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丨频创在世艺术家价格巅峰/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近年来在拍场上的表现一路领先,且一次次刷新自己创造的在世艺术家价格的最高值。不禁会有疑问,这样一位艺术家在现实生活及艺术生活中是怎样的?其作品又是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最高价?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近这位价格创作者。


里希特自诩波普艺术家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在结束画广告海报及字体培训和暂时在剂陶市话剧院作为画厅的学徒后,1951年他开始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在他快速顺利完成了基础课程之后,转入壁画班。他毕业作品是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博物馆楼梯层间的大幅壁画,该作品展示其丰富天才,为他毕业后成为成功的自由艺术家打下基础。多次西德旅行使他面对一种另外的、令人激动的艺术。他被这种艺术的抽象表现力所吸引,比如参观1959年的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很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种被视为西方的颓废及资产阶级反动艺术。因此,他只能在自己的画室寂寞地进行其无形式艺术的实验。出于对东德文化方面的状况及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不满,他于1961年3月离开了德累斯顿,逃往西德。那年的秋天,他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重新入学。


从长相上看,里希特,这位目光锐利的明星画家给人以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印象。满头的灰白色短发,没有任何绯闻,不事张扬。这位著名的画家住在科隆市城郊一所他自己设计的现代化玻璃和混凝土结构的立方体房子里,明亮的光线有利于他构思作画。第三任妻子是他的学生扎比内,她为他生了两个孩子,老年爸爸每天早晨都送两个孩子去上学。这是一个节奏正常的市民家庭生活。可是,这位画家几十年来一再以惊人之作使艺术品市场喘不过气来,创新的风格和题材使他不断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为了表示对刚刚进入德国的美国和英国“波普艺术”以及“激流运动”的回应,格哈德·里希特与他的朋友于1963年10月11日在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百货大楼里举行了为时一天的艺术行动,在这个主题为“支持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示威”行动中,他们将家具作为艺术品放在台子上向众人展示,并且把自己也当作艺术品展示,引起极大反响。2002年2月14日至5月21日,纽约现代美术馆隆重推出了主题为“格哈德·里希特:40年绘画”的大型艺术作品展,这是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在纽约举办的首次大型作品回顾展。参展的180余件作品全面反映了艺术家1962至今每一阶段的创作成就,是一次难得的全面了解这位德国艺术家创作风貌的大好时机。


尽管里希特自诩为德国的波普艺术家,但是他和他的朋友对商业文化的认识与他们在美国与英国的同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的差异。抽象绘画、基于照片的写实作品、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绘画与雕塑风格等等,格哈德·里希特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时地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里希特的创作之路


60年代初,里希特以其照相现实性画对数十年绘画艺术与所谓更合乎时代的摄影艺术相比已失去意义的看法,找到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他以使用和模拟照相性的元素的绘画战略成功地摆脱这一挑战。当时里希特认为,针对复制图片的无所不在,传统的绘画艺术只有适应改变的媒体条件,自己变成照相艺术,同时不放弃其本身的绘画性质,才能保持其意义。1972年记者RolfSchoen采访他时,他这样解答这个表面上的矛盾:“我也不是说,我想模仿一张照片,而是我想制造一张照片。我对照片就是一张曝光纸的那种看法不予理睬,这就是以其他方式制造照片,而不是制造像照片的绘画。”因此,他觉得最重要不是其画的通过采用摄影的黑白及不清晰表面上与照片的相似,而是将摄影的特征,例如其客观性、保持距离性、真实性以及其放弃艺术性的构图转到自己的画中。以这种方式,借鉴尽可能多与绘画艺术竞争的摄影艺术的特征,使里希特当时获得成功展示以“照片”形式的作品。这样,里希特的作品使数十年谣传已死亡的绘画艺术苏醒。以所谓“照相”的形式,摆脱自己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在里希特的作品中存活下去。


希特对其画题表面上采取了保持距离及漠然的态度,因为他推托只是模拟一张照片。其实很多画题还是具备个人动机的,只是他60年代的时候绝对不能承认这件事。里希特现在说:“当时公开的提到这种背景会使我很为难,因为我害怕我的艺术会被视为是一种对当代史的刻画或作为社会公益工作。这样我得到了安宁,同时保持这种背景的匿名。”直到有了应有时间距离时,里希特才对采访他的一位女士承认,“我对画题的不关心的、无所谓的态度等等,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借口。当时我担心,我的画被视为太“感伤”。现在我已经无所谓,可以承认这些事件和我很有关系,画出这些悲惨人物、杀人犯及自杀者、一事无成的人等并非偶然。”从1962年起,格哈德·里希特对不同的作品系列及主题开始使用灰色。最近他还画了几张灰色的抽象画。在其早期照相画中,这种灰色已不仅是模仿周刊及报纸的黑白印刷照片。非色彩的灰色同时代表艺术家对其画题的匿名性及保持距离性。早在1964到1965年里希特记下的笔记中,他已重视了灰色的绝对性及其在艺术方面对画出来的物体的优先地位:“我只是对灰色的平面、层次过渡及色调列、画面布局、交叠、连接等感兴趣。如果我可以不利用物体作为这种构造的支架,我会马上去画抽象画。”


里希特在此作品组中尽可能的追求色调的减少及中立,特别重视怎样使用涂刷绘画颜料。他尽可能以无表现力及机械性的用笔或滚筒将灰色颜料抹上。灰色画组成为里希特1966年起开始画与彩色画板的对立风格的画。彩色画板彩色的丰富多彩很突出,同时其绘画构造被中立化。里希特觉得使用油画颜料受美术史的约束,因此,此后他所有的作品都使用工业油漆颜料。同时,在彩色画板的作品中,多样化及随意的使用彩色抵消了其任何表现力及感情表现。


1972年里希特在采访中强调了灰色在其作品的特殊性:“灰色到底也是一种颜色,有时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颜色。”尽管如此,此灰色画70年代将里希特艺术领入死胡同。他不得不彻底更改其绘画方式,以得到解放:“我的画当时越来越无个性,并通常最终除了单灰色或颜色排列外,什么都看不出来……在画了这么多灰色后,我坚决做出拯救性的决策:活下去,画多色的画,复杂而媚俗的画。”


格哈德·里希特重复将1976年起产生的、即目前组成其作品最大的作品系列的抽象画,描述成实现世界的模型。在此机会他将其多层的、矛盾的、非构造的及偶然的结构与从窗户向外望者能观察的大自然的最基本情景相比:“我从窗户向外望,外面所具备不同的色调、颜色及比例的情景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的,这有其真实性及正确性。这一大自然的片断以及任何大自然的片断对我不断地提出要求,同时也是我绘画的样板。”11格哈德?里希特认为每一个以窗框为界的大自然的片断,不管它对人们是多么的偶然,随意被选择的或不全面的,都具备“真实性”及“正确性”。里希特以使用不完成性、任意及非理性的绘画方案,意图将上述窗外一瞥的体会融入其抽象画。



里希特蝉联在世最贵艺术家


伦敦时间2月10日,在伦敦苏富比“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上,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抽象画》以3038.9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89亿元),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的纪录,印证了其作为全球回报率最高的德国艺术家之地位。


这幅里希特的《抽象画》以红、蓝、绿色颜料层层绘制,画作尺寸为300.5 x 250.5公分。经过激烈争夺,该作最终被一位电话委托人竞得。它的拍前估价为1400万至2000万英镑。其最近一次上拍是在1999年5月,以60.75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售出。


在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纪录上,里希特可谓是“独孤求败”,每次都是自己在打破自己的纪录。比如这次的价格就是打破自己在2013年缔造的纪录,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的纪录。这件作品是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布赖恩特家族葡萄园创始人唐·布赖恩特所竞得。


除了上述拍品外,里希特一次次的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我们从现在往过去推,一一细数。


2013年5月,里希特的《米兰教堂广场》(1968)拍得3700万美元,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纪录。


2012年10月,里希特的另一幅《抽象画(809-4)》在伦敦苏富比拍出30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创当时在世艺术家单幅作品的拍卖纪录。这件曾是英国著名音乐人艾瑞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收藏之一,他在2001年花了约200万美元买下了这件作品。


2011年11月,这和缓沉稳的步伐在纽约苏富比转为一路飙升,来自私人收藏的8幅里希特抽象绘画作品(尺寸各异)的总成交额达到7428万美元,突破2700万美元至3670万美元的预估总成交额。其中一幅迷幻、紫调的刮擦《抽象画(Abstraktes Bild)》(1997,8英尺61/8英寸乘11英尺17/8英寸,可谓壁画尺寸)以2080.25万美元(估价900至1200万美元)成交,打破此前名作《蜡烛(Kerze)》(1982)创下的纪录。


2011年10月,伦敦佳士得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里希特上拍的作品“蜡烛”了,最终以1.045725千万英镑的价格成交,开创了里希特的最新纪录。


为什么里希特会成为目前在世最贵的艺术家?或许下面的几个原因能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原因一:在世最具声望的艺术家


在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去世之后,里希特成了仍在世的最广为人知、最有声望的艺术家。“艺术圈总是需要一个明确的顶点,”来自巴黎和萨尔茨堡的画廊主达太·罗帕克(Thaddaeus Ropac)称,因此他的艺术品在艺术市场被视为是安全的蓝筹股。


原因二:题材决定高价


在里希特所有破纪录的作品中,其晚期抽象作品更成了藏家们的青睐,不像早期那些探讨死亡和政治主题的作品那么让人不安。而且他在这个阶段创作的作品数量也比较多,据瑞士藏家乔·海格(Joe Hage)精心编辑的在线档案显示,在20世纪60年代,里希特创作了近28幅抽象画作。到70年代增至151幅,80年代则更多,前5年中创作了201幅,后5年则达到344幅,尺幅各异。


原因三:国际化的藏家群


里希特的藏家是国际化的,他的藏家遍布了中国、韩国、巴西,更不用说在欧美了。比如台湾国巨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著名华人藏家陈泰铭就收藏了多幅里希特的作品:在他阳明山的豪宅中,一进客厅,迎面的是里希特1994年的作品《墙》。而俄罗斯的亿万富翁藏家阿布拉莫维奇也是里希特的拥趸,他曾经在2008年以1520万美元买下了里希特的一件作品。



结语


看着一如常人却又异如常人的艺术家,想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创作出违背艺术主流思想的绘画作品,他没有被打倒,埋藏着真正思想到被认可的时代。而今,他的画作成为了在世艺术家拍卖最高价,一次次挑战自我高位。要说里希特的机遇是好的,的确,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离不开他对艺术的想法,以及他的勇气和等待。

参考:新浪收藏,艺术新闻,99艺术网,百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经,有一半中国艺术家都在学他:格哈德·里希特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德国抽象画3420万美元成交 创现世艺术家最高价
让世界在画面流动起来—格哈德·里希特
里希特作画过程,准备好“开眼”
他是在世最贵艺术家,却经常说:“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