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室的设计

茶室在日本茶道建筑中居于至高的地位。茶室,仅为茶事之场所,其与一般居室不同,不以宽敞、舒适、明亮、耐久为目的,除茶事必需外,尽量不设任何多余之物,以求实现茶道“和、敬、清、寂”之宗旨。

茶室在日本茶道建筑中居于至高的地位,作为茶事活动的场所,如果条件有限,露地是可以省略的,但没有正规的茶室是绝对不行的。
  茶室又是茶道建筑美学的集中代表。它质态朴拙但绝非随意搭造,用心之巧,内涵之丰在世界建筑中也应当有一席之地。茶室是茶人品格、修养、个性的表现,模仿他人茶室是不足以道的行径,一个合格的茶人,能够设计别具一格的茶室是必须的能力。

  茶室的标准规模为4张半榻榻米,即8.186平方米,最早采用这个标准的是东山殿建筑群中的“同仁斋”,同仁斋是一间书房,为书院建筑的典范,珠光成为义政的茶头后,将自己茶室“珠光庵”亦建造为四张半榻榻米,从而确立了茶室的标准。当然,自利休始,茶室的规模更加小化,代表日本茶道建筑最高成就的“侍庵”就只有两张榻榻米大小,俺马羽流的“笼庵”更只有一张榻榻米大。小于四张半榻榻米的称为“小茶室”,它比标准茶室更多体现了简素、静寂的风格,因此是日本茶室的正宗。

不过在当代茶道,由于茶会参加人数较多,仍以标准茶室为最均衡,既能产生空间的封闭感,又能完成全套茶事仪式,而小茶室地域过狭,非有高度技巧是很难进行茶汤活动的。茶室的材料则直接师承奈良淋汗茶会的草庵建筑,采用原木、原竹,不加任何修饰,上漆是绝对要避免的。这一点上珠光同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本人是奈良流的大家)。在现在,茶室的朴拙自然已经成为众人接受之美,但在当时的日本,草庵和茶室是毫无关系的存在,而且草庵是最简陋、最贫穷的房舍,是次于瓦房、板房的粗鄙物。然而珠光就在这最难看的草庵上发现了美,茶人三德:“境界、创造、眼力”,珠光也好,绍鸥也好,利休也好,都是这样生具慧眼的伟人。

屋顶

  茶室的设计思想的核心是要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谦和感,而排斥浓重、冷漠的格调。幽寂不等于冷漠,此极重要,需要牢记牢记!比如室顶,茶室多采用“人”字形结构,因此自然在左右两侧形成两道人字形墙壁,光秃秃的两面墙是会产生冷漠感的,因此,要在墙的一侧设计一道小屋檐,檐下开设茶室的小入口。人字屋顶的两侧一般固然对称,但也有独具匠心者,其中一侧只延伸到另一侧半长,却在其下层接出一道斜屋顶,结构顿时活泼轻快,殊称杰作。

入口

  

 茶室的入口与其它日本建筑大有不同。并非与墙齐高的日式拉门,而是非跪行不能入内的矮小入口(高约73厘米、宽约70厘米)。这个设计来自渔船船舱的拉门。当日利休偶出门坐船,发现船舱拉门矮小,人们只能弯腰出入,大觉有趣,于是顺手拈来,引入茶室设计,与茶道的跪式礼仪相配合,恰成绝配,仿佛天然专为茶事设计的一般。提笔及此,前贤的绝妙境界,不禁令俺又一次感叹唏嘘不已。 在当代茶道,由于人数较多,大茶室通行,入口不能过小,一般可以设计成纸拉扇门,但客人入内,仍须膝行如入小入口,这是基本茶礼。

壁龛

 

 壁龛,是茶室的魂魄,壁龛内悬挂墨迹挂轴,是茶道具之第一要品,一个茶室的性格,一个茶人的性格,全寄托于斯。 壁龛本是日本建筑之通行之物,宽约3米,深约30厘米,内悬书画,摆放文房四宝、香炉插花。但茶室中的壁龛却大加简化,宽仅1米3,高约1.7米上下,壁龛中只挂一副禅语墨迹。壁龛四围有框,与方整、上黑漆的普通壁龛不同,茶室壁龛四楞不齐,而且再次记住,戒绝漆涂,只以掺有稻秸的墙灰涂抹。“挂在土墙上的挂轴别有情趣”,此利休之名言。

壁龛下沿可与地面齐,也有以木板为底,略高于地者,形状以长方为主,或可用墙灰填实两上角,成窑洞形。 客人自小入口入室,必先面对壁龛,参拜禅语墨迹,欣赏茶花,此时须以最高礼节对之,是故壁龛之重要,实茶室第一。壁龛的正规位置,因此而置于贵人席之后。贵人席者,乃首席客人所坐之榻榻米,为室中最贵之位,背后即为壁龛,此乃利休所定之正统。但利休之后,有其弟子织田有乐斋长益,打破常规,主张依据茶室布局自由设计,如将壁龛移至主人位之后的“主人方壁龛”,主人点茶的表演以壁龛为背景,香烟缭缭,更加富有艺术魅力。马羽流“笼庵”即用此设计。

茶窗

  茶室内部除壁龛外,四面皆墙,一无装饰,为了增加节奏变化,在其余三墙上开设有小窗。此外,茶道崇尚自然光,除非晚间或拂晓茶事(此时设油灯,电灯绝对不可),室内不设照明之物,全靠窗户采光;最后,茶室为一封闭小空间,为了增加开阔感,也要求多开窗户。小小茶室,往往开窗八扇以上,且大小位置形状参差不齐,极富变化。 窗之开设位置,大有讲究。茶室之窗,非为观景之用。主客在行茶事过程中,应专心眼前,戒绝向外张望,因此窗户之设,不在乎其外有何景物,而重在采光效果。如主人点茶之位置,应有墙底窗特殊采光,而壁龛之侧,亦应开壁龛窗,使得挂轴在光线半明半俺之中,极尽幽寂之态。

  

 

墙底窗者,乃旧时日本农家所用之窗。茶室之墙壁,乃先以竹棍、苇茎搭出骨架,再以砂土掺稻秸抹成,此时留下一处不抹,即自形成一窗。此等之窗,虽最为朴素,但多开则墙壁摇摇欲坠矣,故通常只开小窗,用于前述之特殊采光。而大面积采光,须用“连子窗”,以竹棍为骨架,较为坚固,可开大窗。墙底窗与连子窗均以白宣糊之。
  茶窗不做观景用,唯一例外,在于屋顶开设一天窗,每逢拂晓或晚间茶会,若月光明亮,须吹熄油灯,迎月光入室,主客或举目望月,浑然忘我。

榻榻米、地炉

 茶室,是全通榻榻米布局,所用榻榻米有三种规格:整张榻榻米(长1.909米,宽0.954米),3/4张榻榻米,又称台目榻榻米(长1.432米,宽0.954米)和半张榻榻米(长0.954米,宽0.954米)。三种规格同宽而长度不一。茶室标准为铺设四张半榻榻米,一般小入口设一张或半张,称“脚踏席”,主人点茶处设一张,称“点茶席”,首席客人跪坐于一张,称“贵人席”,其余客人坐一张,称“客人席”。另如有地炉(冬天),则设“地炉席”,如用风炉(夏天),则余下一张可为“往来席”。榻榻米的铺设有一定之规,随着季节变化,其布置随之调整。

  地炉,原本为农家冬季取暖之物,珠光将之引入茶室,做冬季茶会煮茶之用。绍鸥与利休共同参商,订立了标准尺寸,即边长46厘米的正方形。地炉每年初冬开炉,要专门举行茶会。地炉的位置,原本为茶室正中,称“中炉”,后世茶人加以变化,有“台目炉”(两张半榻榻米茶室用,也位于中间),“墙根炉”、“角炉”等种类,但原则是与点茶席相连。

地炉即使位于中央,也要求略偏于一侧,绝对的正中是要避免的,这是茶道美学不匀称概念的反映。 榻榻米为草编之席,其纹路尺寸相对固定,茶道所用整张榻榻米,标准为62.5个纹路,可划分328个小格,这样,茶室就有了座标基准。茶道具的摆设、主客的行动、均形成了一定之规。


所以,榻榻米可说是日本礼法之母,日本礼法之谨严,世界各国所无,榻榻米之用莫大焉。 茶人根据榻榻米的纹路,划出阴线、阳线,并将所有茶道具区分阴阳属性(如茶盒为阳、水指为阴等等),然后根据阴阳五行之道,决定各种道具的位置,每一步的步法,人与器、器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此所谓茶道之阴阳五行说,武野绍鸥、千利休师徒在此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增板

  茶人建设茶室,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利用空间,同时又不产生拥挤感。尤其是小茶室的设计,难上加难。四张半榻榻米的空间可以从容利用,两张半甚至一张半的榻榻米就很难排开。因此小茶室的面积往往不得不略大于所用榻榻米数,榻榻米所不能覆盖的地面,就要用木板铺设,称为“增板”。如为了让客人与背后的墙壁保持一定距离,就用台目榻榻米为客人席,再于上方至墙根间增设一木板,称为“墙根板”。又如小茶室往往主人的点茶席和客人席紧紧相连,为了有一点间隙,就在点茶席和客人席间加入一条木板,称“中板”,并可将地炉开于板上。中板一般不过46厘米宽,但许多茶人仍以为过大,往往采用16厘米宽的“半板”。此外,小茶室的壁龛往往不能与一张榻榻米等宽,产生的空隙也用木板补充,填于壁龛前侧的称“前板”,填于壁龛之侧的曰“侧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结语
  茶室,仅为茶事之场所,其与一般居室不同,不以宽敞、舒适、明亮、耐久为目的,除茶事必需外,尽量不设任何多余之物,以求实现茶道“和、敬、清、寂”之宗旨。
  茶室建筑贵在自然,屋顶用稻秸,墙为土坯,柱子为原木、不剥树皮,基石用原石、切勿切削,室内诸物一无装饰,基色为朽叶之色,简素是最高原则。

  岂独茶室如是,露地亦须如此。茶人为茶室、茶庭之建造,非取木、石为己用,乃任木、石、竹自行表现其最佳姿态。茶人所为,无非是助其如此而已,自然者,万物有灵,任何人工斧凿,岂有若大千世界变化无穷者,茶室既成,数十年后无非化归尘土,回返自然,既持此心,何物何法不可忘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道】茶室·后世的典型茶室
    一个完整的日本茶会是怎样进行的?
    开炉 茶人の正月
    【解读】日本茶室的五个特点
    我想将茶道说给你听
    炉火与温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