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郁氏文化】记忆中的耧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记忆中的耧


文/范俊来

父母都是农民的我,高中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了农民,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各种农活儿,我都做得有板有眼,可唯独摇耧这项农活儿,直到离乡时也没干过,这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摇耧是春天播种最关键的技术活儿,下种的深浅、出苗的稠稀、垄线的笔直程度、秋后产量的多寡,全由摇耧者来控制,若走得慢了,摇得幅度大了,下种就会多,出苗就会稠;走得快了,摇得频率低了,下种量就会少,弄不好就会缺苗断垄。

俗话说,帮耧在前摇耧后,走正摇匀胳膊硬。一个好的摇耧者,还能根据播种时间的早晚,决定增减播种的深度,决定播种量的大小。当年我所在的生产队里,不是每个劳动力都能充当摇耧的角色,只有两个人干得特别好,为了保证一年的收成,队长当然不会轻易让我这样一个新手来操作。

摇耧这个操作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摇摆,它还包括扎耧和提耧。扎耧是将耧脚插入土中的动作,提耧就是将耧腾空,是播种到地头必做的一个动作。一个成熟的摇耧者,每遇到高低不平的土地,扎耧、摇耧、提耧这三个动作浑然一体,显得轻松自如。 当年有句话叫做摇耧撒籽八只眼,由此可见,对摇耧者的要求有多高。

耧是一种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和掩埋三两项工作的农具,我因为当年想学摇耧,对它的结构进行过深入了解。耧是全木结构(耧铧除外),重量很轻,一个人扛在肩上行走自如。耧的形状如图所示,由大籽斗、小籽斗、耧把、耧腿、下籽筒、满籽眼、耧铧和耧辕(耧鞅杆)组成。其中还有一个叫做耧铃(方言叫打籽蛋)的小零件在图中没有显示出来。

大籽斗是用来储存种子的,小籽斗是用来给三个下籽筒分配种子的。在大籽斗和小籽斗之间有一个小闸板,用来控制种子的流量,其开口度的大小非常讲究,有丰富经验的摇耧者知道,不同的种子遇到不同的墒情开口度的变化相当微妙。开口度还和摇耧者的摇耧习惯有关,是一个只能体会不能言传的操作,而这个操作是多年的耕作经验的积累,它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籽斗中间,挂了一个核桃大的铃铛,这个铃铛就是耧铃。当种子经过闸门流进小籽斗的时候,首先碰到的就是耧铃。种子在耧铃左右摇摆的过程中,被均匀地分配到三个下籽筒中。耧铃是耧的心脏,播种时,摇耧者手握耧把,随着耧的晃动,耧铃开始左右摇摆,有节奏地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庄稼好手,只要往地头一站,光听耧铃的声响,就能估算出一亩地的播种量来。耧铃做工精细,因为由黄铜制成,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耧铃的响声时刻提醒着人们,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耧铃的节奏就是摇耧的频率;铃声如同一首旋律美妙的歌曲,给寂静广袤的田野增加了一种欢乐的气氛,慰藉着劳动者的心灵。

一个娴熟的摇耧者需要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他即要通过听耧铃声来调整摇耧的节奏,又要通过观察满籽眼来判断种子是否下落均匀。一旦种子里的杂质把下籽筒给堵了,在满籽眼这个窗口就能被及时发现,人们管这种事故叫做噎耧。如果发生了噎耧现象,摇耧者就要快速将耧向前推一把,将大籽斗里的种子全部甩在前部,使其脱离那个流淌的籽眼,等事故处理完以后再接茬播种。

耧铧是用白口铁铸造的,白口铁的特点是越磨越光滑。经过一个春天的播种,耧铧表面被磨得像一面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闪一闪地发光。每当掉头提耧的时候,老远就能看到这种亮光。耧铧向前行进时,把土层向两边翻开,种子随即漏入土层下面。

被豁疏松了的土壤很容易丢失水分,为了保墒,必须在耧后配一个叫砘子的农具。砘子是在一根木轴上同时穿有三个像算盘珠子一样的石头滚子,三个滚子的间距与三个耧脚等宽。当砘子被外力牵引时,石头滚子在木轴上转动的同时,就把土壤给碾实了。

牵引耧所需要的力要比砘子大得多,这么大的牵引力必须由畜力才能完成。牲畜是通过耧上的两根耧辕拉耧前行的,在我的家乡,拉耧的是一匹马,为了让马按指定的路线行走,需要一个人牵着它的缰绳,这个人叫做帮耧的。

枣红马拉着耧将沉睡了一冬的土地豁开了三道垄,有点调皮的小马拉着轻巧的砘子紧跟着母亲的身后,摇耧、帮耧、打砘子的人和两匹马各自进入角色,共同拉开了农耕的序幕,写就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乐章,播下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种子。每到这个季节,人于牲灵那种步调一致、配合默契的春播画面就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七十年代初,我的家乡属于半农半牧地区,除了种植大量的小麦和莜麦外,还种植少量的糜、谷、黍。播种小麦和莜麦对于一个成熟的摇耧者来说并不难,而播种糜、谷、黍却是检验摇耧者水平高低的一次考试,因为糜和黍的种子特别光滑且流动性好,摇耧的幅度和频率很难掌握。

其中最难播种的是谷子,即要考虑节约种子又要考虑间苗的方便,为了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需要往种子里掺沙子,掺多大粒度的沙子?比例是多少?这也是考察摇耧者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常听上辈人说,有不少摇耧高手往往在播种谷子的时候露怯。


 在我国数千年的农业史上,古代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耧,最初的耧一次只能播种一行,被称为一脚耧。随着播种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两脚耧。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机的长处,独具匠心,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

有资料显示,还有四、五脚乃至六、七脚耧,可我只见过三脚耧,我认为,以上描述的三脚耧应该是发展最完善、应用最广的耧,在我的记忆中,它一直沿用到九十年代初,虽然后来被大型播种机所替代,但在不能使用大型播种机的小块地里,直到今天,在我的家乡仍然有人用它来播种。农民把耧当作宝贝,他们依恋耧,喜爱耧,和耧一起走过了数千年的路程。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无以复加,它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写到这里,心中突然有一种感慨要表达,搜肠刮肚码下了以下《七律春种》:

人欢马叫春忙至,

天暖花开大地融。

童引红骡寻垄线,

驴拉石砘碾沟中。

耧铃阵阵耕播曲,

嫩草青青景色葱。

期望秋来多产粟,

储粮千囤越寒冬。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范俊来作品精选

【郁氏文化】鸡屁股银行散记(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中西医又起争端的思考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相信自己的翅膀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抗病毒格律诗三首(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宁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汾东风物志丨张玉虎:往昔的歇后语和消失的农事
程玉林 | 金风吹得耧铃响
宋传恩:农具百事——摇 耧
《庄农日用杂字》解读(三)
胡麻花开阴山醉
理想奋斗的格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