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就算是思考十三

九十九、存在主义与儒家思想(一)

存在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主张是“向死生存”,但在论述了向死生存对保持此在之完整性的重要意义之后,海德格尔不得不承认:“向死筹划自己,这只能担保决心的完整性与本真性。生存的实际展开的诸可能性却不能从死中取得。”而且,“先行到可能性不意味着玄思可能性,而恰恰意味着回到实际的‘此’上面来。”

什么是实际的“此”?实际的“此”就是活着,活着是此在在最后的终结到来之时面临的最大的课题,亦是所有的可能性得以展开的最坚实的基础。无此,无活着,一切可能性都将终结而成为一种“现成”。由此,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回东方,转回以“不知生,焉知死”为在世之根本落脚点的儒家上来。

事实上,除了对死的态度有所差别外——儒家不谈死,置死及死后之事为虚无,而存在主义却把死作为一项根本,一项确定此在之能在,此在之完整性与本真性的先行条件。二者之间还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的。

二者都排拒本体。孔子罕言命与仁,而存在主义同样排拒所谓的本体与本质,只着眼于现象,把存在主义的一切讨论付诸于扎实的现象与现象学之上——“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

二者都不谈论死后。孔子重祭,但,那只是为了慎终追远,一民心,同民志,防民乱而矣,而不是为了死者的灵魂的超脱与升天。在谈到祭时,孔子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述,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是真的在,是如在。其强调的只是祭时祭者的端庄肃穆而矣。而在存在主义处,死是无所关联的终结,所以,海德格尔不使用传统的“我”或“主体”等词而用“此在”标识“当下之人”。

关注当下,关注活着是二者最大的共同。只是孔子通过礼将个人融入家国之中,当然这其中,他并不排拒个人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矣。独立不倚,和而不同,北方之强矣。而存在主义却彻底地将个人原子化,死是无所关联的,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先行的决心中,此在着眼于它的能在领会自己,其方式是:它直走到死的眼睛底下以便把它自身所是的存在者在其被抛境况中整体地承担下来。”

问题是真正的原子化是人本真的生存状态吗?是人能够自由而幸福地活着该有的状态吗?海德格尔也承认“它以被抛的方式指派给了一个‘世界’并实际上与他人一道生存。”只是看到了并且排拒此在在共他人同在时“首先与通常这个本身失落在常人中”,海德格尔才强调决心,强调先行领会,强调向死筹划。然而,这种对常人的排拒能否真正使此在的生存状态本真而自由而幸福呢?海德格尔没有给予明确的答付。幸福也似乎不在海德格尔的视野之内。

儒家同样有这一倾向,他对内圣外王的向往,对贤者,对君子的追求实际上也是一个超迈于常人的尝试。但儒家却用礼将个体系于共同体之中。如果排除这一礼的等级性,而突出它饰情用性的基本功能的话,对于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伦的重建仍当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因为在高扬个性、尊重人权、追求自由的同时,我们必须防止彻底原子化对人、对社群、对社会甚至对人类整体的危害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
人,向死而生的存在者|《存在主义哲学》笔记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了!
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
马元龙丨列维纳斯来历,或面向他者的伦理学
如何理解「向死而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