,偶尔进入海洋沿岸内陆平原的荒漠地带淡水湖泊、草地、多草低地等处。

通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大群,飞行敏捷而轻快。在潮间带觅食,以嘴在淤泥中探索。在空中搜寻时会急降水面,在水中常倒立觅食。食物主要为鱼、昆虫、海洋无脊椎动物等。繁殖期为5-6月。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16)数据缺乏(DD)

分布概况:繁殖于地中海、红海及波斯湾,冬季偶见于东南亚。国内见于河北、天津、新疆、四川和香港等地。湖北省内于2020年1月在梁子湖有观测记录,旅鸟。

细嘴鸥

(来源:鸟网)

细嘴鸥

(来源:鸟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黑龙江省这些稀有鸟类 看看你认识几种
【南阳知多少】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竟然栖息十八种水鸟!!!惊呆了!
我国 II 级保护动物鸟类(部分)
中国十大珍稀鸟类,你知道哪些呢?
东江揽胜:收集常见鸟类图谱之涉禽篇,摄鸟人自留地
鸟类图片鸟名及简解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