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桥横倒天河


      


七星关有许多以“桥”指称的地名,如观音桥、大新桥、流沧桥、三板桥……等等。有桥,是因为有水。水是生命之源,为生存,人类的祖先“逐水草而居”。有水,就有了人群,也就有了村落、集镇和城市。水养育了人类,因此,许多河流都被尊称为人类的“母亲河”。比如长江,比如黄河,比如我们七星关的“倒天河”。桥呢,我想大约是这样形成的:一水中流,将土地分为两片,为了到对岸猎取食物,人类的祖先将倒伏的树木顺势搭在溪流之上,为自己建造了最早的“桥”——独木桥。

“桥”字从“木”,“乔”声。“乔”的字形虽然简化了,但“木”的表义没变。它表明:“桥”是用“木”来建造的。独木桥是这样,到仓颉造字时的桥也是这样。然而,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上了点年纪的桥,都是石桥。木桥因为材质原因,早已淹没在岁月的深处了。但即便是石桥,如今存世的也不多了。

以我这个年纪的记忆,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倒天河上应该有五座石拱桥:六洞桥、东关桥、太平桥、南关桥、五龙桥。除了六洞桥这个 “新生代”外,都是阅尽沧桑的老桥。六洞桥是公路桥,是在1938年修川滇公路时修筑的。因桥下有六个半圆形的桥孔,老毕节人也就把它叫做“六洞桥”了。六洞桥桥面很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过改造,桥面宽了一倍多,但“六洞”依然。改造之前,桥以下是一个很大的湾滩,名曰“黑滩”,水质清冽,是老毕节人游泳的胜地。倒天河改造后,桥下游泳就成了历史。

现在还能看到“石拱”这种形态的老桥,只有位于城中心的南关桥一座了。南关桥可算是倒天河上现存的、年纪最大的老桥,明代就已有了,当时是叫“通津桥”,连接的是明古城的通津门。通津门又叫“水东门”,这个名称上世纪一直在用。但这座通“水东门”的桥何年何月因何原因变成了“南关桥”的呢?无从查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原来的“通津桥”是过不了汽车的,但我对南关桥有清晰的记忆时,桥面已经能过汽车了,这意味着,这座桥之前肯定有过改造或者是重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倒天河综合治理” 工程中,我就亲眼目睹了南关桥的加宽改造。桥礅依然用“石拱”方式与老桥并列。上游筑了一道翻水坝,桥身安装了亮丽灯带,在夜间制造出一片陆离的光影。

当年,南关桥一带是城区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俗称“丁字口”。五交化公司、百货公司、民贸公司这几大国营公司都在此间,毕节曾经的标志性建筑——人民剧场就是“丁”字的那一横。因这里的马路最宽,很多大型的集会都在这里举行。“文革”时期,五交化公司门前用粗大的木料搭着一个会台,上面架着的高音喇叭声震全城。台子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过多少悲剧喜剧与闹剧。桥面两侧的人行道上,则是一字排开的汽枪打靶摊。子弹击中上方的红色靶标后,铁钩滑开,橡皮筋带动木锤砸在下方的小炸弹上发出呯地声响,很诱人。价格是“一分钱打一枪,打中一枪欢迎三枪。”我小时的零花钱,有不少是花在这打靶上的。

数十年过去,南关桥下涛声依旧,但“丁字口”周边的世界,已经是天翻地覆。当年的地标性建筑“人民剧场”已经开始拆除重建。届时,一条宽敞的大道将从这里延伸出去,连接城市的另一道风景。

与南关桥紧邻的太平桥,也是座资深老桥。不少资料上都说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但从清代修撰的《毕节县志》上影印下来的“古城图”上看,倒天河在老城区的河段只有三座桥,依次是“济川桥”(今东关桥)、“通津桥”、“五龙桥”,并没有“太平桥”。如此图无误,那太平桥的修建时间只能是在清代了。但即便是修建于清初,也是岁月“高古”了。关于太平桥,百度上的词条是这样的:

太平桥,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小横街与新街交汇处,修建于明洪武年间,桥为三拱石桥,水中的两个桥墩为了抵御流水的冲刷,被砌为尖堆状,桥上游左岸是进入毕节古城的要津通津门(又名水东门)。

桥上原立柱建有两层楼阁,下层供行人过往,上层住人,解放前伪县工会曾在上层办公。在桥的中部由横梁伸出建有一小庙,内供三尺来高的啊弥陀佛座像,有一和尚在小庙内念经,买一点香蜡纸烛并抽签打卦为生。古桥上的建筑群解放后被折毁,上世纪90年代末,古桥因倒天河改造而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如今各城市中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彩虹桥。

吾生也晚,亲识太平桥时只有桥礅和桥面了,别的,只能从传说中想像。但对太平桥一带的繁杂和热闹,却是记忆犹新。与太平桥相邻的东关桥,桥头就是“马家巷”。这一带是七星关最老的棚户区,人多、嘈杂、房屋低矮破旧、环境脏乱。三教九流、各色商贩、小偷地痞都在此间出没,形形色色的糗事,都会在此间生出。这一带曾被毕节人自嘲为“新、马、太(泰)地区”,编段子说:“出国机票不用买,半天游遍新马太。”在倒天河综合治理的一期工程中,这两座老桥都被拆除了,原址上建起了钢筋混凝土彩虹桥。用现在的眼光看,桥是非常的一般。但在当时,却是一件让毕节人兴奋的大事。桥修好了,两岸修了宽敞的步道,拆除的铁匠街建成了广场,毕节人在倒天河边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从南关桥沿河而下,就是五龙桥了。对这座老桥,毕节人是再熟悉不过了。术士化龙飞升不成,县官修筑五龙桥以镇压的故事,在民间以各种大同小异的版本广为流传,成为五龙桥得名的缘由。术士欲化龙飞升的故事虽然无从稽考,但天旱时到五龙桥下祈雨的仪式,现今的老年人有不少都参与或是目睹过。

求雨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人们举着竹篾扎成的“杨四菩萨”像,成群结队地来到五龙桥下一处湾滩(杨四塘),用各种工具把水往外舀出去。孩子们一边用水浇在“杨四菩萨”身上,一边齐声念诵:

老天老天,娃娃可怜,赶快下雨,拯救秧田。

在孩子们不无悲情的念诵中,大人们加快了舀水的节奏,水渐渐浅了,现出一块人形巨石,这就是“杨四菩萨”显身了。人们团团跪下,祈祷。没多久,天上乌云密布,接着是雷鸣电闪,大雨如期而来。

说也奇怪,只要舀水见着了“杨四菩萨”,或多或少,总会下一点雨。回忆当年,一些老年人都这样说。于是我想:龙从云,雨水是龙管着的。五龙桥的得名,不是因为术士想要化龙升天,而是出于人们对风调雨顺的企盼。

五龙桥的典故虽然诱人,但这一带却是出奇的破旧和脏乱。这种状况,在五龙桥重建后逐步改变。如今的五龙桥,周边高楼林立,两度翻修过的“爱民广场”是城区的一大亮点。广场是市民们健身娱乐的佳处,周边是七星关最繁华的商圈。在五龙桥头放目,只见长堤蜿蜒,碧水轻歌,两岸青翠,鸥鹭低徊。郭家湾高架桥气势如虹,用巨大的桥身,把东、西两城区联结为一体。高架桥与桥下的公路桥双桥重迭,桥边耸立着飞檐画栋的同心阁,河面是联袂而起的步行桥。在摄影师的镜头中,五龙桥之下的河段,是城区最美的一道景观。

如今,倒天河上新建的桥梁已将近三十座,但论其宏伟、论其惊艳当属“碧阳大桥”。它是毕节市境内的第一座“斜拉桥”(斜拉桥是当今世界大跨度桥梁的最主要桥型,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桥身长251米,宽33.5米,是倒天河众桥之冠。它是“斜拉式大桥”,它之上,是倒天河;它之下,是流沧河。因此,它是一个终结,又是一个开端。从“木”的桥到“石”的桥,再到“斜拉桥”,人类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倒天河的桥梁变迁史,就是七星关的城市发展史。(作者:游 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水显灵秀 人文竞风流——记七星关区新八景
那些惊艳世界的“贵州桥”
世界第一高桥合龙 距江面高差565米
瞧桥!这里很毕节
逝去的回忆!感怀毕节那些年!
毕节“新马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