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者

红拳又叫 “太祖红拳”,“五代”末年,赵匡胤流落江湖,游西岳华山遇到了陈传,赵匡胤输华山给陈传,赵匡胤欲动武威胁,陈传看了说:“君武功勇猛刚烈,技能非凡;可惜并非上乘之功,如遇高手难以化力制敌。君要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才是上乘的拳脚功夫”。赵匡胤遂跟陈传老祖习拳。凭借此拳英勇作战,做了“宋太祖”,后人把他随陈传所学的三十六势的“关中拳”美其名为“太祖红拳”,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列强入侵,为了躲避战乱,华东华南大学能人志士、武林豪杰纷纷西迁。夹在川滇黔之间的毕节,成为他们的必经之地,一时间,各路豪杰齐集毕节,为毕节武术的发展播下了火种。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造就了一批武术奇人,这其中,就有如今已83岁高龄的颜树森老先生。颜树森的门下又开枝散叶,造就了毕节“武林界”目前的繁荣。


         



                                                   

红拳历史渊源
夏洪平 杨顺敏


古老红拳的传说

红拳、中国古老而源远流长的一种拳种,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是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神形合一,养生与技击并重的一个拳种。它经过历代传人们的传承,总结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技法全面的体系。

红拳又叫 “太祖红拳”,“五代”末年,赵匡胤流落江湖,游西岳华山遇到了陈传,赵匡胤输华山给陈传,赵匡胤欲动武威胁,陈传看了说:“君武功勇猛刚烈,技能非凡;可惜并非上乘之功,如遇高手难以化力制敌。君要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才是上乘的拳脚功夫”。赵匡胤遂跟陈传老祖习拳。凭借此拳英勇作战,做了“宋太祖”,后人把他随陈传所学的三十六势的“关中拳”美其名为“太祖红拳”,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红拳是我国武术的优秀拳种,素有“东枪西棍关中拳”,及“东查,西红”的美誉。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太祖红拳三十二势中详细介绍了红拳。红拳集内家外家之长,流传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出现“关中三三.一四”即:三原 “鹞子高三”、临潼“黑虎”邢三及潼关“饿虎”苏三、“通背”李四。四人皆精于红拳,并在原红拳技法的基础上,共同研究使红拳形成了以盘、法、势、理俱全的红拳体系。红拳不断汲取了别的拳种的实战招式,使红拳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形成了以高派风格为主的理、法、势俱全的红拳体系,盛行于西北五省,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元朝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后入少林寺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红拳内偏陇蜀而出关弘扬,并以关中为中心逐渐向外传播,明清时代大小红拳还见之于《清稗类钞·技勇类》,传播十分广泛。而今红拳遍及陕、甘、宁、新、豫、晋、蜀、鄂、皖、滇、鲁等十余省。我辈所习红拳乃杭州鱼林寺主持年轻时师从于少林寺,得白玉峰、觉远上人之真传,鱼林师祖又传拳于双刀吴华英、刘跃宣(刘树臣)等。

红拳练习有诀窍

红拳的练习,从功理功法而论: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紧相连,手起脚不挪,止注打不着,脚起手不动,必定是大病。侧身换膀学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闪电,拔步如放箭。手去不显身形,显身形何为能。势势要亮,脚脚见将。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窜。拔步如风,站步如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拳打势样招架。打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进步如鸡窜,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压,里勾外挂,撑斩勾挎,高低上下。双手不离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为奇,脚眼手尖不可离。打拳不离三尖,脚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动,眼尖手快耳听风。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得步忙进脚,打人如捏火。撑来换撑,斩来换斩。撑不动不撑,斩不动不斩。高如泰山,低如鸟雀。有膀却无膀,无膀却有膀。丁膀不见膀,手去复探膀。你斩我绽,你绽我闪。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腿要屈,后腿要直,步步着力,天下无敌。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打如玄黄,小如猫。五法合一家,打人焉不发。眼与心合,项与肩合,肘与膝合,腰与腿合,脚与手和,气与力合。肩探捶攒,吸喉贯顶,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气如细丝,习气养身,穿肠过肚。五脏六腑,气串经络。行于丹田,左传右转。拧腰捩胯,通关利窍。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针为本,惜气养身。吸气之法,缩骨欠肩,搜肩探膀。顺人之劲,借人之力。撑捶不利离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劲口难,离人一寸,打上有劲,离人远必定闪。前顶后挺,上不离胸膈,下不离带口,高不过眉,低不过肩。捶到临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转劲最为高,身法要逍遥。眼硬打的眼软,手快打的手慢。拳不离脚棍不离搠,拳打手指,枪扎步眼,眼观手脚定存亡。一要准,二要稳,三要欺心,四要狠。

红拳中的“养身之道”

红拳的练习,从医学养生理论来说:可以促进足少阴肾经的经气使先天之本肾脏发达,肾脏在人体主藏精,主生殖与发育、主生骨、主纳气、生髓的作用。按照中医学经络有“同气相求,相互联系”的作用,足阳明胃经之脉,足少阴胆经之脉,足厥阴肝经之脉都有腿足部,时常习练此功,可加强人体先后天之本,肾脏与脾脏的功能。必然带动全身各部器官的协调统一锻炼。久久习之,将使人肾气旺盛,经脉俱通,阴阳调和,神清目明,身轻似燕。以达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也可能对膝关节炎、腰腿疼、贫血、头晕、高血压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基本功的习练,特别是内功修行,人体的潜能被调动起来,日久功深,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周身一体,步履轻灵捷利,出手轻柔迅急,用于技击上方可得心应手,威力无穷。

红拳中的“礼仪学问”

红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红拳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地域环境、人文文化,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学习红拳不仅要研习技艺,更要追求和理解红拳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红拳老师注重武德教育,传徒授艺时,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红拳文化武礼,独具特色,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尊称,一切行动,一切过程依礼而动,依礼而始终。上场必礼,是红拳人的传统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礼可分为:站礼、拱手礼、口礼三种。一是站礼,即平日自己习练套势,由场右边上场启示起势,前辈早已形成定规---右上右下,并步成立正姿势,目视正前方。仅此一礼势,实为一种心理,是练,定心静气自省如何练好这一套路的思想提示:二是公开表演演练套路以前,出场表演者,立身并步站立做出特定动作;两臂高抬,胸前屈肘一掌一掌屈腕相握,向前上下两下即可,或左手抱右手,转身动步一圈频座拱手圈礼,以此表示对观看者的尊重,或遇之“以武会友”表演或武术竞赛演完收势下场。红拳极为讲究的徒手或器械对抗竞赛中,打手跑拳,提枪抱棍时,都是按照点到为止的原则以求胜负。为此,大都有较为明确的制度,那就是一让二过三胜负。让远让进不让寸。双方较量开始前,必须道一个礼貌口语:“请”才能正式比赛。双方较量中,必须按照不能严重伤害对方和点到为止的原则,亦可以说,这是属于“礼”的延续范畴之类的事,红拳的礼仪,涉及范围极广,表现在师徒关系上是那种带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如父子式的“礼”相当普遍,十分严肃,尊师重道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红拳与其它体育项目最为不同的特点。(资料由黄祖祥提供)



    八旬老人颜树森:“武学宗师”的武术人生
杨顺敏 夏洪平




正在教徒弟学拳的颜树森(中)

战争年间,军阀混战,列强入侵,为了躲避战乱,武林豪杰纷纷逃往西南边陲。夹在川滇黔之间的毕节,成为他们的必经之地,一时间,各路豪杰齐集毕节,为毕节武术的发展播下了火种。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造就了一批武术奇人,这其中,就有如今已83岁高龄的颜树森老先生。

为替父报仇 7岁拜在红拳门下

出生于纳雍县一个乡村的颜树森,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在国民党军队里任副营长,母亲是一位富家千金,而外公是当地知名的企业家,从外公家生产出来的糕点,深受西南人民的喜爱,是当时的畅销品。

但是,在颜树森3岁时,父亲被纳雍当地的五大恶霸势力杀害。其母带着他和年仅2岁的弟弟,到毕节投靠外公。“在毕节,我外公当时是一位在工商业很有名望的企业家,同时,他对武术也有一点了解。”颜树森说,为了替父报仇,三四岁时,他就跟着外公,苦练小红拳。

7岁时,颜树森偶遇恩师刘树臣。刘树臣是国民党“暂编第五旅”的少校教官,是武林有名的红拳派佼佼者,在战争中负伤,导致双目失明,被迫退到处于战争后方的毕节。外公听说后,将颜树森拜在刘树臣门下,一同拜师的还有二十多个师兄弟。但是由于颜树森练习刻苦,天资聪颖,刘树臣经常给他“开小灶”。“ 那时候人小,经常喜欢听一些惩奸除恶的故事,所以从小就喜欢武术。加上替父报仇心切,练习的时候,就比别人认真得多、踏实得多。刘老师对我也格外照顾,他经常在别人走了之后,把我叫过去,教我一些其他人不会的东西。”

除了传授颜树森红拳外,刘树臣还鼓励颜树森多去学习各家门派,博采众长。“我们练武术的,特别讲究门派,对师傅也是特别的尊敬。当时毕节有个练太极特别好的人叫周继武,他是练八卦的顶尖人物,我一直想跟他学。但是怕这是对师傅的不尊敬,这种念头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后来,刘师傅主动找到我,劝我去跟周继武老师学太极,他说学武术要博采众长,才能运用自如,我这才去的。”

就这样过了三年,为生活所迫,刘树臣离开毕节,到云南做了算命先生。

拜码头结识查门弟子 后又从师森霞道人

13岁时,当时国民党军二十军军长杨森卸军从政,到贵州任省主席之时,顺便将二十军教官殷豪山带到贵州,殷豪山为少林长拳查门知名弟子。但是没过多久,殷豪山因沾上鸦片被杨森逮住,被赶出军政府,临走时,杨森赏给他一百二十个大洋作为盘缠。

卸任后的殷豪山,决定到云南发展。途经毕节时,被颜树森的外公拦下。“当时有拜码头的习惯,不管你是做生意的,还是练家子的,只要经过那个地方,都要去拜那个地方的码头,说明你的来历。”殷豪山在拜码头时,结识时任码头管事的颜树森的外公,并将其请到家里给外孙传授查门武术。

3年后,殷豪山离开毕节,到云南谋发展,结束了这段师徒情缘。

15岁时,一个国民党地下党潜入大方县城,想在大方修建一座庙宇,找到颜树森的外公商讨时,外公得知,这名地下党员就是大名鼎鼎的森霞道人崔柏琴,出家于崆峒山,陕西人氏。为了方便传送情报,崔柏琴每天都不走大路,经常喜欢从城墙上爬进爬出,所以当时在大方有‘倒爬城墙’的美称。

后外公将颜树森送到崔柏琴处,学习梅花门的武术。“像梅花桩、秦(秦琼)简、罗(罗成)枪这些的,都是在他那学的。”

悟性和勤奋 使他成为“练家子”

1949年,国民党军节节溃败,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作为国民党地下党员的崔柏琴,只得离开毕节,回老家西安。当时19岁的颜树森已经成为武林的佼佼者——“练家子”。“那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打擂者,同行们在一起,也会切磋一下,但是我都没有输过。前辈们在人前人后常说,在毕节,悟性最好、身手最好的年轻人,还是颜树森。”

颜树森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无时无刻不在练功,连睡觉都没有闲着。走路时就练耳力、听力,眼观四方、耳听八处,晚上睡觉时就练气功。平时就练马步、小弓步、刀剑等,反正行站坐卧都在练。”

“但是光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悟性,师傅教给我东西,要马上明白过来,并运用到自己身上。”据颜树森的弟子黄祖祥介绍,练习武术不仅仅是看时间的长短,最重要的是悟性,有悟性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练到位,师父的成绩与他的悟性分不开。

走遍各地 他是“独秀一枝”

本是抱着为父报仇的决心修练武术,然而就在颜树森快学成之时,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随即进入“打土豪,分田地”的年代,纳雍五大恶霸势利被铲除,杀父之仇终于得报。“我还没出手,共产党就帮我把仇报了。”颜树森说,1949年,他参加了革命,成为毕节一期干校成员。1957年,国家提倡全民健身,在北京举行全国武术大赛,颜树森带队参加。

之后,“文革”来临,政府对拉帮结派的人员严厉打击,各武术流派被认为有拉帮结派的嫌疑,也成为打击的对象。一时间,武术界处于低迷甚至瘫痪状态,很多武林豪杰隐于家中,闭门谢客。

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全民健身被提上日程,国家开始重视武术,在全国掀起一股挖掘整理全国武术的热潮。“贵州省武术挖掘整理赛” 预赛在贵阳花溪举行,毕节由颜树森带队参加,展示的是金沙通臂拳、七路红拳、马氏太极、斗狮拳等,在参与的70多个门派当中,毕节队轻松进入到黄果树展示名单的前40强,后获得金狮奖。他所展示的武术,被录下来,送往北京的“东方5000年文化发展中心”进行展示。2000年,颜树森应邀到北京各高校教武术,并多次与全国四大知名武术家相互交流和切磋,退休后回到毕节。这期间,颜树森打倒的擂台无数,收获的奖牌无数。

如今83岁的颜树森老先生,入室弟子16名,记名弟子达上千人。或许是常练武术的缘故,83岁的颜树森,仍然耳聪目明、口齿清晰、思路明了,看上去仅像70岁的人。偶尔,还会跟徒弟们过过招。

“现在一般人还接不住他的拳,动作还是那么的标准,步伐沉稳。我们平时教徒弟的时候,动作都没有他那么标准。”黄祖祥说,据他了解,跟颜树森一个年代的老一辈武林界人士,在毕节仅剩颜树森一人了。

文武兼修 他是“一代武学宗师”

据了解,上千名武术爱好者想尽办法,只为拜在颜树森门下,这不仅仅因为颜树森是一位武艺高超的“练家子”,更因为在众人心目中他是一位文物兼修的“武学宗师”。

“师父不仅功夫好,他也很懂学问,师父可以说是文武兼修。”据颜树森的二徒宋德权介绍,颜树森从小上私塾,新中国成立后进毕节市第一期干部培训学校学习,后来还在贵大研修班进修文化知识。如今的颜树森不仅武学造诣高,而且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闲来无事常常作诗取乐。

“大家都喜欢拜在师父门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师父懂学问,他知道用怎样的方法教,大家才听的懂。每个年代武艺高强的人都不止一位,但是真正被称为宗师的却很少,因为有些人自己武艺高强,但却不懂得怎么将武艺传授于他人。但是师父不同,他在学艺期间悟性很高,一点就通,同时他在传授知识时,非常讲究方法。”在黄祖祥心目中,颜树森是一位真正的“武学宗师”,是中国武术的“承前启后”者。



宋德权习武49年:从“行侠仗义”到“以武会友”
夏洪平 杨顺敏




每天清晨,在毕节市人民公园众多晨练者中,总能看到宋德权的身影。用他的话说,练习武术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如同吃饭喝水一般,每天必不可少。

从孩提时代对“行侠仗义”的追崇,到如今的“以武会友”,宋德权的习武生涯已有49个春秋。在这49年的习武生涯中,他很少参加各种武术赛事,但是却乐于“以武会友”、“以武助人”。

在宋德权的眼中,习武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大的乐趣在于,通过传统武术领略传统文化、体会与人交往的真谛。

孩提时代 记忆深处的“行侠仗义”

宋德权49年的武术生涯,缘于孩提时代对武侠故事中“行侠仗义”行为的崇拜。“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听评书,一有时间就跑去听老人们讲行侠仗义的故事,当时十分崇拜故事中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英雄人物,我当时也想像他们一样打抱不平。”宋德权笑了笑说,就是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滋生了学一身高强本领的愿望。

“但是,要想行侠仗义,必定得有一身本领,从小我就想拜一位武艺高强的师父,学习武艺,然后去行侠仗义,可能因为年纪太小了,一直没遇到。”宋德权回忆说,直到9岁那年,他才遇到人生中第一位习武的老师。

那时候他正在上小学,一天,在放学的路上,看到几个高年级的男生欺负一个低年级的学生。看着他们以大欺小,以多欺寡,宋德权心里气愤至极。“虽然明知道我是打不过他们的,但是爱打抱不平的我还是挺身而出了。这事正好被老师看到了,他欣赏我有勇气、有正义感,在我的央求下,便答应教我功夫。”据宋德权介绍,这位老师是一位出家人,精通峨眉岳门拳,他教授宋德权武艺,一教就是八年。

经受重重考验 拜在红拳门下

在宋德权的启蒙老师离开毕节后,他一直在寻师访友,希望多学习几门武艺,以便融会贯通,博取各家之长。后来,经过重重考验,宋德权最终拜在红拳门下,此后宋德权一直追随颜树森学习武艺至今。

“很早的时候我就听老人们讲过师父(颜树森)的事迹,说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很有武德,我上中学时就开始仰慕他,很想亲眼见识他的武艺。”据宋德权回忆,1973年,也就是在他上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见识了颜树森的武艺。“当时师父正在教授学生,我从他的手、眼、身、步中,见识到了他高强的武艺,每一招一式的动作都是那么饱满、到位。当时就很想拜他为师,但是师父并不轻易收徒,要想拜他门下需经过重重考验”。

据宋德权介绍,师父颜树森收徒相当严格。首先要看人品,人品不好没有武德之辈,本领再强也不收;其次看体质是否适合习武,身体有缺陷者不收;第三要看是否刻苦肯练,怕吃苦、不能持之以恒不行;第四,要看胆量,胆小怕事者不教。“1976年,师父对我考验了两年,才正式收我为徒,在这两年时间里,我几乎天天都跑去看师父练武。”

“当时我在考验他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他的胆识,他胆量很大,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对方邀请过几招他都敢上去切磋。”颜树森笑着说,正是看重宋德权过人的胆识才决定收他为入室弟子。

“师父最先教授于我的是红门拳中的‘红拳七路’,‘红拳七路’是红门拳中最有代表性的拳法。除了红拳,师父还教授了马氏太极、罗汉拳、铁沙掌等功夫,师父对我们十分严格。”宋德权说。

不爱参赛 独爱“以武会友”

据了解,宋德权习武49年,但却很少上台参加武术类的赛事,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武会友”。“2003年至2008年这五年中,我都在北京工作,因为主要的工作是跑业务,所以在这五年中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会结交一些朋友,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切磋武艺时认识的。”

2009年宋德权回到毕节后,一些外省到毕节来的武术爱好者,还经常上门找他切磋武艺,这些朋友有些是过来毕节办事时顺道来访,有部分则是专程来访。其中有旧识故友,也有未曾相识的新朋友。宋德权解释说:“可能是因为在过去的五年中,在全国各地走动次数较多,结识了不少‘武林中人’,所以在外地小有名气,很多武术爱好者都知道毕节有个爱‘以武会友’的宋德权。”

在宋德权看来,习武不是为了在台上表演,也不一定要在台上分个胜负。“总是上台去表演、参赛,感觉像作秀似的,太过张扬,我喜欢隐者的生活。我认识的许多民间大师,他们也都很少上台去参赛,上台参赛的选手实力有限,我去参赛就算真正拿了第一名,也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一直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假想敌,不断超越自己,促进自己。”宋德权说。

年轻时的宋德权血气方刚,爱与人争胜负,现在的他更乐于在台下与人切磋,“不会为了争个胜负而大打出手,其实只要过上几招,双方就明白对方功力如何,而且在切磋的时候都会想着给对方留面子,不伤和气,切磋完之后大家就成了朋友。”宋德权说,习武是一件没有止境的事,上了一座高山还有更高的,没必要非得在众人跟前分个胜负不可,“以武会友”才是更大的乐趣所在。

“以武助人”是另一番乐趣

宋德权说,他学习传统武术49载,从中领会的最大真谛便是“以武助人”。“学习传统武术的同时,可以领略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还能体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谛,用自己所学的武术来帮助他人,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宋德权所说的“以武助人”并不是传统思维中的打抱不平、行侠仗义,而是通过武术去帮人开解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人过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我们练习武术的人达到一定高度后,会看得更长远,同时心胸也会更加开阔,无杂念。简单的说就是,练习武术的人都比较开朗乐观。有时候就是用自己乐观开朗的心境去帮助他人。”

据宋德权回忆,前些年他遇到过一位抑郁症患者,这位患者经常晚上睡不着觉,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内向悲观厌世。“他的家人带他去很多大医院都看过病,但是都看不好。”于是宋德权每天带他一起锻炼身体,同时要求一起练习的朋友们在他面前多说一些开心的话题,使他每天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情。在休息时,再慢慢地与他交谈,了解他心中的顾虑。“最主要的是每天都尽量让他开心、轻松。长时间的接触后,他的病好了,已经一年多没犯病。”宋德权解释说,病能治愈,有三点原因:一是每天锻炼身体,体质增强,生理上没病痛;二是,练武之人乐观开朗,他长期受此影响心胸也会慢慢开阔;三是,大家都努力使他开心,他每天都在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心情也会好。

广纳习武学员 意在传承武术

宋德权虽很少参加各类武术竞赛,但他却鼓励他的学生多去参赛、锻炼。宋德权教出的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取了众多佳绩。“我自己很少参赛,但是经常作为教练的身份带队去外地参赛。”

据了解,2009年,“国际太极交流会”在清镇举行,宋德权带队参加,获得了一金、三银、两个第八名的佳绩,宋德权因此被中国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优秀教练员”。同时,他除了带队去外地参加竞赛外,平时还会在老年大学教老年人练太极,前些年还在毕节学院教授武术。

2012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宋德权的学生孙燕平在大运会上获得一枚银牌,同时,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武术节”中,学生唐佳杰获得一枚金牌,孙燕平和万超分获银牌。提起学生的佳绩,虽不爱参赛的宋德权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谈及未来的打算时,宋德权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毕节开一家俱乐部形式的武术健身馆,一方面可以传承中国的传统武术,另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心情愉悦。同时,宋德权表示,他希望能在武术健身馆中收一些年纪较小的学生,从基本功开始教授他们中国的传统武术。



红门弟子黄祖祥:文武兼修 传承红拳
杨顺敏 夏洪平




黄祖祥(左一)




黄祖祥(左五)

因为身份的特殊,使他成为人们欺负的对象,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强,少遭欺负,自小就开始加强身体的锻炼。知道有武术的存在后,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练武。由于对武术的无知,使他走了不少弯路,一次偶然与红拳弟子的相遇,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红拳弟子。由于他的悟性以及文武兼修的才能,如今的他,在师傅心里,是传承红拳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毕节市红门颜树森的五徒弟黄祖祥。

历史渊源 习武自强

1964年,黄祖祥出生于七星关区林口镇的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曾是破落地主,他虽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小学毕业后,无法进入初中就读。“我是地主子女,不让去读书。”黄祖祥说,勤奋好学的他,为了能多学一些知识,托人情找关系,跑到十五里外的学校听老师讲课。进教室的第二十三天,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验,黄祖祥考了第一名,老师破例为黄祖祥安排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座位。

为了保护自己,黄祖祥开始加强身体锻炼。“那时候还不知道有武术的存在,不像现在,有什么武侠小说可以看,在我们偏远的农村,这东西连听都没听过。”上千户人家都找不出几本书。黄祖祥时刻都在防备着有可能遭到地袭击,脑子里经常琢磨在打架时如何出拳才快,要打别人的哪里,才容易把人打倒。不上课的时候,他就帮助家里挖地、除草练习臂力,背粪、背石灰练腰力,割草、打猪草练跑步和平衡。

几经周折 巧遇恩师

初中毕业后,黄祖祥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但是他的求学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预选后参加文科高考,回家等待消息,但是成绩通知单一直未送达他的家里。交通和信息闭塞的黄祖祥怎么都不相信自己没有成绩的事实,于是,黄祖祥便赶到某教育局查成绩,一查发现有336分,超过录取线50分,却没有被录取。于是他又重新学习改考理科,进入毕节农机化管理学校学习,刚开始听说有武术的存在,毕业后成绩优异被地区农业机械公司优先选用。

但是由于缺乏对武术的了解,在拜师学艺上,走了不少弯路。“根本不会鉴别,交了钱,去学了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被骗了,那些伪师只会一些花拳绣腿。”1986年的一天,他到人民公园锻炼,偶然看见两个人在墙外练推手。“因为吃的亏太多了,慢慢的就会鉴别真假,我一看见他们练推手,我就觉得那是真的。”经过询问后得知,这两人就是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红门弟子胡高华和宋德全。

之后,黄祖祥因工作到各地出差,到处打听探访当地的武术大师,并向他们请教。1989年,黄祖祥遇到了已经是峨眉派弟子的堂哥,他给黄祖祥分析了毕节武林界的各派武术,并给他讲述这些门派“练家子”的经历,其中力推红门的颜树森。黄祖祥决定拜颜树森为师,于是开始留意颜树森的行踪。

平时就喜欢写字作诗的黄祖祥,一天,在经过一家装潢店门前时,看见一群人正在看老板曾永桂写字,他也挤进去看。在房间里就有颜树森、曾凰泰等贵客。“那天看见他们在一起很是亲密的样子。一直想拜他为师,所以就经常打听他的事,偶尔也会在路上碰到,只可惜没有人帮忙从中介绍。”就在黄祖祥犯难时,1991年7月16日,曾凰泰去农机公司买机器,走进了黄祖祥的门市,二人聊得很是投缘,遂结下深厚的友谊。黄祖祥把想拜颜树森为师的意图向曾凰泰表达后,曾凰泰答应替他引荐。

文武兼修 红拳传承

1991年9月9日,在曾凰泰的医药门市中,黄祖祥见到了崇拜已久的颜树森,曾凰泰代黄祖祥向颜树森表达拜师意图后,颜树森并未表态是否答应,仅是让黄祖祥先拜曾为师后跟着师兄弟们练习看看。“在那一次见面后我才知道,原来曾凰泰也是一位‘练家子’,只是为人聪明深藏不露,不怎么向别人提及。我师傅当时也想知道,曾凰泰的武功到底怎么样。因此对曾老师说,你推荐的人你自己怎么都不教他点东西?”

此后,曾凰泰便开始教黄祖祥练习擒拿、硬气功、养身功,一直到1994年2月,曾凰泰离开毕节去了湖南。这期间,颜树森一直在观察黄祖祥,在曾凰泰离开毕节后,颜树森才正式把黄祖祥收在自己门下。

“他认真,天资聪明,身体又强健,反应灵敏,教给他的东西,他马上就能运用到自己身上,是个练武术的好手。”颜树森评价道。

入了红门后,为了能更认真的练习武术,黄祖祥在师傅家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便于每天向师傅请教。“那时候家里还有个3岁的孩子,但是没时间去照料他,就只想把武功练好。老婆偶尔也会念叨一下,但是她看见我那么执着,多说无益,也就顺其自然了。”

如今的黄祖祥,学习了南功、狠字劲、虎拳、七路大红拳、四路查拳、金刚醉罗汉拳、五行豹拳和太极拳等。在师兄弟当中,并不是最拔尖的,但在师傅颜树森的眼里,他是传承红门的最好人选之一。“他文字功底好,反应快,我跟他说的东西,他马上就拿小本子记下来,回去就整理出来。我们这门拳法,目前没有专门的书,练的时候大多靠口传心授,不成体系,所以我想在有生之年把所掌握的拳法交给他来整理,以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颜树森说道。



红门弟子练武亦练心
卯昌福 刘国艳 张小梅




胡高华向记者示范小连成(拳中一种)




李杰表演的七运拳(图片由李杰提供)

胡高华:

入红门只是偶然 喜欢武术是根本

胡高华是颜树森师父门下的大弟子,颜树森所收的入室弟子中,胡高华是第一人。武术门派中讲究先入门者为大。因此,胡高华成了大师兄。

“进红门已经50多年了,刚加入的时候才10多岁……”在胡高华的记忆里,加入红门,成为颜树森的入门弟子,事实上只是一个偶然。胡高华从小喜欢蹦来跳去,腰肢甚是灵活,也正是这一点,被颜树森看中,便开始传授胡高华武艺,“师傅是我父亲的朋友,我也算得上是‘进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了师傅第一个入门弟子。”

尽管在加入红门之前,胡高华也“胡乱”地练过一些“武功”,但都是一些“花拳绣腿”,不成“体统”。自加入红门之后,胡高华才开始正式接受系统的武术学习。从劈腿、弹腿等基本功开始,再到系统的红门各套拳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中国武术有多么的博大精深,只有亲自融入进来,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从加入红门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天天都这么练,从没觉得厌倦,也从没有觉得自己已经学够了。学不够的,越学到最后,你就觉得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专研……或许这就是武术的魅力所在吧。”胡高华说,练武术和做其它事一样,只有喜欢它、爱它,才能真正去坚守它、专研它。

一开始,胡高华和其它所有孩子一样,练些“花拳绣腿”的功夫只为了彰显自己的“本事”,或者受武侠小说的影响,总存在诸多天花乱坠的“侠士梦”。但当接触到真正的武术之后,才深知武术的魅力更多的是在于它可强身健体、净化心灵。

“武术,不是用来打败别人的,而是用来打败自己,习武,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塑造过程……”胡高华意味深长地说道。

李辉扬:

练武修身养性 传承中国文化

李辉扬虽是颜树森师父门下的小师弟,但事实上,他的习武经历之丰富,不次于与他同门的任何一位师兄师姐,从孩童时期到如今60岁有余,李辉扬习武已近50年,但他加入红门其实才六七年的时间。

李辉扬说,他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师父颜树森习武,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正式加入红门,直到2006年才拜了师,成了正式的入门弟子。也因为这样,李辉扬的习武经历显得更为丰富多彩。“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社会还不如现在这么安定。出于各种原因,我们那时候会很热衷于练武。

但当时又找不到正规的师父,大家都是通过各种方式自己学,所以学来的东西都是杂乱无章的,那时候学的,还不能称为武术,正式学武术是后来遇到颜树森师父之后的事情了……”李辉扬讲述,那时他只有10余岁的时候,学功夫都是自己随便练,朋友之间互相传授,或者自己照“武功秘籍”练,各种成名与不成名的拳法、腿法和擒拿法,都会有所接触,“后来遇到颜树森师父后,开始学习红拳、太极等成套系统的武术,也才真正接触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事实上,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而不是用来防身、行侠仗义的技术,我之前的认识都是很肤浅的。”

每天早起,李辉扬都出门,寻一处安静之所,打一套太极或红拳,这是他坚持了数十年的习惯,从未间断过。他说,武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能强身健体,更能净化心灵。就如红拳,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是一个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神形合一、养生与技击并重的拳种,练习时间长久之后,对人的身体及内在的塑造作用极大。

“我们那一代人,习武的都是真真正正喜欢武术、热爱武术的人,所以大家一练便是一生。但是,现在的武术,多了不少功利性和世俗性。尽管各类武术学校五花八门地兴起,但正真喜欢武术的并不多,走专业、走表演或者走散打路线,这些都不是真正热爱武术的,这也是我觉得遗憾的事。

作为中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拳,在经历千百年流传到我们这一代,我希望再经历千百年之后,还能有人记得它、了解它并且能完整地耍上一套。”李辉扬感叹道。

李杰:

结缘红门十几载 四十九岁终入门

从名字看,很多人都会认为她是一个男孩,但她却是一个文文弱弱的女子。“经常被误认为是男孩子,特别是读书的时候,经常被划分在男生那边。”李杰笑言。

她是最晚进入颜树森门下的弟子,也可能是颜树森的关门弟子。“我好像是唯一一个女弟子吧,听说有一个师姐,也见过一面,但是她不是学拳的。”李杰有些自豪道。

虽是一介女子,但是李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进入少儿武术班学习。“因为我从小身体不好,我父母就把我送进武术班,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后来学业逐渐忙了就放弃了,直到我18岁,高考的时候,我的身体状况又开始下降,我母亲就让我去公园学武术、跑步,锻炼身体。”李杰说,后来考上了大学,又忙着成家立业就一直没时间去学武术,直到40岁时,她参加了毕节地区(现毕节市)太极协会,学太极拳才又捡起了武术。后来,李杰在公园里晨练时经常看到师傅在教拳,也跟着学,初级长拳、八星拳等。和颜树森的徒弟们在一起交流了十几年后,李杰才决定加入红门。

李杰是2010年10月份拜的师。“红门的入室的规矩很严的,首先要把生辰八字报给他(颜树森),他要考察我们的品行、品德等方面,考核过后才能拜师,但是还要征求他先收的徒弟们的意见。如果不能通过就不能拜师。”李杰一脸严肃道,除了这些之外,拜师的过程也是很讲究的,测吉日、拜见各个祖师爷师兄师姐,放鞭炮等程序一个都不能少。

进入师门后,李杰就跟着师傅开始学红拳,由于红门没有固定的场所,他们经常都在烈士陵园学习、练习。“本门学不外传,所以经常都是自己练或是与师兄们一起练拳。”李杰说,“本门功法外架简朴、节奏分明、技击性强、攻防联打,益于近战,要稳、准、狠,击手要曲中不曲,直中不直,刚柔并进;身要滚,手益滚,上打下防,接触近身,接招近战。”

虽然跟着师傅学了几年拳,但李杰并不像电视里面演的那些学武术的人那样,一天喊打喊杀,她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从来没有惹事生非。


(来源:乌蒙新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市里的武林高手,只是他们不再行侠仗义
那些年我们一起学武功
对独流通背拳的几点认识
学习解答(182)
解密“苏门”功法
从“太极十年不出门”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