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邗江
历代邗江诗抄
发布时间: 2011-04-14   来源:
历代邗江诗抄
历代邗江诗抄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唐·李  白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蔑。
晓发瓜洲
唐·李  端
晓发悲行客,停桡独未前。寒江半有月,野戍渐无烟。棹唱临高岸,鸿嘶发远田。谁知避徒御,对酒一潸然。
罢郡姑苏北归,渡扬子津
唐·刘禹锡
几岁悲南国,今朝赋北征。归心渡江勇,病体得秋轻。海阔石门小,城高粉堞明。金山旧游寺,过岸听钟声。
宿瓜洲
唐·李  绅
烟昏水郭津亭晚,回望金陵若动摇。冲浦回风翻宿浪,照沙低月敛残潮。柳经寒露看萧索,人改衰容自寂寥。官冷旧谙唯旅馆,岁阴轻薄是凉飙。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扬子津
唐·卢  仝
风卷鱼龙暗楚关,白波沈却海门山。鹏腾鳌倒且快性,地坼天开总是闲。
题金陵渡
唐·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炀帝陵
唐·罗  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瓜洲对雪,欲再游金山寺,家人以风波相止
宋·梅尧臣
腊月海风急,雪吹岩下窗。轻舟不畏浪,昨日过寒江。渡口复夕兴,区中无与双。忽牵儿女恋,空听远钟撞。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瓜洲迎波亭
宋·王  令
海面清风万里宽,偶来如已脱尘关。自嗟客世无虚日,却被斜阳占尽山。海鸟不来青嶂静,渔师归去暮江闲。从来云水有期约,直待功成是厚颜。
皂角林
宋·杨万里
水漾霜风冷客襟,苔封战骨动人心。河边独树知何木?今古相传皂角林。
瓜洲城
宋·刘克庄
先朝筑此要防边,不遣边人见战船。遮断难传河朔檄,修来大费水衡钱。书生空抱闻鸡志,故老能言饮马年。惭愧戍兵身手健,箔楼各占一间眠。
渡瓜洲(二首)
宋·文天祥
诸祈请使,十八日至镇江府,阿朮在瓜洲,即请十九日渡江。至,则鲜腆倨傲,令人裂眦。诸公皆与之语,予始终无言。后得之监守者云,阿朮言文丞相不语,肚里有偻儸。彼知吾不心服也。
跨江半壁阅千帆,虎在深山龙在潭。当日本为南制北,如今翻被北持南。
眼前风景异山河,无奈诸君笑语何。坐上有人正愁绝,彼中便道是偻儸。
宿瓜洲渡
元·王  旭
夜宿瓜洲渡,安排晓过江。平生闻此水,除海更无双。回首家千里,宽心酒数缸。醉眠谁我伴?昏月照船窗。
炀  帝
元·耶律铸
叠鼓凝笳宴未阑,战尘回首满人间。南山翠竹长不起,东海洪波流已干。宝驾陆沉池馆尽,锦帆星散水云闲。空馀仁寿宫前草,遥接雷塘野树寒。
皂角林观刘锜战处
元·吴  莱
东都何惨澹,南土剧萧骚。往往隳(huī)战斗,于焉出英髦。为君竟如寄,立国已不高。家供敌人赂,岁奉使客艘。乾坤忽掀簸,城郭皆动摇。狡兔手可撄,长蛇心更饕(tāo)。精荧金锁甲,翕赩(xì)橘红袍。厉矛终抉睕,投鞭遽(jù)填壕。云何大兵压,尚谓和好牢?白波横天险,清野卷地毛。将营皂林斫,军舰采石鏖。大星遽崩殒,沧海争遁逃。向非斯人在,久矣凄烟蒿。龙虎空野竞,狐狸遂寒嗥。信使独未著,奇功果谁褒?因之怀旧迹,一吊楚江皋。
雷  塘
元·苏大年
雷塘春雨绿波浓,古冢寒烟蔓草空。斜日欲沉山色近,行人无处问行宫。
邗江怀古
元·张  昱
家国承平厌万机,轻乘黄屋出京畿。三年巡狩前王有,千里看花亘古稀。河畔柳条春自长,苑中荧火夜还飞。当时九庙躬辞日,肯信龙舟竟不归?
瓜洲夜泊
明·钱  宰
旅夜瓜洲泊,秋怀浩欲沉。星河与海合,江汉入吴深。天堑无南北,川流自古今。隔花渔唱起,千里故园心。
夜泊扬子桥
明·汪广洋
扬子桥头夜泊船,水波才定月初圆。不眠细数经行日,笑隔东风又一年。
扬子桥
明·唐之淳
白浪迎船走玉龙,船头人听广陵钟。朱帘寂寞琼花落,二十四桥空碧峰。
雷  塘
明·胡  俨
吴公台下是雷塘,望断春山碧草长。却笑相逢追往事,樽前犹说舞腰伤。
邗  城
明·吴与弼
丹阳古渡接瓜洲,万顷黄云麦正秋。一榻午风清梦觉,又题新句过扬州。
再过雷塘
明·冒  襄
再过雷塘侧,清秋兴自饶。绿窗梧子落,画舫藕花飘。饮必胜千古,诗真过六潮。只愁舆望重,棨(qǐ)戟复相邀。
雷  塘
清·王  铎
维扬烟雨放轻舠,土蚀雷塘望不遥。渔子偶来经破冢,玉人无复弄琼箫。霜飞隋苑千门柳,寝冷枚乘八月涛。怊(chāo)怅繁华回瞬事,月虚浇酒过江皋。
舟泊扬子桥
清·王猷定
风涛外,闲心寄泬(júe)寥。马嘶黄草岸,人急暮江湖。塔影眠寒水,溪声走断桥。梦中击古缶,长忆广陵萧。
雷塘二首
清·孙枝蔚
锦帆曾未到天涯,寂寞雷塘事可嗟。只惹村翁入闲话,李家天下是杨家。
何处遗楼问翠钿,生逢乱世且求田。雷塘半亩人争买,不信江山不值钱。
炀帝冢
清·宗元鼎
帝业兴衰世几重,风流犹自惜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六龙。
登瓜洲大观楼,见月怀西樵
清·王士禛(zhēn)
帆影落瓜洲,高城四望秋。回飔(sī)闻玉笛,凉月满江楼。清切三山影,流光万里愁。有怀谢希逸,江左思悠悠。
幸茱萸湾行宫,登五云楼
清·康  熙
财赋称兹地,时巡复此经。春膏宜豆麦,烟景遍林亭。靡丽风应换,敦厐训屡形。施恩频己责,聊尔翠华停。
雷  塘
清·孔尚任
炀帝葬处,在堡城。
雷塘花满塘,蛙声春雨足。往往摸鱼人,摸得白骨绿。
过高旻寺,挽湘雨长老
清·查慎行
宿昔还山约,蹉跎久未忘。高僧先下世,法子继开堂。物外交游少,人间感叹长。馀生知几日,来炷影前香。
霍家桥道中
清·陈  章
平野霜花白,南庄此复寻。山光车上见,寒色帽檐侵。朝落蔷薇港,风生松竹林。入门鸡叫午,膈膊短篱深。
霍家桥道中
清·杭世骏
安稳篮舆上,城东路易寻。断厓低树亚,荒径伏流侵。曙色分茅屋,寒烟散竹林。南庄招隐处,知是闭门深。
瓜洲夜泊
清·郑  燮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惨淡秋灯鱼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月下过三汊河
清·夏之蓉
风扫薄云尽,一轮秋正高。野光浮渚岸,山气静林皋。塔迥星移入,潮平水不嚣。破帆行处稳,天意向吾曹。
登高旻塔
清·张四科
十里辨轮相,声振金琅珰。舣(yǐ)舟入古寺,百级循梯桄(guàng)。盘回七层尽,身外空青苍。浮云拂我面,烈风吹我裳。俯瞰飞鸟背,平视白日光。山川表蒋润,井邑错淮扬。伟哉此奇观,何啻凌八荒。况闻三神山,拍浮海中央。应有仙人流,招我戏榑(fú)桑。惜无双飞翼,极目徒自伤。河汉方西倾,淡泞栏干傍。薄寒不可留,欲下心悢(liàng)悢。
高旻寺
清·爱新觉罗·弘历
兰若青莲宇,浮图碧落天。名湾真不愧,埋雁亦堪传。未纵晴明望,谁忘言象诠。金山不速客,暂尔隐江烟。
高旻寺示巨超、慧超二上人
清·王  昶(chǎng)
三年瓜步数经过,把袂重看窣(sū)堵坡。无著天亲形影并,寒山拾得笑言和。朅(qiè)来忧喜钟鱼静,老去深愁翰墨多。欲觅闲房供索句,松龛红日未蹉跎。
高旻寺新秋
清·王文治
老去从教世事忘,游踪多年寄僧房。人间未报三秋信,心地先生六月凉。云带空江回远坞,树垂接叶覆重廊。苔阴久坐无移影,应是莲花漏较长。
高旻寺行宫敬赋
清·洪亮吉
一水居然跨两州,塔前千尺步廊周。怪蛇古柏争横砌,海燕溪云各上楼。语久绿莎厅外路,凉生黄屋殿西头。谁怜憔悴江干客,曾侍长杨五柞游。
萸湾别墅纳凉
清·达  澄
漠漠苔阴短短篱,绿杨堤上步来迟。八窗临水凉先到,万竹遮天暑不知。煮茗乍分初夜雨,惜花多养隔年枝。几回欲把松风卖,只恐人间未合时。
高旻寺
清·黄承吉
迢迢香积路,系缆欲斜矄。石气春生雨,池光夜度云。鸽禅依客悟,鱼梵隔松闻。对此心俱寂,何缘梦俗氛。
登甘泉山
清·焦  循
南尝登会稽,北亦瞻泰岱。惟此甘泉山,若彼皆不逮。岂真较彼高,近我则偏爱。三月既生霸,随意约同辈。十里沿溪行,由面达山背。野鸟余春声,青松作闲态。巍巍灵雨台,四望目无碍。湖光远接天,桑田绣其内。金牛一点烟,北固淡如黛。前人未品题,此山乃韬晦。或云斗之精,七峰与天配。山神不受谀,不必向山谇(suì)。山根有人家,竹篱闻犬吠。
修黄珏桥落成
清·焦  熹
吾乡水之湄,延袤不数里。有桥锁其南,穹嶐截湖水。堤西一涧通,堤东片帆起。夕阳苍霭时,俨然图画里。溽暑雨滂沱,新张无涯涘。村村柳系船,良田跃鳣(zhān)鲤。前夕风涛生,桥庄遽倾毁。敢辞
挶劳,咫尺隔村市。聚工两月馀,桥成一何绮。同是太平民,众力齐如此。久无胥隶呼,旨酒乐君子。
过黄珏桥旧宅有感
清·夏  铭
户网蛛丝案积尘,荒凉门巷寂无人。多情惟有阶前草,不改青青旧日春。
登九龙冈
清·徐廷珍
二十年前客,羁栖复此间。多情惟白发,无恙是青山。岁月愁中过,家园梦里还。南天频极目,烽火尚江关。
方家巷道中
清·林  溥
驱车斜出乱山前,薄霭烘晴日满田。村店羊羔夸午鳝,市桥鱼担歇时鲜。绿凋烟亩寒无赖,红瘦霜林画不全。差幸康庄能稳步,不须顾盼逞先鞭。
夜宿雷塘墓庵
清·阮  元
离乡远游子,常悲岁月深。一朝暂归养,汲汲惜寸阴。来兹得展墓,仿佛同此心。敝庐仅一宿,徘徊恋旧林。暮愁夕阳坠,晓迫名月沉。梦魂讵能定,毛色忽已侵。逮存恸畴者,靡盬(gǔ)念斯今。行行空回顾,涕泪空沾襟。
访炀帝陵
赵朴初
荒阡断碣认雷塘,终取芜城作帝乡。欲觅暮鸦无一点,可能四面总垂杨。
与老同志相处的日子
菊花怒放,枫林尽染,嫋嫋秋风应时而生,纷飞的树叶伴着南飞的雁洒落遍地金黄。不知不觉,在党史地方志部门,我迎来了工作后的第二个秋天。面对布满果实的田野,写满喜悦的村庄,对身边人,对过往事,不禁感触良多。工作这两年,与一群老同志相伴,我生活的舒心、充实,工作的快乐、顺利。虽远离了同龄人,但却一直在被老同志们饱经沧桑后的豁达、沉稳、坚定、执著熏陶历练着,时常,老同志们自然的流露,都给以我足够多的感动。
进单位不到一年,单位就委托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共邗江地方史(第一卷)》,就是这本三十几万字的书,给我上了工作后震撼的第一课。这本书的主笔,是单位原老主任,离休干部吴俊。吴主任已是耄耋之人,耳朵几近失聪,未解放前,在本地打游击,经历诸多磨难,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退休多年以后,不顾年老体弱,分文不取主动请缨编修地方党史,在他的努力下,历时四年多,几代人一致认为编写难度比较大的邗江地方史初稿得以形成。这本书,融入了吴主任太多的爱。在召开书的评审会时,吴主任泪洒会场。他曾说,要是没有人组织编修这本书,多年以后,革命前辈,当然也包括他的战友的鲜血可能就白流了。平时,经常用纸和笔和吴主任交流一些过去的故事,他给我讲起过去在老百姓家的“舍子”(一种简陋的房子,只有门,四周都没有窗户)里过夜躲避还乡团追杀的故事;讲起他的队长因为大意没住“舍子”而惨遭敌人杀害的故事;讲起他们那时常唱的歌《你是游击团》,动情时,他还哼唱几句,眼睛里噙满泪花。从他的哼唱中,我能感觉地出来,他又回到了当年岁月,肩上又抗起了钢枪,身边又站满了战友。吴主任还经常谈到扬州的变化,对扬州的今天,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且经常和我探讨党和政府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吴主任对党史工作的这份执著,让我对党史地方志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党史地方志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虽少了不少关注的目光,但独有的魅力却历久弥香。在我心里,吴主任将永远被铭记。
围绕《中共邗江地方史(第一卷)》还有一件感人的故事。在召开评审会时,领导让我通知一些老同志参会,其中在通知原扬州专员公署秘书长、离休干部潘慕如时,由于考虑他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我在电话里通知他说,我们单位没车,当天事情较多,不能过去接您,请您打计程车过来,到时把车票给我。当时,他口头答应了。然而事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会议临将结束的时候,我主动向他索要出租车票,他却告诉我,他有免费乘车票,他是做公交车来的。我怔了一下,望了望他手中的拐杖,走起路来蹒跚的脚步,敬意油然而生。看着他略显艰难晃动着的背影,渐行渐远,一时竟忘了给他审稿费。我赶紧起身追了上去,把200块钱给他,更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不但不要,反倒“愤愤”地说了一句,党对我够好了。顿时,那一刹那成为永恒。我还是想他收下那钱,连忙补充了一句,潘老,你毕竟为这本书付出了很多辛勤劳动啊。对我的理由,他没有理睬,只顾紧了紧脚步,头也不回地走了。那一刻,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心里,一直感动着我,教育着我,此生要做向潘老一样的共产党员。
单位作为全国二轮修志试点,正在编修《邗江县志(1988—2000)》。编修工作中有7位退休老同志,分别来自区内农林、商贸流通、工业、政法和教育岗位。这7位老同志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勾勒着生动的世态民生画,也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对党、对人生曾发出的诺言。 7位老同志都事业有成,生活安定,之所以在退休后,不顾子女的反对,选择修志这一事业,更多的是缘于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地方志工作的无限热爱。他们曾说,作为部分历史的见证者、经历者,不想让过去的一切在历史长河中,作片刻停留后便灰飞烟灭;也不忍心让后人在模棱两可中,睹物遐想,莫名愁怨神伤,无端笑逐颜开。7位老同志,自2003年5月修志工作启动,便走马上任,3年多时间里,无论天气怎样变化,都按时坚持上下班,从不因自己是老同志就“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3年多时间里,7位老同志,从资料搜集到初稿编纂,从志稿总纂到送审稿打磨,无处不兢兢业业精雕细琢,不厌其烦反复修改;3年多时间里,……岁月诉说着7位老同志的敬业赤诚,行将付梓的志书更会对老同志3年多的努力加以升华,加以赞美,加以传承。
以后的日子,还少不了和老同志继续打交道,有理由相信感动、启发依然会相伴左右。在此,顺祝老同志们身体健康。
( 卢大海)
岁月·小平
发表日期:2007年5月28日
——邓小平同志逝世10周年祭
时间游走到2007年,悲痛的时刻——1997年2月19日21时08分,仍没有,亦无法远走,似一觉长梦,若昨日一般,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周年了。10年间,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共同富裕等基本路线,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小平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小平同志逝世10周年纪念的日子,笔者将一些与小平同志有关的记忆、感动采撷起来,借以深刻缅怀小平同志。
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中央电视台做的一档节目中,提到小平同志说过的两句话: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等香港回归祖国了,哪怕是坐在轮椅上,我也一定要去走一走,看一看。”
不幸地是,小平同志没能等到香港回归祖国,便遗憾地告别了人世,永远地闭上了他那睿智的双眼。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但我仍清晰记得,画面上一位老人站在深圳河边,大陆靠近香港最近的地方,充满深情地遥望对岸的香港,久久不愿离去。伴着镜头里哀伤的音乐,我的心一阵阵悸痛。10多年里,每每触及这两句话,脑海中总能出现这幅画面,也总感觉,有一种声音,自远方而来,充满深情,满怀激动,在反复吟诵着赤诚的爱国情怀,给人感动,催人奋进。
热爱足球运动的人,都应该晓得小平同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球迷。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就有节衣缩食攒钱买票看奥运会足球赛的经历。对于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作为国家领导人,他也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
30年前,也就是1977年7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由10个国家和地区12支球队参加的“长城杯”足球邀请赛决赛,注定因为一名特殊的观众要被写入历史———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看球赛的方式首次在公众场合露面,这标志着属于他的时代的开始。作为一个忠实的球迷,邓小平在当天看到了中国青年足球队的胜利,而他的夙愿之一,就是中国足球真正强大起来。
1979年1月4日,邓小平在接见国家体委领导时说过:“增加‘娃娃’的事,要专门写个报告,要包括军队在内……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这也就是足球界至今仍在反复强调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论调的由来。悲哀地是,20多年过去了,“足球从娃娃抓起”仍还只处于理论层面,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依然没有实现,仍在“在路上”苦苦挣扎,带给中国球迷地是“假球”、“黑哨”,丑陋的比赛,失望的眼神,无声的泪水,凄厉的仰天长啸。
每每这时,总不由的想起,小平同志在收看足球比赛电视转播时,对警卫张宝忠说的一句话:“我生平最喜欢看足球,看了几十年了,看到我们足球队,就是有股闷气。”也不知,要等到哪一天,我们中国足球,能真正向小平同志所说的,真正从娃娃抓起;也不知,要等到哪一天能做一个自豪的中国球迷;也不知,哪一天才能完成小平同志未完成的夙愿:中国足球真正强大起来。
春节回乡,到邻居家串门,邻居的变化让我感动。朴实的老乡,朴实的话语,不起眼的小事,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小平同志的伟大,足以让我们知晓小平同志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巍巍形象。
邻居老张,几近60岁的人了,平常多数时间住在女儿家,这次回乡能碰上他着实有些不容易,见面自然是嘘寒问暖一番。当问及他地里收成如何,日子过得怎样时,出乎意料地是,他不仅连声感谢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感谢起免收农业税政策,而且还在我面前一改印象中的顽固形象,第一次在我面前表扬起了小平同志。看到老张这心态,我半开玩笑地说,想当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是谁在村子前因为拉车爬不上土坡,而在那里大批邓小平哩!说什么,生产队多好,大家一起干活,从来没遭过这份罪。老张打断了我的话,“不提了,不提了,愚昧,愚昧,这个我早意识到错误了,感谢小平,发自内心的感谢小平。”其实,对于老张当时的那种认识,是可以理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起步时,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是相当匮乏的,农民因耕作难、耕作苦产生抱怨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给出明确说法的。 1980年4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长期规划问题时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政策要放宽……有的可以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5月31日,邓小平又一次站出来说话: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针对当时党内外一些同志的担心,邓小平说,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的这些讲话,对于稳定包产到户和推动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农民的儿子,对这一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实惠,体会则更直观一些。后来,以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
对于高考制度,我有着特殊的情感,没有它,我不可能学到那么多知识,更不可能走进城市。这里讲一个有关高考制度恢复的故事。
邻居老王,儿子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许多年过去,老汉还是一如既往地反复重复着他对小平同志的那句评价:无论别人怎么评价邓小平,我就感谢他,没有他,我娃就不能读大学。我想,老王朴实的一句话代表了无数人的心声。忆往昔,十年“文革”,一场浩劫,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无数学术权威成批斗对象,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主持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恢复高考,让无数青年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老汉的儿子就是这个幸运团队中的一员,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发展积累了深厚的人才储备,更把中国拉回到了科教兴国的正确道路上来。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间,每逢高考举行之时,相信,像老王和我一样,想起小平同志,发自内心感谢小平同志的人还有很多。
10年前的那个冬天,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身后 “一国两制”,已经在香港、澳门成为现实。国家仍然沿着他设计的改革开放路线,稳健地前进着;他的诸多朴实但有力的言论,依然在指引着国家前进的方向。让我们重温那年的冬天,重温并永远铭记小平同志留下的历史遗产,完成他未了的件件桩桩心愿。
小平同志生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见解有很多。最近搜狐网在纪念邓小平逝世10周年专题时,列出了小平同志生前说过的20句话,供网友票选,网民参与得积极性很高,其中,“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必由之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位居前列,这几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并不陌生,是他们伴我们走过了学生时代,也是他们影响甚至决定了整个中国的命运。感谢小平同志的睿智、博爱。
小平同志生前未完成的心愿,搜狐网给出五点,一是处于进行时的政治体制改革;二是从“先富”到“共富”;三是海南的开发;四是一国两制已完成的与未完成的;五是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些,我们都必须得面对,也正在面对。未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了却小平同志未了的心愿,终将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卢大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深切缅怀小平同志
邓小平想派遣邓华指挥对越战争,思虑再三后为啥遗憾放弃?
邓小平一生超罕见的十张照片,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邓小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的三次谈话 2、1977年7月23日,
罕见老照片:小平同志抗大讲课,林彪聆听,背后就是起伏的山峦
小平同志和林彪的罕见合影:林总居中,邓小平气场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