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捐里的光芒
西岸柳

长春市光复路的街道与这座城市的红灯绿酒、繁花似锦似乎格格不入,那里房屋参差不齐,灰土灰脑,不少房屋年久失修,墙壁斑驳陆离,各种管线零乱地穿行于街道上空。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两旁的商铺也因人们无暇顾及而冷冷清清,少了商业都市的气息。走进这条街道,很多人会说,我要想赚钱,决不会选在这里。然而,就在这条街道的角落里,五十多岁的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经营着文化用品批发小店。他们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争分夺秒地挣钱。
这个文化用品小店也太小了,不到5平方米,除去周围摆满了的作业本、铅笔、书包等文化用品,只留下仅供一人通过的小道。况且夏志国患有骨头坏死,行动得靠拐杖,两个人在里边很难转身。在这里不能说走动,只能说是蠕动。他们夫妇也真抠门,夏志国身旁有一个办公用的小桌子,颜色早已褪尽,上面布满了划痕,要不是倚在凳子和墙壁中间,早就散架子了。尽管他们不穷,但他们家里还是那二十多年前的破旧家具,油漆斑驳,破旧不堪。十多年来,他们两口子没穿过一件名牌衣服,到现在用的还是一部和座机绑定在一块儿的小灵通。他们之所以抠门,是因为挣钱不易呀。即使到了现在,卖一支油笔挣2分钱,一个本子挣5分钱。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电视里播放着“大眼睛”的照片,照片里的主人公——安徽省大别山区一位农家女孩,成了农村千万贫困失学儿童少年的缩影。夏志国和陈玉珍也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了这双“大眼睛”。他们的眼睛湿润了。
“农村怎么还有那么多苦孩子。”话语不多的夏志国自言自语地说。
“我们富裕了,应为那些念不起书的孩子做点什么。”陈玉珍坚定地说,“咱有那么多文具,捐给那些孩子吧。”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陈玉珍的话说到了夏志国的心坎儿里。
第二天一早,夏志国双手拎了妻子早已准备好的一兜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样品,找到了长春市一家慈善部门,表示自己想要捐赠。工作人员看到夏志国拿来的新式文具,高兴极了,他说:“那些农村孩子准没见过你这些文具,我们太需要了,你有多少?”
  夏志国兴奋地说:“我有一库房,你们啥时候想要,都可以来找我。”
第二天,他找来几名装卸工,从库房里一箱箱地搬本子、铅笔、钢笔、橡皮……几个人忙活了半天,装了整整三大车。装车时,陈玉珍总是亲自跳上车,把一箱箱文具摆得整整齐齐,为的是节省空间,多给孩子们装点东西。陈玉珍装完货物从车上跳下来,看见司机直咧嘴。因为货物太沉,轮胎都被压瘪了,司机在心疼车子。
  从那以后,夏志国夫妻平均每年都要找两所农村学校捐赠文具,他们的脚步几乎走遍了长春市所有的县市区。有人说:“老夏两口子对自己‘抠’,可从不对孩子们‘抠’。孩子缺啥,他们给送啥,那些捐赠的文具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老夏店里经营的,像图书、水彩、书包,都是他们掏钱去商场买回来的。”14年来,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走访了吉林省30多所村小学,为8000多名学生送去近60万元的文体用品。
冬季的长春还很寒冷,小店里堆满了他们即将给孩子们送去的文化用品,把难得一见的阳光隔在了门外。夏志国患股骨头坏死的腿是不能着凉的,为了省电,他腿边的电暖器却始终没有打开过。仿佛这里没有寒冷,而是开花的美丽季节。他们很卑微,丝毫不引人注目;不到5平米的地方,那角落太隐蔽,以致于很难让人发现。然而,就在生活中不起眼的地方,有两颗纯净的灵魂发出一缕芳香,不仅催生出亿万人民的尊敬与感动,还让全世界看到两个小人物发出的伟大光芒。

《做人与处世》2013年8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全国小商品进货渠道大全
明玉珍建大夏国
全国各地文具批发市场(文化用品批发市场)汇总
店名大全
开学经济
【康平老故事】孙老国和他的全德书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