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条释义一】《水土保持法》第一条:立法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10年1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九号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本章共9条 ,主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土保持法》)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等重大问题作了规定,是统领全篇的总规则,对其他章节的规定具有概括和指导作用。


1

1

周日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对《水土保持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一、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危害严重。

根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但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不仅发生在农村,而且在城市、开发区和交通工矿区也大量产生。因水土流失,我国年均土壤流失量45亿吨,损失耕地100万亩,水库淤积泥沙16.24亿立方米。全国现有坡耕地3.59亿亩,每年土壤流失量约15亿吨。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3.5%。

“十五”期间,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土地面积5.53万平方公里,弃土弃渣量92.1亿吨,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自然状态下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危害十分严重,恢复难度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加剧旱情发展,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并进一步影响到公共安全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成为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降低涵养水源能力,加重土壤面源污染,对我国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既是我国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本法的立法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基于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现实国情提出的。水土流失既是资源问题,又是环境问题,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  略任务。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总的指导思想:

一是对生态环境良好但水土流失潜在威胁较大区域,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禁止和限制开发等保护性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地表的扰动,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二是对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人为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等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及可能发生的危害

三是对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生产力,恢复生态环境。


2.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我国水土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少,后备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不均衡,利用难度较大。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对于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关键是要改变落后、粗放和无节制的利用方式,摒弃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大量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水、旱、风沙灾害,恶化生态环境。只有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水、旱、风沙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危害程度,达到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4.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目标。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科学配置各项措施,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应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要求;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和手段;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最终目的。

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水土资源就不能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就不能持续维护,广大水土流失区经济社会就不可能稳定、健康发展,长期困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洪涝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会严重影响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大江大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就难以确保下游地区的长久安澜。如果任由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发展下去,不但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供水安全,甚至会丧失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释义》(李飞、郜风涛、周英、刘宁主编,法律出版社出版);图片来自网络,与原文无关,天天向上 编辑。若涉及侵权,请版权所有者联系删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保持的探析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个具有基础性和贯连性的学科
[水土保持]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初探——土木在线
分析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
一个专业,一部法---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落实新水土保持法,美了北京的水,润了首都的魂 保护生命之水 建设绿色北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