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李济”的前世今生



在广州,讲起“陈李济”,这个商号相信很多人都会知道。以前民间有传:“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不过,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陈李济这个商号更加似人名多些。而事实上陈李济的确是来源于人名,而且不是一个人是两个人,这两个人还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济世奇缘”!清朝末年,有一次同治皇帝患感风寒,腹痛肚泻不止,太医也束手无策,有人提出可用广州“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一试。太医们情急中只好调来追风苏合丸,同治皇帝吃了果然药到病除,皇帝大喜,于是亲笔写下“杏和堂”三个大字,赐给“陈李济”作牌匾。自此之后,以“杏和堂”为商标的广州“陈李济”声名大噪。其实,关于“陈李济”这个名的起源,还要从一段拾金不昧的故事讲起。

话说明万历年间,南海九江河清有位叫陈体全的人,家境贫穷。他母亲长年体弱病多,年少生性的陈体全经常到西樵山去采药为母亲治病,但母亲仍久病不愈,而陈体全坚持不懈。有个采药的老人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赠送了他一本药书和部分草药,并对他说:此草药可治好你母亲的病,熟读这本方书,你便会一生衣食无忧,但要记住的是,永远都要保持利世济众的善心。陈体全母亲服用老人所赠的草药后果然痊愈。于是,陈体全开始勤读方书,钻研医术,终于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郎中。后来,陈体全来到广州行医并买药,凭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以及经营有方,没多久,陈体全就在省城站稳了脚根。

1600年岁末,陈体全去佛山收取货银,在收得货银后急忙乘船回广州。由于心急,匆忙上岸的陈体全居然把货银遗忘在船上,返家后才发现货银丢失了。陈体全焦急之余,抱着一丝渺茫的期待顺着原路寻找,但一直走到码头仍不见货银的踪影。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个在码头上观望的男子走过来跟他搭话。交谈后,陈体全得知自己的货银被这位叫李升佐的男子拾得,而李升佐为了寻找失主,在码头上已经等候了大半天。

无巧不成书的是,李升佐也是一个郎中,而且还是南海西樵李村人,其时在广州经营中草药店。两个在省城谋生的同乡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陈体全对李升佐原银奉还的举动感激不已,就拿出一半的货银要赠送给他,但李升佐却不愿意接受。推搡多时,陈体全觉得这么推让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提议将此一半银两用于投资李升佐的中草药店。李升佐思量再三,终于应允。即日,两人就以红柬写下了合伙文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同时,两人商量草药店此后取字号“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巧合结缘,合伙经营,同心济世。而店面,就设在广州城南双门底,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路194号。

陈体全善于经营管理,李升佐更精于医术,而且在过去多年行医的过程中,李升佐搜集、积累了不少古方和偏方。二人各自发挥所长,相辅相成,加之配合默契,所以生意十分兴隆。陈体全与李升佐经营的“陈李济,始终坚持古方正药这一经营宗旨。为了惠及更多平民百姓,两人还决定将草药店改成前店卖药、后厂作坊生产各种中成药。这种前店经营后厂生产的模式,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到清朝乾隆年间,“陈李济已能生产膏、丹丸、散、油、锭、酒、茶等8个剂型的中成药。他们在广州通商口岸十三行开设批发所,产品远销南洋等地。陈李济的名号开始传播海内外。

当时,每年科举考试,考生们必定买一些成药傍身,预防一般疾病。“陈李济看到这是一个宣传推介产品的好机会,于是就派员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人手一丸全部赠予,并送上印有宣传标语的纸扇。与此同时,还跟踪揭榜,如某人中举或当了进士,则大肆宣传:某某考生服用陈李济养心宁神丸,精神爽利、笔走龙蛇……深谙宣传之道的陈李济,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广州是历史悠久对外通商口岸,当时很多制药用的香料从海外运到广州再转运其它地方的,好似当年同治皇帝服用后即药到病除的追风苏合丸里面的苏合香,就是地中海的特产。苏合香是地中海盛产的一种金缕梅科植物所分泌的芬香树脂,对很多病都有特殊疗效。不过苏合香极易挥发,再加上广东气候潮湿温暖,不易保存其香。如何防潮湿、霉变、虫蛀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李济创造性地研制出用蜡壳包裹,使药物保持数十年不变的药品包装工艺。而这种蜡壳包裹工艺,引发了其时北京、杭州等其他中药制造中心中药包装的革命,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

古有“洛阳纸贵”,后有“滇南丸贵”。据说,“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在云南怒江、西双版纳等地可换售银元一个,可见当时“陈李济”的名望之高。另一个让陈李济引以为傲的,就是广东三宝之一的陈皮了。很多广州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老话广东三样宝陈皮、老姜、禾杆草,第一宝就是陈皮,而以前最出名的陈皮就出自“陈李济。陈皮原料以新会柑皮为最佳。每年冬柑收获,“陈李济必派人前去采购。回来后按收购年限分类放置在木楼上进行加工。陈皮贮存越久越珍贵,后来陈李济的陈皮成了广东历年向朝廷敬献的贡品。“陈李济”的百年陈皮,除入药及进贡入京供御药房备用外,向来都不零售,只送不卖。当然能得到这些秘制陈皮的都是达官贵胄,社会名流,据说宋庆龄和何香凝对这种百年秘制陈皮情有独钟。

因为“陈李济”店铺身处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常有行人晕倒,每逢此时,“陈李济”必派人出门营救施药。久而久之形成每年炎夏,在店铺门前设茶缸,为各种挑担、拉车、苦力免费供应茶水的规矩。而陈李济的另一善举更为人所称道。

民国时期,当时的北京路一带尽是横街窄巷,木屋平房,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秋风干燥的时候,经常发生火烛。那时官方并没有设消防设备,老百姓在遇火烛时常常束手无策,损失惨重。了解到这种情况,“陈李济”决定从国外购置三部消防水车,并自组了一支二十名壮丁的义务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队员就会立刻推着写有“陈李济”三个白字的火烛车出动救火。后来民间就有了上火搵陈李济,着火还是搵陈李济的谚言。

“‘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有一定年纪的广州人一定印象深刻,而这首广告歌,更是当年广州起义接头的暗号之一。时代沧桑变幻,近代中国历经了无数苦难,“陈李济”所走过的路也是充满辛酸和泪水的。

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陈李济”广州老铺毁于炮火;到了1937年又发生日本侵华战争,同年10月,日军空袭广州,陈李济厂房损坏,生产被迫中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并入神农、万春园、伟氏、冯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斋等七家药厂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但是在1967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陈李济招牌被改为广州中药二厂,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陷入了失传的危机。所幸的是19809月,“陈李济”恢复广州陈李济药厂厂名和杏和堂商标,陈李济同时并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中药厂。而到了1993年,“陈李济获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

或许三百年前陈体全和李升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今天的陈李济,但是,陈体全和李升佐当时一纸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君子协议却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济世奇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李济之行——在味蕾留下陈皮的芳香,于灵魂留下文化的余韵
方寸之间的四大“名”
几百年来世上最有中医味儿的地方
415年前,一对“中国合伙人”的传奇
老字号的故事2
中药知识必学:陈皮(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