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性的抽象画,你懂它的狂野吗?
userphoto

2017.10.27 江苏

关注


在当代中国艺术界,谭平是一个很特殊的艺术家。在艺术的探索上,他有个大概的方向,认准了之后就开始往里走,最希望走的是没人走的地儿。

 

艺术家 谭平 (摄影:见涛)


他说:“别的艺术家画画可能一开始要画构图,先完成一个小稿,再画出比小稿更丰富的作品。但我的方法恰恰相反。开始没有任何预设


开始先刷一遍紫色,然后在紫色上边来几根线条,再涂一遍黄的,然后再画一遍红的,再来几根线条,再画一遍黑的,突然觉得都不行了我就用粉的给涂了,涂完之后再画几根线条。”


《黑海》 谭平 1986


上中小学时,谭平喜欢在作业本和书的空白处画画,画下他想象中的人和物。当时,他不过是一个爱乱涂乱画的孩子。


12岁那年,他正式学习素描。老师告诉他结构、透视、光影等是怎么回事后,他感觉自己突然“看到了”。于是,他借助再现他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素描》  谭平  2016


谭平在写生中获得了太多的惊喜,他发现原来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看待客观世界。在这之前完全视而不见的事物,掌握了方法之后,竟然可以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那在这个绘画的新世界里,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了没有人走的地呢?


变化大概产生在谭平远离家乡,踏入中央美院学习版画的那一刻吧。学习的过程中,他在很偶然的情况下,与“抽象艺术”相遇。


《无题》  谭平 1998


那是在他创作铜版作品《视觉》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遗忘,铜板在硝酸中搁得时间太长。好好的一张铜板作品被硝酸腐蚀坏了,画面的边缘变得破破烂烂,画面的中心却依然完好无损。

 

腐蚀坏的地方就像古董和石片,抽象的痕迹和具象的部分交织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谭平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一点点抽象的意味。


《一剪梅》 谭平 2005


谭平兴奋地意识到画什么不重要,腐蚀的痕迹和边缘的形状,给了他的创作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并且,‘不破不立’,破坏也可能是一种新生,这种腐蚀后的残破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感。


于是,身处当时现实主义绘画的主流之外,谭平的表达方式开始变形。他把所谓创作中的“题材”去掉,更加注重画面的形式和意境,展现了自己对美没有预设的追求。


《桃花源记》  谭平 2015


2002-2003年,因为中央美院教学任务的繁重,谭平作品的产量极低。那段时间他开始画圆,一些结构完美、形式单纯的圆,可一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出口。

 

他走的是一片没人走的地,所以没有人可以帮他走出来。直到2005年看到父亲手术后切除的肿瘤,生活给了他新的启示。


这枚肿瘤撑满了鱼子般大小的黑色颗粒,癌细胞。这么大的、黑黑的一个东西,在人体内发生病变,进行繁殖、扩散。


《无题》 谭平 2012


这对谭平的刺激很大,等他再画圆时,就会想起肿瘤里面黑色的物质。


开始是大黑圈,随着时间推移,一年年变小,而且都在红颜色和蓝颜色上面,从原来微观的层面变成了宏观的层面,像宇宙的图像。

《巴赫大提琴曲》 谭平 2015


"圆"本是一个抽象符号,但在谭平的视界里,它们是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物体,就像细胞。他自己曾表示:“大家都说我画的是抽象,但我总说我画的挺具体。”


花了大概三四年时间,他终于通过绘画安抚了自己的心灵,从圆这个符号中走了出来,转到对线的探索上。


《演说》 谭平 2015


2012年,作为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园厅做展览的中国抽象艺术家,谭平感到极大的压力。


经过长达半年的筹备,突然有一天他灵光一闪,心想没准用儿童的解决方式更好。干脆就画一条线吧,就像自己还是一个孩子,一到放学手里拿一根棍儿划着墙跑回家。

《无题》 谭平 2011


那是一条长达40米的线。谭平规定自己每五分钟刻一米。就算停下来喝个咖啡,回去再刻也要保持相同的速度和状态。


因为,在这片没人走的地儿里,时间极为重要。刻的时候情绪会有很多变化,线的质量也会有变化。


他深谙时间的奥妙,曾表示道:“如果我涂一层只给自己五分钟,每一层都有个时间阀,要不然永远画不完。再画的时候就画下一遍。这一层层之间有时间性在里头。

《无题》谭平 2017


谭平的创作是一个渐渐变化的过程。


他笔下的形象越变越少,笔触越来越强,不需要依靠别的,只需要依靠线条和色彩,抽象成为摆脱束缚、走向自由最好的方法。


  形式力场   


展览时间:2017/10/01 - 2017/11/04

展览地点:上海市.武康路376号 狮語画廊


谭平个展"形式力场"(FORM-FORCES)将个人理念直接介入特定场域和空间。他在艺术上把建筑空间、公共环境和生活空间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基于这一整体原则,他并没有把抽象绘画孤立,而是使其更符合空间视觉结构。在一个空间中只展示一幅大画(3米x4米),并在空间与作品的互为关系中凸显了一张画的概念。画中上方以大块的绿色与粉色并置,下方以小块浅蓝色和灰蓝色并列,这些色域之上画出的不确定线条,使色域间形成了连接,产生了画面的溢出感。这种对画与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和叙事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本文来自“艺厘米app”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删减、转载

更多艺术设计精彩内容

请打开“艺厘米app“—【厘米阅读】收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滴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作品探析
艺术家用简单的线条,却画出来了不简单的画,太厉害了
来自艺术家 谭春照绘画作品
一生居于一隅,作品融汇四方:从结构与意象解析谭乃麟的人物画作
自由绘画进行时 | 谭平:将自己身上的独特性焕发出来!
如果你是画家,看了这样的人体油画,就不会对人体艺术痴迷不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