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萍文艺·以文话郁征文赛】我的先祖是善人(作者/郁万杰)
郁氏文化

郁氏文化

《以文话郁》征文赛(Y25)

--------------------------------------------

【感语】

家之盛衰,关乎积善与积恶而已。

积善者,恤人之孤,周人之急,居家以孝悌,处亊以仁恕,凡所以济人者是也。

积恶者,欺凌寡弱,隐毒良善,巧施奸侫,暗弄聪明,恃已之强,尅人之财,凡所以欺心者是也。

是故,能爱子者,遗之以善;不爱子者,遗之以恶。

此是绍兴章氏祖训,也是我族始祖在《積善堂》匾额中立下的海门三星永富郁氏族训。

山东临沂郁万杰宗亲《我的先祖是善人》一文,讲述先祖郁书吏救助路倒的公子;母亲宋方珍倾尽钱财救治生命垂危邻家小孩、收留无家可归的女孩的故事。宋方珍命中阳寿只68年,现今86岁尚健,会跨越99之年。正如“积善者,恤人之孤,周人之急,居家以孝悌,处亊以仁恕,凡所以济人者是也。”真实写照。它彰显了与人为善、以善为本、扶危济困、和睦乡亲的郁氏祖训,也是中华郁氏祖训充满正能量的最好诠释。

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院长郁志发

临沂古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我的先祖是善人


作者|郁万杰

沂河,又名沂水,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较大的河流,位于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是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本文的故事就发生在沂河上的临沂(古称沂州)。

临沂地处广袤的沂河冲积平原,土质含砂量大,粘度小,土壤透气性好,适应于各种农作物生长。这里水源充足,排涝畅通,非常适合开展农耕生产。

在南宋淳熙年间,我最早的先祖郁氏老母,携四子从山西洪洞移民走出,辗转走到临沂这里,认定她是一块宝地,于是就在这里开垦荒地,修筑茅舍,定居下来。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正是金朝大定年间(1161-1189),临沂在这一时期属金朝统治,因我汉人视南宋为正宗,所以,后世修史、修谱沿用南宋年号。金朝这一时期完颜雍在位,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对外停止侵宋战争,主动和宋朝议和,缔结和平协议。完颜雍在位29年使金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两宋交替,山东民稀,而这一时期的金朝政通人和,在临沂已经稳定的统治了七十年左右,我先祖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从此定居下来的。

沂河大桥@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沂河水在临沂这里拐了一个弯,河水从东北方向来,向东南方向流走,郁氏先祖定居的地点处于拐弯处的河东岸,河对岸就是古沂州城。因此,我的郁氏先祖以郁姓和地势把居住地取名为“郁家九曲”,简称“郁九曲”。

令人遗憾的是,先祖留下来的族谱在“四清”中遗失。尽管先祖名讳俱已无法考证,但他们的事迹经过后人们的口口相传,至今还在族人之间流传。

据我的先辈讲,自从先祖在郁九曲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以后,上敬天地,下孝父母,以善立本,待人谦和、包容,这种品格一代传一代,一直到如今。

最早,先祖们生活在郁九曲,除了耕种土地以外,还兼做其他,有人做官盐的运输,用独轮车将连云港的盐运到沂州,在运输过程中夹带私盐做些小生意,为此和连云港的郁氏有一定联系,受到了特殊照顾;有人在沂河上撑船做运输贸易,远的地方可到达上海;因那时的官道经过郁九曲村,也有人在路旁开大车店,接待过往行人;还有人做苦力背人或背物过河,赚些辛苦钱。

大约在明朝中叶的某一年,先祖们合伙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年底结算除了按约定分钱后,仍然剩余一笔大的钱款。经协商一致同意用这笔钱修一条去连云港的路,这样,既方便了沿途民众,也方便了到青浦做生意。这条路从郁九曲开始,经小李庄、玉皇庙、重沟、临沭、赣榆,一直至连云港的青浦,总长约一百多公里,这也是327国道东段的最早雏形。

为了在清明、春节期间祭祖方便,特将路经过小李庄郁家老林(祖坟)旁边。按阴阳先生的说法,修路时挖断了龙脉。据说是挖断了龙的脊背,血流成河,整个沟里流满了鲜血,连地面都变成红色的了。阴阳先生还说,要不是挖断了龙脉,郁家可能出帝王。如今,这里虽然不见当年的影子,但郁氏的后人们仍然在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

听我先辈讲,修完路后还剩余钱,于是,又用余钱修建了一座“霸齐”庙(雹神庙),该庙位于村东(现九曲花园14号楼底)。因为当地经常遭受雹灾,所以该庙供奉的是“霸齐”老爷。令人神奇的是,自建成以来,至今未遇到雹灾。于此同时,庙里香火旺盛,鼎盛时期庙内有几十个和尚,庙内还置有田产,时常周济过往僧人和穷苦百姓。明万历年间,郯城有一支郁氏迁霸齐庙以东定居,故称“庙东郁”。

在清康熙初期,我的一个先祖在沂州府做书吏。我不知他的名讳,为了叙述方便,姑且给他起名郁书吏。一天,郁书吏接省巡抚衙门通知,到省城接新任知府到任。郁书吏和同伴雇了马车到巡抚衙门接人,因没有孝敬看门人,看门人不给通报,致使郁书吏在门外等了三天。等到第四天,从大门内走出来一个洋学生,十四、五岁样子,看见灰头土脸的郁书吏后纳头便拜:“不知恩人到来,有失远迎。”

郁书吏正在纳闷,学生又问:“恩人为何坐在门外?” 当他听完郁书吏讲完原委后,又说:“恩人稍候,我让巡抚大人亲自接您。”说完转身进门。

不一会儿,巡抚大人和学生一同出来迎接郁书吏,进门后请郁书吏上座,向他施礼,吓得郁书吏慌忙还礼,接着敬茶摆宴,又请来新任沂州知府陪客。新任知府哪里敢坐,站在一旁倒茶斟酒并负责到厨房端菜。通过席间谈话,郁书吏才知他为何受到如此高的待遇。

临沂古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里面的原由还得从三年前说起,有一天,郁书吏从沂州衙门回家,见一“路倒”,十多岁的样子,衣衫褴褛,满面灰尘,奄奄一息。

郁书吏急忙把这个孩子背到药铺,让先生把脉。先生告知是严重伤风(重感冒),外加饥饿,并给开了汤药。

郁书吏遂将孩子背回自家,先给孩子喂稀粥,又将汤药熬好让他喝了,之后又把儿子的衣服给他换上。当时家里并不宽敞,就让他和自己的儿子睡一张床上。

那孩子经过七、八天的调理身体就基本恢复了,经过仔细询问,得知他是省城里一个古董商的儿子,因打碎了花瓶,怕受责罚跑了出来,带来的钱花光后,三天没有吃饭,饿倒在路上。

郁书吏先让孩子在他家安心住下,然后想办法找人带他回省城。经过多方打听,十多天后,郁书吏找到了一辆往省城送粮食的车。他给车主支付了路费,又把碎银子缝在孩子身上,就把他送走了……。

三年的时间,这孩子不但长高了,而且穿戴得体,显得非常精神,郁书吏根本认不出来。原来孩子不是古董商的儿子,而是巡抚的儿子,当时不敢说出真相。

孩子在宴席上当着诸位客人的面,正式向郁书吏谢恩后,巡抚把看门人唤来,当众斥责,杖责二十,欲把他赶出府去。幸得郁书吏求情,看门人才被留下。

郁书吏临行时,巡抚给了他重金作为谢礼,叮嘱他常常走动,并让新任知府好好照顾。在之后的几年里,郁书吏成了当地的富翁,他广置田产,翻盖祖宅,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我的祖父所住的青砖到顶的房子,就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它是当时我们这里最好的房子。遗憾的是,在1991年的夏天,该房历经300余年后被大暴雨冲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郁九曲村旁一座老桥被洪水冲垮,该桥是横跨沂河的第一座石板桥,是民族英雄范筑先于1934年在临沂当县长时集资兴建的。我的祖父曾经为修桥捐过钱,我至今保存着当年的捐款单据。据说当时全村每家每户都有捐款。

1938年3月,日军攻占临沂城前夕,为阻挡日军向西进攻城,将石板桥西段炸断两个桥孔,后来,日本人用厚铁板重新搭起。建国初期,这里是当时的交通要道,205、206、327国道在这儿交汇。

该桥被冲垮时,在其南面和北面又新建了跨河大桥,并设有收费站,因此,政府不准备重新修复它。

沂水老桥@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九十年代初,郁九曲村的全体村民决定重建这座桥,每个村民平均投入一万多元,共集资了4600多万元,这在当时算是天文数字了。建桥资金的不足部分,由村集体贷款补充。新桥建成后,把主城区与河东各个乡镇都连通了,因为不设收费站,迫使南北两桥的收费站也相继取消,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家邻居有个孩子名叫郁家国。有一天我的母亲到他家串门,发现他久病不愈,他当时大约五、六岁,骨瘦如柴。我的母亲和他的母亲姜宝琴说:“这孩子有点脱像,再不治就很危险了。”姜宝琴叹了口气说:“家里没钱,拿什么治病,听天由命呗。”

我母亲听罢,转身回家,就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包括硬币一共凑了三块多钱,姜宝琴翻箱倒柜只找到了几毛钱,又向邻居借了一块钱后,就把郁家国送到了村卫生室,因村卫生室见病太重没敢收,只好把他送到地区医院(今临沂市医院)。

经住院治疗,郁家国很快就痊愈了,可那五块钱竟然没有花完。当时五块钱的作用不是现代年轻人可以想象的。此后,姜宝琴常常给儿子郁家国念叨:“你活在宋方珍(我母亲的名字)手里,千万别忘了人家的恩情。”

七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天中午,我的母亲在生产队场里打稻(用脱粒机将水稻脱粒)收工回家,在场边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坐地上掉眼泪,上前一问,才知道在家受姐姐虐待离家出走的。我的母亲同情心又来了,就把小女孩领回家给她吃饭,还让她在我家住了下来。

我家当时也很拥挤,只好让她和我姐姐一床住。当时我不能理解母亲的这一行为,说:“谁能将一个小要饭的和自己孩子住在一起?”但母亲只用“人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来回应我。

那个小女孩心灵手巧,很勤快,当时正是秋忙,她在家能帮忙做饭,晒晒粮食。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少言寡语,等住了十几天后,街坊邻居都知道我家捡了个小姑娘,都来瞧瞧,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都说需要了解一下她的来历。

我的父亲经过多次询问,才知道她家是郯城沙墩镇华埠村的,还知道小女孩父亲的名字叫颜振山。华埠村离我们家六十多里,为了把情况彻底搞清楚,父亲借了一辆自行车,骑了两个多小时,来到华埠村找到了小女孩的家。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这个小女孩和几个同伴下湖(临沂把耕地称“湖”)割草,因饿得难受,扒了生产队地里的地瓜生吃,被“看青”的逮住,要罚她十斤小麦。在饿肚子的那个年代,罚十斤小麦是很疼人的。害怕遭到父母的惩罚,她偷偷地跑了出来,正好遇到了我的母亲。

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想要找个人非常困难。女孩的家人去所有的亲戚朋友那里去找,还在河里、沟里、井里去捞,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找上门来。

女孩的家人大喜过望,杀了一只鸡,买了豆腐,热情地款待了一番之后,千恩万谢送走了我的父亲。

可第二天等了一天也没见有人来,直到第三天一早,女孩的舅舅和她本家的一个叔叔一起来了,还带了一块猪肉、两只鸡,还有花生等礼物,舅舅说:“我姐夫觉得你们是个好人家,想和你们做个儿女亲家,不知道你家儿子多大了?”

我当时还没上学,年龄差距太大,没有一点可能性。最后舅舅对我的父母说:“你们就认个干闺女吧。”来者诚心诚意,父母不好推辞,当场认了干女儿,也就是我的干姐姐。后来干姐姐嫁到了河东区政府驻地范于埠村王家,她和我们家在红白喜事上都有往来,逢年过节还到我家看望母亲。

母亲@图片作者提供

2001年,我母亲虚岁68了,这个年纪对我母亲来说,非同小可。因为我的外祖母活了68岁,外祖母的母亲也活了68岁,而算命先生算我母亲的寿命也是68岁,我母亲为此非常焦虑。就在这年的秋天,母亲突发心肌梗死,幸亏离医院近,我弟弟开车及时把她送到了医院,先溶栓后放了进口支架,抢救成功。

出院后,算命先生向我母亲解释说:“不是我算的命不准,是你做了善事。每救一个人的命,阎王爷爷赠给十年寿命。”母亲服了,我们都信了。母亲今年86岁了,身体康健,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坚固完好没有松动,走路如风,看来能过百岁。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多少年来,郁九曲的郁氏族人秉承祖上教诲,与人为善,以善为本,扶危济困,和睦乡亲。勤劳善良的郁氏族人重视教育,注重农商,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郁九曲村率先成为富裕村,在河东乃至临沂全市都是有名气的,村民的基本生活全部由村里提供,60岁以上老年人定期发放养老金,这一切引来了周边村庄的羡慕眼神。

郁氏族人上承祖上之荫德,下尊父母之教诲,成就了一个个的小康之家。我们将把祖上以善为本、助人为乐的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

简介

郁万杰(洁),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郁九曲村人,1962年12月生,大专文化,临沂教育学院数学专业,临沂第十中学教师,临沂《郁氏族谱》修谱委员会主编。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沂河航运史
临沂——历史名城!风光无限!
楹联
奇观!今晨,琅琊八景之“平野晓雾”再现沂河岸边!
沂河水悠悠
临沂沂河河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